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泉源—現代建築與古建築風貌保護的平衡者
日期:2016/12/14 10:51:02   編輯:古建築工藝
給排水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蔣泉源—現代建築與古建築風貌保護的平衡者
最近幾十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神州大地的各個城市,高樓林立,現代化建築層出不窮。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困擾整個社會的問題就是,隨著現代化建築的建設過程,越來越多的中國古建築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隨著這種情況的越加嚴重,如何在現代化發展和文化古跡的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就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建築工程設計領域中就有一小部分工程師發現這種情況,並且身體力行的通過實際行動來做出努力。他們當時的努力,就好似滾滾大潮中一葉逆流而上扁舟一般,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他們是思考如何把保護文化古跡與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理念的探索者和開拓者。給排水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蔣泉源先生就是這個小群體中的一員。記者走訪了業內多位專家,這些專家對蔣泉源先生的工作給予了極高的贊譽,一致認為"他的給排水以及消防等設計對環保,防火以及古建築保護等領域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是屬於業內最頂尖的工程師之一。"
把現代化給排水設計與歷史文物古建築的保護有機結合的先行者
早在2009,蔣泉源高級工程師就已經做過把現代化給排水設計與中國古文化風貌建築相結合的嘗試。蔣泉源先生在當時獨立設計了茱萸寺的給排水系統,他創造性的把給排水系統和茱萸寺古風貌建築相結合。充分保證了茱萸寺在得到現代給排水系統便利的同時,最大的保存了原始文化風貌。他設計的兩個蓄水池在暴雨時洩洪,在無雨時,回收利用雨水作為寺廟內景觀水儲水,以節約寺廟內景觀、綠化澆灑、道路沖洗等用水。在平常,池中綠水悠然而下,蜿蜒穿過寺院,營造出寺廟的山清水秀、古樸清靈的氣氛。
2012年9月7日徐州降下了近年來最大暴雨,最大降雨量達到121mm,市區內成了一片澤國,道路上的汽車被淹沒。茱萸寺在1號、2號拱壩、南北防洪牆、南北跌水溝及寺院內雨水管網的有效的保護下,安然無恙,體現出極好的抗洪能力。而在寺廟重建前,每次暴雨來臨,山體內降雨水流都會從寺廟內傾瀉而下,對寺廟內建築造成極大損害,原寺廟內建築因常年雨水沖刷而成為危房。
在完成了茱萸寺的給排水設計之後,蔣泉源工程師沒有停下自己對文化保護探索的腳步。2012年,他又在中國AAAA級旅游景區,擁有1700年歷史的朱家角鎮實踐了自己的嘗試。他沒有依照常規的給排水設計——把排污水的管道架設在河道之上。因為這種設計極大的破壞了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鎮的原始風貌和景觀。 所以,他采用倒虹吸技術,把管道埋入地下,從河底的地下通過河道。最大程度的保護了朱家角古鎮的古風古貌。今天,朱家角鎮被評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2015年,蔣泉源先生延續著自己的設計理念,主持設計了上海EDITION酒店的給排水設計。這是萬豪集團旗下的超高端酒店品牌,而該酒店是改造自中國歷史保護建築的原華東電力公司大廈。他結合原歷史建築的結構形式,合理的布置給排水、消防管道、電力橋架、通風管道,減少對建築結構的改造,以保持原建築的外觀及內在歷史感。蔣泉源工程師在工程中所做的努力,減少了歷史建築在改造中所受到的傷害,帶給了EDITION酒店歷史底蘊,給酒店的高端形象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同時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蔣泉源先生坦言:"之所以選擇我作為EDITION酒店的給排水設計工程師,主要是由於我有超高層建築的消防與給排水設計的經驗,同時,我又有許多對古建築物的保護性給排水設計的經驗。所以,對於EDITION酒店這種既是歷史文化保護建築又要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的高層酒店建築,我算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
對中國消防標准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同時又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蔣泉源工程師不僅僅只是注重保護古建築文化風貌,同時又是一個對生命極為尊重的人。給排水的設計和消防系統有很大的重疊,所以,蔣泉源工程師用他嚴謹的工作成果,對整個消防標准起到了很多推動作用。例如他曾經主持設計的慈溪超高層混合式高樓建築的給排水項目,其項目完成之後,多項消防標准對國家消防標准都起到了借鑒和推進作用。
走出綠色建築造價成本的誤區,促進中國綠色建築整個領域的快速發展
蔣泉源先生是中國現代建築中綠色建築領域的積極推動者。現代建築發展到21世紀,蔣泉源先生認為綠色建築才是現代建築未來發展的方向。早在2008年前,中國的綠色建築剛剛開始時,綠色建築全面推廣的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世人對綠色建築成本高昂的認知誤區。在蔣泉源先生看來,只有扎扎實實的數據和實踐成果才能真正的說服對此抱有疑慮的開發商和購房者。蔣泉源決定開始從水回用的角度探討業內最關心的成本問題。綠色建築,尤其是超高層綠色建築的節能核心之一就是水資源的利用。蔣泉源在2008 到2012 年間搜集大量資料、並用自己參加的項目的實際數據對該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很多城市位於多雨地區。如果能合理利用雨水等可回收水資源,一般綠色建築5至10年就能收回成本,如果加上補貼,回收周期更短。並且於2013年在《建築知識》上發表了自己通過實踐和計算得出的最終結果,通過堅實的研究成果,向世人解釋了如何走出綠色建築成本高昂的誤區。他的結論已廣泛被業內人士接受。 記者采訪了上海、天津和廣州等中國綠色建築最發達城市的開發商,很多開發商都表示他們已經基於蔣泉源的成果重新核算成本,決定上馬綠色項目。
把現代建築的綠色建築理念和古建築文化保護理念相結合
蔣泉源先生在綠色建築、超高層建築和古建築文化風貌保護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他現在則是期望把綠色建築理念和古建築重建與修繕相結合,讓更多的古建築能夠獲得更好的保護和更好的服務大眾。他說"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超高層混合式建築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綠色建築是讓這些超高層建築的可持續性壽命更長久的秘方。但是很多以前的超高層建築,都不具有綠色建築的優點。隨著時間得推移,這些現在看起來很新的超高層建築也會變成古建築,重新修繕和維護不可避免。紐約很多的歷史性建築的摩天大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蔣泉源先生對於中國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領域功不可沒,他嚴謹的工作態度,又讓他大多數古建築改造的工作在盡可能保護古風古貌的同時,又以極高的標准達到了現代化設施的給排水標准。這就讓大眾既享受到了現代化的便利,又能品鑒悠久歷史賦予建築物的底蘊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