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七十二變 沒文憑也“造”古建
日期:2016/12/14 10:52:14   編輯:古建築工藝
半年扎養鴨場 半年睡夾層裡 做成圓明園首件模型
京城十六門樓 老崇文區全貌 沙盤再現老北京風情
“孫悟空”七十二變 沒文憑也“造”古建
於正勳有個別名叫“模型於”,這個“模型”可不是飛機、汽車之類,而是古建築。甭管是“九州清晏”、“老北京崇文區全貌”這樣的沙盤模型、老北京16個城門樓子的復原模型,還是故宮角樓、景山萬春亭等皇家亭台樓閣的模型,都難不倒老於。
不過,老於並不是學建築的科班出身,在涉足古建築之前,他只是個初中畢業的售貨員,但他卻得到了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單士元、古建專家臧爾忠教授的口傳心授。北京史專家侯仁之稱他為“沒有文憑的孫悟空”、“苦讀求真知”的人。
北京通檔案
姓名:於正勳
身份:北京市文物局古建館退休顧問、古建專家
代表作品:圓明園“九州清晏”模型、京城16門模型、老北京崇文區全貌模型、故宮角樓模型、頤和園大戲樓模型、景山萬春亭模型等
“九州清晏”模型·由來
要鼓搗出個像樣的東西
和妻子逛公園,於正勳一見到古建築就跟丟了魂兒似的,裡裡外外轉上十幾圈也不過瘾,古建的結構、用色和圖案都讓他著迷,恨不得把它們捧在手裡“據為己有”。
回到家,他閒不住,惦念那些古建築,心裡癢癢的,干脆自己動手拿木板和木棒做個簡單的小房子。
沒想到,妻子卻看不上眼,給了他“無情”的打擊:“這都是什麼呀?”
老於不甘心,跑到建築書店買了幾本關於古建的書回來,邊看邊琢磨著要鼓搗一個像樣的東西出來。
正好電視裡在播紀錄片《圓明園》,想到圓明園裡的大多數建築都被毀了,他決定選有“萬園之園”之稱的“九州清晏”來做模型。
“九州清晏”模型·考察
扎在養鴨場半年
1984年的圓明園已經看不出是個皇家園林了,深湖變成了稻田,淺湖干枯沒水。老於一打聽才知道,當時大隊的養鴨場就是他要找的“九州清晏”。養鴨場旁邊有個簡陋的展室,裡面有對“九州清晏”簡單的介紹文字、郎世寧的畫和一些遺跡。老於買了本小冊子和老照片,悶悶不樂地回家了。
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個周末,老於從磁器口出發,騎了兩個多小時的自行車,才到圓明園。雖然“九州清晏”的建築早沒了,但地基還在,順著地表裸露出的磚,用手扒拉開滿是鴨糞和鴨毛的土,能看見更多地基磚。
地基錯綜復雜,老於只好去找圓明園管理處。管理處的人聽說他要了解地基的情況都樂了,專家內行都弄不清這兒的地基,小小的售貨員居然也來湊熱鬧。
老於不服氣,每周總有好幾天扎在養鴨場裡。早晨天剛亮,他就騎著車出門,用扁擔一點點撥開表層的土,讓地基磚慢慢露出來。接著又帶上皮尺做現場測繪,在本子上記下詳細數據,畫出示意圖,再仔細對照郎世寧的畫,摸清各個建築的布局。實地考察半年後,老於才開始制作模型。
“九州清晏”模型·制作
在50厘米高的空間裡睡覺
那時老於一家四口住在崇文門東唐街一間約13平方米的平房裡。房子是3.1米寬,制作模型的底板是3米寬,為了節省地方,老於在床的兩頭分別放了兩張桌子,把底板架在桌子上,這樣底板和床之間有50厘米高的空間。老於夫婦就“夾”在床鋪和底板之間的夾層裡睡了大半年,上床得低頭鑽進去,下床得先骨碌,一只腳著地,再橫著爬出來。
半年的時間裡,老於用牙簽、火柴、三合板、木塊等材料,通過鋸、剪、粘、刷、漆等多道工序,最終完成了“九州清晏”模型。
“九州清晏”模型·評價
侯仁之:基本符合“雷氏燙樣”
模型做好後,老於請臧爾忠教授到家裡指點指點。臧教授看到“九州清晏”復原模型詫異不已。沙盤上,五座小橋分列四周,跨過小橋是湖水環繞的656間殿宇。勤政殿、正大光明殿錯落有致。他手繪了每一間殿宇的窗棂,用銅絲做成樹木,模型雖小卻五髒俱全。
對於模型的准確性,臧教授認為應該請圓明園的專家來鑒定。圓明園的專家看到沙盤後大為驚歎,卻也不敢輕易下結論。最後請來了侯仁之教授,侯先生評價說:“基本符合雷氏燙樣。”
清代宮中興建建築,選定地點後,由內廷按照皇帝的要求提出方案,然後由負責建築設計的樣式房設計繪圖,並按一定的比例制作出建築模型,這就是“燙樣”。雷氏家族自清初至清末一直執掌樣式房,因而被稱為“樣式雷”,雷家制作的燙樣也被稱作“雷氏燙樣”。
老於此前並沒有聽說過“雷氏燙樣”,聽了侯仁之先生的解釋後才知道,這已經是他得到的最高、最專業的評價了。
“九州清晏”模型·轶事
“給圓明園蓋了656間房”
於正勳沒事就往圓明園跑,在單位還因此鬧了個笑話。那時老於工作的商店連著丟了兩火車皮玻璃,單位報了案,公安局的警察到店裡進行調查。有人私下嘀咕:“老於每禮拜都去圓明園,聽說還給圓明園蓋了656間房呢。”蓋房當然需要玻璃,老於就成了最大的“嫌疑”對象。
謠言越傳越廣,公安局的警察找到老於。老於哭笑不得,自己要真有本事蓋那麼多房就好了,他請警察去圓明園親自調查清楚。看到圓明園展覽室裡的第一件模型——“九州清晏”後,老於才重獲“清白”。
事後,單位的同事紛紛跑到圓明園去看模型,不少人都興奮地拍著老於的肩膀說:“嘿,看不出來呀,你真有兩把刷子。你別說,還真跟照片上的一模一樣。”
復原1949年前崇文區全貌
做完“九州清晏”模型後不久,於正勳又開始制作1949年以前的老北京崇文區全貌模型。要恢復1949年以前的崇文區全貌,最重要的是真實反映當時的狀況。
老於拿著民國年間的北京地圖,對現有的每一條胡同進行地毯式“搜尋”,考察街道的變化和胡同裡建築的變化。這樣的工作進行了一年,他才開始制作沙盤模型。
9個多月後,按1:200縮小的模型“老北京崇文區全貌”完成,整個模型由20塊0.8平方米的分盤組合而成。在16平方米的模型上,大小胡同縱橫交錯,天壇、法華寺等著名古建築應有盡有,老北京風情躍然沙盤之上。
四年“造”京城十六門
1995年,於正勳從北京市文物局古建館提前退休,單士元和臧爾忠教授建議他研究京城十六門。在古代建築中,城門屬於高台建築,此前還沒有人系統地研究過。得到老師的指點,老於開始著手他的宏大工程:復原京城十六門。
復原城門的第一步就是搜集資料。他聽說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加摹乾隆京城全圖》,用自己一個多月的退休金買了一本。可回家後仔細一算,發現這本加摹圖在出版過程中改變了原來的比例,按圖制作就會與實際情況不符,他又托人花300 多元復印了一套真本。當時他每月的退休金只有400多元。
老於還買了一本瑞典人喜仁龍編繪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裡面有過去各城門的數據,著實讓他省了不少氣力。外國人測量城門使用的是米尺,可以直接“拿來”利用,而史籍中的數據記載卻是舊制測量單位,還得換算之後才能用。
老於做的第一個城門模型是崇文門。資料和數據找全後,先畫平面圖,再拓到木板上做成底盤,接下來做城樓和箭樓,之後是周邊鋪捨等附屬建築,最後是城牆和花草裝飾。
1999年6月18日,城門工程的最後一部分——“前門箭樓”完工。歷時四年,這16座比例為1∶200的古城樓模型終於大功告成。
訪談
憑實力考進文物局古建館
記者:你是什麼時候到文物局古建館上班的?
於正勳:1986年,當時古建館正在招人。那時應聘不像現在,既不要文憑又不看英語,只要實力強就能考進去。
記者:你是考進去的,還是做模型有了名聲給“特招”的?
於正勳:考進去的,而且一點都不含糊。歷史知識、古建預算是筆試,通過之後還要考真功夫,讓我在3天內交出兩件磚雕作品。
記者:那時候你會磚雕嗎?怎麼完成的?
於正勳:我跟故宮博物院的特級技師鄧九庵先生學過幾天磚雕。拿到題目後,我就直奔故宮找素材,在五音殿的大院裡選了一個立式麒麟(古代麒麟多為坐式),做了個仿唐式的深度浮雕,又選了個地漏做透雕。作品交上去後,館裡就給了我一句話:“成了,明兒來上班吧。”
我做的模型一件不賣
記者:做古建模型花錢多嗎?
於正勳:做模型是一個系列的過程,前期准備工作要買古書、老地圖,為了做京城十六門,我在琉璃廠就花了1000多塊錢買書。之後要買木料,別看模型做出來小,可是廢料起碼是用料的10倍。我那時候退休金每個月只有400多元,為了支持我做古建模型,全家人只好勒緊褲帶過日子了。
記者:有沒有想過賣模型?
於正勳:就算窮得吃不上飯,我也不會賣模型。每個模型都是我的命根子,我一次只做一件模型,算是絕無僅有了。有一次,有個美國人出價1萬美元想買“廣渠門”,那時為了“造”城門我還欠著2萬多元的外債,但還是謝絕了他的要求。
記者:那你做古建模型圖什麼?
於正勳:我們這代人經歷過老北京的階段,但北京變化太快了,現在的孩子只能從發黃的老照片中去尋找過去的建築了。我做古建模型就是想給後人留個念想,看不到老北京城的人,還能從我的北京古城模型裡去體味老北京。
(來源:中國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