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那些細節帶給我們的感動!
日期:2016/12/14 10:42:56   編輯:古建築工藝
榫對卯說:“執子之手”
卯對榫說:“與子偕老”
在東方,地老天荒,矢志不渝的故事就發生在中國古老的木結構裡。但凡涉及木材的場合,榫卯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無論是一棟房子、一扇門、一件家具。本質上,一座木建築就是一件巨大的家具,而一件家具,也可以視為一座精巧的小型建築。
上圖:造型精巧的唐南禅寺大殿,重修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梅靜攝於2007年
在西方,象征機械文明凱旋的埃菲爾鐵塔有著她的煩惱。法國一家電視台曾經做過特輯,描述如何要定期重新擰緊塔內那些龐大如車輪的螺絲帽,否則就會因為溫差關系而自動松脫,而一旦螺栓改為焊接,整個金屬塔架更會因金屬的不規則膨脹而扭曲倒塌。
榫卯是一種比繩索更加直接,也更加高級的簽接技術,早在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就已經出現,至今已有六七千年了。1937年,當梁思成先生一行經歷長途跋涉,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佛光寺大殿的時候,這座興建於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的殿宇已經在山野叢林中靜候了一千多年,感人至深的不僅是她簡練古樸的外觀、飄逸深遠的出檐,更有依如當初一樣互相緊扣的榫卯結構,相伴千年於梁柱之間……
上圖: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正立面圖(《中國古代建築史》)
上圖:唐佛光寺大殿飄逸深遠的出檐(柱頭鋪座: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梅靜攝於2007年
上圖:佛光寺大殿轉角鋪作——梅靜 拍攝於2007年
上圖:佛光寺大殿翼角——梅靜 拍攝於2007年
理論上,一個方向的榫卯組合,嵌接部分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長時間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牽引下,也會自然松脫。然而,當榫卯結構是由不同方向簽接的話,張緊與松動的作用力便會互相抵消。一個榫卯如是,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極其復雜微妙的平衡。
上圖:我國古代榫卯形式圖解
上圖:角梁及轉角鋪座
上圖:四架梁及其附屬構建的構造與制作
榫卯技術在宋代達到巅峰,一棟大型宮殿成千上萬的構件,不使用一枚鐵釘,卻緊緊扣在一起。且每當榫卯構建受到巨大的壓力時,她們就會變得更加牢固。因此,古老的木構建築可以在經歷多次地震(炮火)之後,依然安然無恙,除了木材自身的延展力強以外,還有眾多的榫卯在挽手維系著。
上圖:北宋晉祠聖母殿
上圖:北宋晉祠聖母殿立面(《中國古代建築史》)
上圖:晉祠轉角鋪座
上圖:山西應縣遼代佛宮寺釋迦塔-梅靜攝於2007年
上圖: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各平座及鋪座層-梅靜攝於2007年
日本大阪有一對積累三十多年木工經驗的兄弟,矢志要讓日本國內的古建築保存下來。於是逐一將這些老的木建築按比例縮成十分之一的模型,然後在各大學及美術館巡回展覽。讓每一代人都可以目睹昔日的建築藝術。直至今天,中國人從未刻意將傳統建築置於藝術創造的范疇內,然而,古人的用心卻毫無疑問地通過每一塊木頭相互滲透。
歌絕 論木
楠木山桃並木荷 嚴柏椐木香樟栗
性硬直秀用放心 照前還可減加半
唯有杉木並松木 血柏烏桕及梓樹
樹性松嫩照加用 還有留心節斑癰
節爛斑雀癰入心 疤空頭破槽是欄
進深開間橫吃重 務將木病西交論
——《營造發原》記載民間工匠歌絕
(來源:微信號古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