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藝人醉心木雕:6年半雕就《蘭竹圖》
日期:2016/12/14 10:52:54   編輯:古建築工藝
池達芬創作的《蘭竹圖》木雕。
《蘭竹圖》是我國清朝時期“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代表畫作。在贛州,有這樣一位老人,因為對《蘭竹圖》的欣賞和對木雕藝術的執著追求,他以鄭板橋所繪的《蘭竹圖》為藍本,花費6年半的時間用白楊木全镂空雕刻而成木雕盆景《蘭竹圖》。他就是木雕藝人池達芬。12月18日,他和記者聊起了他20多年的雕刻之路。
緣起:
初識木雕便沉迷其中
18日,記者在池達芬家中見到了他雕刻的《蘭竹圖》。這件木雕盆景高約1米、寬0.5米左右,盆景中的景物雕刻細膩,幽蘭、竹枝、竹葉雕刻得枝繁葉茂、搖曳生風,具有玉雕一般晶瑩剔透的美感。
池達芬是章貢區人,今年已61歲。說起為什麼對木雕情有獨鐘,池達芬說20多年前,他去朋友家做客時,看到了一件栩栩如生的花鳥工藝品,他一見便非常心動,好奇地問朋友那工藝品是用什麼做成的,朋友告訴他是用木頭雕刻的。“方方正正的木頭竟然能雕刻出這麼精美的作品?”池達芬著了迷。自那以後,他沒事便鑽研琢磨木雕。沒有人教,他便自己買來教材跟著學;沒有好的木料,他便托人從木材加工廠買一些木材回來。最初的那段時間,池達芬每天下班後就對著一堆木頭發呆,在腦海裡苦思冥想著雕刻的創意。家人和朋友都認為他“瘋了”,勸他好好工作,別整天研究“沒用的玩意兒”。但池達芬偏不,相反,他身心更加投入了,有時為了完成一件滿意的作品,常常借著昏暗的燈光雕刻至深夜12時。“沒辦法,我就是喜歡這東西。”池達芬說。
付出終有回報。一年以後,池達芬終於做出了一些像模像樣的小物品。他把這些東西送給了親戚朋友,大家看了都說漂亮。盡管只是口頭上的表揚,但這無疑提振了他把雕刻之路走下去的信心。
執著:
潛心鑽研只為創作精品
1986年,池達芬干脆從工作的皮革廠辭職下崗,在家專心研究起了雕刻。1990年,他開始創作他的第一件作品《瓊枝金果圖》,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完成。這件作品後來被一個台商以3.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這在當時是一套商品住宅的價格。”池達芬說。
盡管從事雕刻已有20多年,但真正稱得上池達芬的作品的卻只有3件。除上述《瓊枝金果圖》之外,還有他耗時4年完成的《牡丹雙绶圖》以及耗時6年半、今年9月才完成的《蘭竹圖》。“我喜歡精致的東西,願意花時間慢慢精雕細琢。”池達芬說,雕琢一件好的作品,往往需要大量時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創作時,首先必須懂得如何巧妙利用原木的形態,再經過雕刻成型、打磨著色等工序,一件根雕藝術作品才算完成。“每個細節每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池達芬說,每當完成一件作品,看著一塊塊不起眼的木頭在自己的手中活了起來,他心裡就特別高興。他的《牡丹雙绶圖》完成後,前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有人開幾十萬元的高價購買,他一直捨不得賣。
池達芬告訴記者,如今像他這樣長年累月堅持用純手工雕刻創作的已經很少了,而那些半手工的速成品多了起來,但他會堅持用心創作那些難度大而又復雜的精品。“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木雕可以讓人保持一種寧靜超然的生活態度,這也是木雕對我的意義所在。”池達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