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 再現了宋金時代山西地區戲曲藝術的繁榮
日期:2016/12/15 1:31: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正在美國紐約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舉行的“生死同樂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正是憑借著金代山西戲曲文物的精華吸引了眾多觀眾。
晉東南地區以壁畫為主,磚雕為輔;晉南地區與其相反,壁畫彩繪極少見,而以細膩的素磚雕刻為其特點。在墓室磚雕裝飾內容方面,雖然全省各地區在表現墓主生前家居生活這一點上大多統一,但晉南地區(特別是新绛、稷山、襄汾、侯馬一帶)卻更以金元時期的雜劇表演、民間樂舞等作為其特殊的裝飾內容和雕刻題材。
同時,也使舊有的一些文字記載,更具體地獲得了印證。”與洪洞廣勝寺明應王殿中的元代戲曲壁畫一樣,晉南地區侯馬、新绛、稷山等地金墓中的金代戲曲磚雕均已成為今人研究我國古代戲曲發展或磚雕發展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山西歷史上,磚雕在民居中的大量運用與晉商的崛起密切相關。經濟富裕後的晉商競相顯貴誇富,興起講究建房規模和雕刻裝飾,使得原來只用在宮廷、廟宇等建築之上的磚雕進入民居。磚雕裝飾大都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向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
磚雕成品之所以能經受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是因為它是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的。磚雕從原料的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過30多個環節。首先是要燒制出青磚。從原料的選取到出窯,要經過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窖九道工序,燒制磚的窖體積非常小,據說是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貨”。燒磚時一般不用“大火”,初點窖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窖”。
其中一級文物15件,全方位、多視角再現了宋金時代山西地區戲曲藝術的繁榮景象,引領美國觀眾感知八九百年前中國那個繁華如夢的時代。 展覽從達成意向到成功舉辦,歷時近5年。作為山西博物院向國外推出的第一個整體展覽,中美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溝通、碰撞、諒解的點點滴滴,無疑為今後的外展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另外,文物背後的故事,也有必要說出來給大家聽。
在雕刻時先將磚塊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磚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後進行“打坯”與“出細”。打坯就是用刀、鑿在磚上刻劃出畫面構圖,景物輪廓、層次,確定景物具體部位,區分前、中、遠三層景致,這道工序需要有經驗的大師傅來完成,非常講究“刀路”、“刀法”的技巧。這中間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將圖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並將底部剖平、以顯示出圖案的大抵形狀;二是要“镳”,即對圖案的深淺層次、遮擋關系進行大略表現。
提起華美協進社,可能國內許多觀眾並不了解,但實際上其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這一點,從其名稱上即可看出一些端倪。是非營利的民間文化機構,旨在通過各項教育與宣傳活動介紹中國文化與文明,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華美協進社下屬的中國美術館,是美國唯一的專門介紹中國藝術的美術館。從2003年開始,該館每年都舉辦以中國各大博物館為主題的展覽。
2007年秋,山西博物院石金鳴院長赴美國期間,參觀了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石院長藉此機會向他們推介了魅力別具的山西金代戲曲磚雕文物,並向館長海蔚藍發出邀請,希望她能到山西博物院看看。
憑著職業的敏感,海蔚藍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有亮點的展覽。她深知,在國外還從未有人系統介紹過中國古代的戲曲文物,如果舉辦一個有關中國十二三世紀戲曲磚雕藝術文物的展覽,一定會震動海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死同樂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一書的前言中,海蔚藍寫道:“那些高浮雕的,還有加上繪彩的磚雕,生動形象,除了山西,誰還有嗎?可在國外還從沒人系統介紹過。
返美後,海蔚藍開始奔走各方,為引進這個展覽鼓與呼。終於,她說服了華美董事會、藝術委員會,將該展覽列入華美中國美術館2012年春節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