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磚雕張:有生命力的手藝不會消失

磚雕張:有生命力的手藝不會消失

日期:2016/12/14 10:43:34      編輯:古建築工藝

  張彥用手敲擊著一塊五十厘米見方的青磚,發出如金屬般清脆的聲音,他對記者說這是他研發的第三代青磚產品,第四代產品尚在燒制中,新品的品質會更加優秀。張彥對自己研發燒制的青磚十分有信心,但其本行卻並非是建築材料研發工程師,而是“北京磚雕張”的第六代傳人,也被北京市政府認定為“北京市磚雕項目唯一傳承人”。

  北京磚雕,中國磚雕藝術“四大名旦”之首。大多作為大門、照壁、祠堂等建築的裝飾,廣泛用於老北京四合院建築,作品表現了皇城的恢宏大氣與華麗精細,帶有明顯的皇家官式風格特征。2009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張氏家族是工藝世家,18世紀,擅長雕刻龍鳳的張尚祖,從南京征召進京成為建造皇城的能工巧匠,主攻營造皇家園林雕刻,從那時起,張氏家族便開始了扎根北京的“從藝”之路。從此張氏幾代人都是子承父藝供職皇家園林建築。民國以後,“磚雕張”第五代傳人張世全的手藝在戰爭歲月裡難派用場,新中國成立後還是傳給了他的兒子張彥。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遺產的重視,傳統文化、手藝正在慢慢復興,北京磚雕也已經從手工作坊型的生產發展到企業工廠型的生產。“我們在堅持傳承北京磚雕傳統技藝的同時,也結合新型磚雕裝飾材質以及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進行創新,讓北京磚雕技藝在現代依然保持著生命力”,張彥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張彥的磚雕作品不僅出現在北京舊城改造、山西大同舊城改造、天津文化街改造等工程中,還獨家制作了2008年奧運村景觀磚雕工程,把中國傳統的磚雕技藝展示傳遞給世界。

  除傳承磚雕技藝外,張彥還有一個身份,即“中國微型古建築”創始人。做微型古建築的想法源於張彥的父親,父親曾對他說,祖輩曾在營造皇宮中做過木雕的古建築模型,幾代人曾想過做出微型古建築實物,但是由於技術不發達,沒有條件實現,現在希望你能做出來。父親的一個心願,張彥卻為之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微型古建築是用真正的黃土泥經過特殊工藝燒制成微型的真磚、真瓦構件,配以真石料和真木料,用傳統正規的木雕、磚雕、石雕和油漆彩畫工藝,按照古建築營造技法純手工藝制作而成的古建築實體,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古建築主體的內外結構和色彩真實地還原呈現,它是一座精美的建築實體,而不是徒有外表的建築模型”,張彥對記者說。

  微型古建築所需的微型磚瓦件,都如指甲蓋大小,並且薄如蟬翼,市面上沒有,只能張彥自己做。選土、做窯、燒制等多道工序,都是他親手完成,張彥慢慢摸索泥土的特性,到各地尋找合適的土料。經過反復試驗,他將五種土糅合在一起,構成了青磚的原材料,終將微型古建築所需的微型磚瓦件燒制成功,並在2003年完成了首件微型古建築作品,完成了父親的心願,也填補了中國微型建築的空白。

 

  “做微型古建築不能有功利心,要有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張彥說。為了完成微型古建築作品,張彥前後投入了40余萬元,但他卻拒絕出售這件作品。但正是在創作這件作品的過程中,張彥掌握了青磚燒制的技藝,並將其運用到磚雕原材料的制造上,這才有了後來張彥引以為豪的青磚產品。

  如今,張彥放棄了手藝人技不外傳的觀念,已經帶出了20多個徒弟。“我經常對徒弟們講,雕刻的時候一定要用心,因為作品是會說話的,你花了多少心思,作品上一眼就能看得出來,而且要對後人負責,一定不能雕錯,因為後人會照著我們的樣子做,做藝的人,要有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張彥對記者說。張彥的女兒張金晖也受到父親的影響,對傳統技藝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發起了“非遺青年”項目,把非遺技藝帶入大學校園,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張彥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在大家意識到一門手藝是非遺時,它可能已經存在了幾百上千年,在如此長的時間中都能得以保留傳承,就說明這樣的手藝是有市場需求的,不需要把它像標本一樣保護起來,而是應該扶植其發展,讓更多的人願意傳承下去,只有有生命力的手藝才不會消失”。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