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李仁清:我是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 當年是在少林寺學
日期:2016/12/14 10:50:35   編輯:古建築工藝▶近日,央視《大國工匠》欄目,將李仁清作為高浮雕傳拓技藝代表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李仁清未上過高等學府,也沒去藝術學院進修專門課程,用他本人的話說,是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那麼,是什麼讓他在工作上做出業績的呢?
▶10月13日,在李仁清家鄉信陽市商城縣金剛台鄉橫山村的老房子裡,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王姝/文 章繼軍/圖
【人物簡介】
李仁清,53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82年起從事文物拓印工作,至今34年。1982年以來,李仁清一直從事高浮雕傳拓技藝的研究工作,並於2014年成立了鄭州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2008年為嵩山“天地之中”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了高浮雕拓片精品檔案;2013年去台灣佛光山舉行高浮雕拓片展,同年應文化部古籍保護中心之邀,為“第一期全國傳拓技術高級班”授課;2015年7月~12月,應鄭州博物館、鄭州考古院、登封市文物局邀請對登封的嵩陽觀大唐碑、嵩陽寺造像碑、劉碑等名碑名刻進行傳拓。
結緣:“李仁清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記者:請問您與拓印是如何結緣的?
李仁清:1982年,我上高中,活潑調皮,成績一般。一位在鄭州從事古建修復工作的親戚回來,要帶我去學習相關技術。聽說要去省會,我很高興地答應了。
親戚對我說:“你太瘦,力氣活也干不了,就學學拓印吧。”然後我就在當時的河南古建隊(後來的河南省古建築研究所)當起了臨時工,從此和墓碑、石刻打交道。
去古建隊不久,我就跟著隊伍去河南少林寺學習修復古建築。因為當時拓片很小眾,鄉親們開玩笑說:“李仁清因為不好好學習,去寺廟當了和尚。”在寺廟,看著莊嚴的佛像,想到為他們拓印,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就想:一定要珍惜機會,跟著師傅好好學習。
記者:學習的過程艱難嗎?
李仁清:關鍵是要專注。從平拓學起,在一個地方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最開始,還能感覺腰酸背痛,最後麻木了,而且練就了一身“不動功”。
記者:長時間和文物古建打交道,是不是很枯燥?
李仁清:開始的確沒什麼樂趣可言,也沒覺得辛苦,就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去完成。為了養家糊口,才堅持下來。
在後來漫長的實踐中,我慢慢發現,每一件拓印作品,都記錄著歷代書法、繪畫和雕塑信息,反映著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元素。有些信息,甚至在史書上也難以找到。從事這個行業,讓我有了接觸這些一手資料的機會。
記者:除了拓印技術,您還接觸哪些相關知識呢?
李仁清:平日裡,繪圖、攝影、古書裝裱修復,我都樂於學習。後來,所裡開始流行這樣一句話:“李仁清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專注:盡可能還原當年古人繪圖細節
記者:拓印應該怎麼正確理解呢?
李仁清:拓印,是要盡可能還原當年故人繪圖細節。拓片將最原始的東西保存下來,每個朝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遺留下的文物都有不同特點,線條的明暗、花紋的深淺,甚至地質災害形成的裂縫這些細節,在拓片上也要表現出來,以提供最真實詳盡的參考。
記者:您都參與到哪些工程中?
李仁清:河南省中小型石窟及古橋梁等調查、測繪與傳拓,黃河小浪底工程淹沒古棧道的調查與測繪,鄢陵縣乾明寺塔發現佛教經卷的拓裱,省石刻藝術館的石刻傳拓……河南是歷史文物資源大省,有大小石窟50處。目前我們已經拓了十多處,打算在2020年拓完。
記者:這些拓印的過程很艱苦吧?
李仁清:由於工作特殊性,我和文物專家常常帶著手電筒和干糧,在荒郊野外進行調研。遇到像博愛縣青天河古棧道那種高達幾十米的摩崖石刻,就用一根繩子將自己吊在半空中作業。
拓印是一個看重成果的工作。對於我來說,只要能完成作品,經歷的傷痛不值一提。
記者:工作這麼辛苦,想過改行嗎?
李仁清:沒有。工作七八年後,鄭州一個企業老板曾經找到我,以高出數倍的年薪邀請,被我婉拒了。
我們都是很簡單的想法,憑一技之長,解決家中溫飽的問題。
心聲: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有信心
記者:業內對您的贊譽集中在立體石刻的高浮雕拓印技術上,這個技術有啥特點?
李仁清:拓印技術,盛於隋唐,延續至今有眾多類別,大都受平面局限。高浮雕拓印技術打破這一習慣,針對復雜的立體石刻雕像,用多個拓片拓印,完成後再進行拼接,是傳拓技法中難度最大的一種。我從接觸這一難題開始,就下決心攻克它,終於在2012年總結出可行辦法。
高浮雕拓印技術是一個融合多元素的創造性工作。在研究高浮雕拓印技術時,當年學習的點滴都派上了用場。
記者:您名聲在外,是否有人前來拜師學藝?拓印技術發展前景咋樣?
李仁清:我一直義務教授拓印技藝。不過因為這個工作並不容易,堅持下來更難,前來學藝有所造詣的不多。
從業至今,省文化廳、文物局以及各市縣文博單位的支持鼓勵,讓我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更有信心。
記者:您最近在忙些什麼呢?
李仁清:近年一直在研究“彩拓”,即在拓片作品上恢復當年古人使用的色彩。這需要使用礦物質原料,而不是會掉色的化工原料,才能達到歷史的色彩。如今因經濟等制約尚未實現,我也在為這個奔走努力。
記者:登上央視《大國工匠》欄目後,您的名氣進一步擴大。這給您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李仁清:多了一些采訪的媒體。其實,能登上央視,並不代表我是專業最好的師傅。傳拓技術不是個人技藝,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珍貴的作品是所有拓工共同努力完成的。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農民工,要把接到手裡的活兒做到完美。
李仁清在修復古建築,常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來源: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