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從泥水匠到國家二級“古建師” 他鐘情“凝固的音樂”

從泥水匠到國家二級“古建師” 他鐘情“凝固的音樂”

日期:2016/12/14 10:52:34      編輯:古建築工藝

近日,在紹興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稽東鎮冢斜村,新添一處景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樓。而這座牌樓的設計者,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倪曉林。

  今年79歲的倪曉林,退休前先後在紹興第二建築公司、紹興縣建築設計院古建室、紹興市規劃設計院傳統建築設計所工作,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親昵地稱其“倪工”。

  從泥水匠到設計員

  古建築不是一門單純的工科,而是融美學、文學、歷史、地質力學等的綜合學科。也許,當人們欣賞倪工“凝固的音樂”時,不會想到,他曾是一位從田間走來的農民,從干泥水匠活開始。

  問倪工如何從泥水匠成為國家二級注冊建造師的?他回憶說,1956年秋天,浙江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強台風,風過之處,樓房倒塌,瓦片飛揚。當年倪曉林的家鄉管墅亭後村也是一片狼藉。村裡的幾個泥水匠,根本應付不過來,於是,不到20歲的他就干起了泥工活,學了不少東西,這就是他學建築的“啟蒙教育”。

  倪工說,後來為了生計進了修建隊,他成了一名無師自通、修繕房屋、築牆起灶的泥水匠。

  1979年,為了加強對建築設計的管理工作,擴充設計隊伍,市裡決定面向紹興全市招考吸收優秀設計人員。倪曉林參加了這次機會難得的統考,並從百余人中脫穎而出。那年夏天,他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成為了紹興第二建築公司的一名設計員。

  多個“古建”出自他的手

  “我的第一件成名‘古建’設計,是位於紹興市區軒亭口的‘榮祿春’酒樓組團和小廣場。當時,城建局委托了上海同濟大學,做了8個建築設計,但經專家評議後,竟沒有一個滿意,理由是缺乏紹興城市地方特色。評審的結果,要求我們縣建築設計院三名工程師,每人各做一個方案再定。”

  倪工說,“榮祿春”酒樓組團最亮眼的設計,是酒樓室外一個樓梯,是半拱形石橋,在橋下設置了船形的半地下室,船艙外是一泓碧波,仿佛這船就停在石橋之下,人在其中,如入江河之中。方案出來,立即被選用。

  此後,多個“古建”出自他的手。河南的黃檗山國家森林公園、湖南湘潭的雨湖公園、浙江海寧的弄潮閣,紹興的西園、稽山園、風則江廊橋、魯迅故裡、柯亭公園等省內外多個“古建”設計,均出自倪工的手。

  倪工歷數風雨人生,對於生活,他很淡然。對於目前“退而難休”的工作,他很感激老伴的幫助和支持。

  問到倪工的心願,他說,有生之年,要把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整理出來,形成圖冊,讓以後有志於“古建”的人,可以在工作中有所借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