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愛塔傳奇:木結構古建築真的不用一顆釘子嗎?

愛塔傳奇:木結構古建築真的不用一顆釘子嗎?

日期:2016/12/14 10:44:37      編輯:古建築工藝


最近網上流傳不少關於榫卯結構的文章,常常會說木結構建築不用一顆釘子,這段時間組織鄉旅活動,也經常遇到導游向游客介紹木結構古建築不用一顆釘子,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看看這張照片,這是山西清徐縣徐溝文廟的一座殿宇,瓦面已經脫落多年,椽子外露,但是椽子一根也沒有脫落,靠什麼固定在屋架上呢?答案是釘子。
 

山西清徐縣徐溝文廟內的一座殿宇

 

其實在北宋時期李誡編纂的《營造法式》一書中就列出了木結構建築中使用的多種釘子,固定椽子的就是其中之一,稱為“椽釘”。
 

《營造法式》卷二十八:諸作用釘料例

 

順帶說一句,前面徐溝文廟殿宇屋頂椽子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這一側屋頂的兩架椽坡度是不一樣的,越靠近屋脊處越陡,越靠近屋檐處越平緩,其實留意觀察一下身邊的古建築,基本都是每架椽不同坡度,這樣房子的側面屋檐就會形成優美的曲線形,中國古建築的美是靠很多細節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屋檐,檐角、屋脊等都是優美的曲線,這些細節處理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古建獨特的美感,為了達到這種美感,要付出更多的技術和人工代價,所以優美的曲線多出現在早期木結構建築中,到明清時期逐步簡化了。
 

山西武鄉縣會同村廣福院前殿坍塌下來的椽子上還帶有一顆“椽釘”

 

平遙東鳳落普照寺坍塌下來的椽子上帶的釘子

 

和椽子一樣斜置的還有瓦作,瓦也要靠釘子固定在屋架上,並非每塊瓦都釘上,一般一面屋頂只釘一兩排釘子,這種釘釘子的筒瓦在燒制時專門留出了釘孔,為了防止釘子銹蝕,上面再加蓋一個燒制的釘帽,所以有些建築瓦面上能看到一排排的小突起,那就是釘帽。

 

大同雲岡石窟頂部寺廟遺址出土的殘筒瓦,上面還有給瓦釘預留的釘孔
  山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屋頂的釘帽
  崇福寺彌陀殿全貌
 

山西朔州崇福寺觀音殿,可見最外側筒瓦上釘了瓦釘,但沒用釘帽

 

也有些鄉村建築把瓦釘省略了,僅靠椽子上面的木板、泥土等來固定瓦作,這就有可能造成前面徐溝文廟殿宇照片那樣瓦作整體滑落的現象。

另外需要使用釘子的地方還有很多,僅《營造法式》中記錄的就有椽釘、角梁釘、飛子釘、大、小連檐釘、白板釘、搏風板釘、橫抹板釘等,此外還有小木作、雕木作、竹作、瓦作、泥作、磚作等用釘,古建築上的用釘品種繁多,非常豐富。

 

飛子與椽子間的固定也需要用到釘子(山西榆次法寶寺)

 

山西平遙東鳳落普照寺脫落的飛子上還帶有兩顆“飛子釘”

 

大角梁、子角梁等構件的固定也需要用到釘子(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東大殿)

 

搏風板上也會用到大量的釘子(山西忻州孫村七峰寺)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框架連接以榫卯為主,但有許多結構也需要用釘子來做輔助加固,一顆釘子也不用是很大的誤傳。

(來源:微信公眾號”愛塔傳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