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學術伉俪:林徽因和梁思成

學術伉俪:林徽因和梁思成

日期:2016/12/14 10:50:35      編輯:古建築工藝

林徽因,是福建閩侯人,1904年6月出生於浙江杭州,16歲時跟隨她的父親林長民前往歐洲旅行、學習。1924年與梁思成一起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當時林徽因對建築學心心念念,一心想要踏入賓大建築系的大門。可惜賓大建築系不收女生,遺憾之下,林徽因只能“曲線救國”,到了賓大美術學院學習,但她選的課程全都是關於建築專業的,這也為她日後成為著名的建築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梁思成1927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建築碩士學位。在賓大學習期間,他眼見著國外對本民族建築史的研究已是相當深入,但中國在建築研究史上建樹甚微。梁思成在賓大學習時,一日收到了其父親梁啟超寄去的陶版《營造法式》一書。了解到早在宋代,中國已有了系統闡釋建築方面的書籍,這更加堅定了梁思成研究中國建築史的決心。
 
1927年,梁思成結束了賓大的學業轉入哈佛研究生院就讀,准備以“中國宮室史”作為他的博士論文選題,但他在哈佛用三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所有與“中國宮室史”相關的論文後發現,現有的資料完全不能為他的論文書寫“增磚添瓦”,於是,回國進行實地調查成為必行之舉。
 
1928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學成歸國,同時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梁思成任系主任,林徽因任教授。1931年,梁思成與林徽因離開東北回到北京,同時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從此,他們在建築事業中相濡以沫,漸行漸遠,描摹了一個又一個建築史上的豐碑。
 
從1931—1937年間,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對河北、山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進行調查,撰寫出各類專注和調研報告若干篇,耳熟能詳的有《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之鑒別問題》等。不僅如此,林徽因與梁思成還對中國古代建築文物保護做出了卓越貢獻。1948年底,為了避免北平(現為“北京”)的古建築在解放戰爭中遭到損毀,林徽因與梁思成通過走訪調查和查閱相關資料,親自編寫了北京需要重點保護的古建築標志圖。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按照掌握資料對全國古建築“名冊”進行撰寫,以此來對文物古建進行更全面的保護。
 
林徽因和梁思成為中國建築史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不僅體現在對古建築遺存的保護上,而且還參與了新中國國徽的設計。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全國政協向全國征集國徽圖案,林徽因和清華大學教授以及原營造學社成員們一起,尋集中國傳統裝飾,參考各國國徽形象,力爭高標准的創作出中國國徽形象。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誕生了代表偉大中國的國徽圖案。
 
梁思成和林徽因長期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為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做了開創性的貢獻。從1932年到1937年僅六年間,中國營造學社社員的足跡遍及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國建築的科學完備的稀世珍寶和歷史資料。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這也是一段最快樂的時光。親情,友誼,思索,創作……一切都在她的筆下盛開。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來了他們人生道路上最輝煌的一刻,他們發現了夢寐以求的唐代木構建築——五台山佛光寺。
 
戰爭,讓他們流落到了此前七年古建考察尚未抵達的西南地區。在昆明短暫安頓之後,這些與學術須臾不可分離的學者,便又策劃了西南古建考察。這也是中國營造學社的最後一次古建考察!當梁家住進耗盡他們積蓄建造的昆明龍頭村新居不過半年時間時,迅疾擴展的戰事,將這一切再度終結。敵占區傳來另一個噩耗,流亡前,保存在天津租界外國銀行地下室的營造學社測繪稿慘遭洪水浸泡……
 
1941年初,梁家隨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來到長江上游一個偏遠的小鎮:李莊。不久,林徽因肺病爆發,臥床不起。而戰爭仿佛永無盡頭,他們在這裡度過了貧病交加的五年。戰爭結束了。在好友費慰梅的安排下,林徽因第一次離開李莊到達重慶,然而醫生警告說,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後人很難想像,焦土遍地的戰亂時期,恰是一批中國知識分子智慧噴發的歲月。在照顧病中的妻子和一對幼小兒女的同時,梁思成和營造學社其他社員一起在李莊開始撰寫醞釀多年的《中國建築史》。
 
1946年7月底,結束九年流亡生涯,梁家終於回到北平。此時的林徽因已無力站著和朋友合影。在梁思成的建議下,戰後的清華大學開辦了建築系。清華建築系燕子銜泥般地創辦起來……作為世界矚目的建築史學家,梁思成重返美國,他是第一位在世界舞台上系統宣講中國建築歷史的中國學者,這一年,戰爭之後,百廢待興。同時,清華大學也還有更多事情在等待著他們。對於他們來說,清華是一個魂牽夢繞的故地,而對於中國建築史的學術研究來說,需要他們親自翻開新的篇章。來源: 陳靜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