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之精髓 "東方三大殿"介紹
日期:2016/12/15 0:35:49   編輯:古代建築史東方三大殿指: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泰山岱廟的天贶(kuang四聲)殿。
天贶殿
天贶殿為岱廟的主體建築,“天贶”即天賜的意思,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年間,元代重修時改稱仁安殿,明重修後更名為峻極殿,民國初復稱天贶殿。
天贶殿的修建,有一個近乎可笑的記載。據記載,宋真宗時,宋朝已是在風雨飄搖時期,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鞏固其統治地位,他采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策謀的“天降昭書”的騙局,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率領群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將泰山神封為“天齊仁聖帝”,並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贶節”。笠年,下昭擴建岱廟,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為皇帝下召修建,在建造規格上采用當時建築中的最高樣式,為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九五之制”來建造。“九五之制”為開間九、進深五的制度,通常只有皇家建築才可以使用。檐間懸掛“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斗式藻井,余為方形平棋天花板。
殿主祀泰山神東岳大帝,像高4.4米,頭頂冕旒,身著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為“天齊王”,宋時封為“天齊仁聖安”,元朝又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後,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渎禮不經”,故去掉所有封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龛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鎮”匾,與此相對的明間大門內上懸乾隆皇帝題“大德曰生”匾。像前陳列清代銅五供一套及銅缶、銅釜等。
殿內東、西及北牆壁上,有著名的道教壁畫《泰山神啟跸回銮圖》,壁畫全長62米,高3.3米,傳為宋代所作。畫面借描繪泰山神出巡時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時的威嚴和氣勢,整幅壁畫以大殿後門為界,東為“啟跸圖”,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西為“回銮圖”,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個畫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加以祥獸坐騎、亭台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組成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場面。畫面筆力遒勁流暢,結構嚴謹,布局勻稱自然,人物眉目傳神活潑,衣著線條清晰,表情逼真生動,再加上色澤的絢麗協調,給人以極高的美學享受。造型生動形象,構圖宏偉合理,堪稱藝術珍品。
天贶殿前寬闊的大露台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開朗之感。露台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廟的詩碑。中間是明萬歷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露台下古柏相夾的甬道向南延伸,盡頭是一個方形石欄小池,俗稱“閣老池”。
天贶殿後面是後寢三宮,中為正寢宮,面闊五間,兩邊為配寢宮,各三間,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後,考慮到還缺個皇後,便於同年封了一個“淑明後”,並為“她”修建了後宮,從“嫔妃”則居住配寢宮。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謂“用心良苦,處心積慮了”。
太和殿
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一座宮殿,也是建築等級最高的宮殿。民間俗稱“金銮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名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人入關後,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各個民族之間的和諧。自建成後屢遭焚毀,數次重建。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後形制。
太和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台基上,台上設有日晷,為古代的計時器,嘉量,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為皇權的象征。銅龜、銅鶴各一對,龜、鶴為長壽的象征。銅鼎18座。太和殿“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為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屋脊兩端的吻脊高3.4米。屋檐安放有10個走獸,為現存古建築中獨有,10個走獸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最後一個走獸的名稱為“行什”,樣子頗像傳說中的雷公,古建築多為木結構,很怕火災,將它放在最後一個,有防雷的象征。大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是故宮最大的宮殿。整個宮殿彩畫均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玺彩畫。窗戶為菱花格紋,下部為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镌刻龍紋的鎏金銅葉。
殿內為72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這72根蟠龍柱明時為采自川、廣、雲、貴等地的楠木,清代重建時,已沒有楠木,用采自東三省的松木做成。當中六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金柱支撐著藻井,藻井當中雕刻著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意為軒轅皇帝之星,太和殿藻井中的軒轅鏡,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皇帝的正統繼承人身份,一是起到鎮火作用。地面鋪有金磚。名叫金磚,但不是用金子做成的,之所以叫金磚,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做一塊磚的成本抵得上金子的價格,故稱之為金磚。還有一種是說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铿然有聲,故名金磚。
殿內正中為皇帝的寶座,位於軒轅鏡下方。寶座前兩側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各一對。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
太和殿為明清兩朝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皇帝登極、皇帝大婚、冊封皇後、命將出征都在這裡舉行。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開始,改在保和殿舉行,但“傳胪”仍在太和殿舉行。民間傳說的每天早上的早朝,則不在太和殿舉行。
大成殿
大成殿是曲阜孔廟的正殿,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宋徽宗時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而改名為“大成殿”。曲阜大成殿裝飾華麗,為全國孔廟之首。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贶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
孔廟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為文宣王殿,宋徽宗(公元1104年)改為“大成殿”。現存曲阜大成殿為清代雍正年間重修,建在兩層的漢石玉石基上,屋頂為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面闊九間,殿高24.8米,闊45.8米,深24.9米。屋脊上為九個蹲獸(最高為九個,只有故宮太和殿為10個蹲獸),起到裝飾、保護建築和祈吉祥、避火消災的作用。彩繪為最高等級的雙龍和玺彩繪。
殿前回廊下環立28根蟠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大成殿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稜石柱均為雲龍淺雕,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龍柱最為精致,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雕刻玲珑剔透,龍姿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據說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禮孔時,石柱用紅绫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惟恐皇帝會因越制而怪罪。殿門外懸掛有清雍正帝賜的對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清乾隆帝對聯“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和“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兩幅對聯。正中懸掛著清雍正帝親筆題寫的“生民未有”匾額。“生民未有”出《孟子·公勝丑上》:“孟子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 意思是自從有了人類以來,沒有像孔子那樣的聖人。是對孔子極高評價。
殿內正中供有高3.35米的孔子像,為頭戴十二旈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的周代帝王形象,這種孔子象服飾從清代開始使用。左右為“四配”(復聖顏回、宗聖曾參、亞聖孟轲和述聖孔伋)和孔子“十二哲”(位於殿內東西兩端,每端各6位:東面為闵損(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孫師(子張)、朱熹(元晦) ),其中宋代朱熹(元晦)不是孔子的身傳弟子。
殿內正中懸掛著“萬世師表”“斯文在茲”匾額,兩邊分別懸掛有“化成攸久”、“與天地參”、“時中立極”、“聖集大成”、“德齊帱載”、“聖功時中”、“聖神天縱”等匾額。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首位祭祀親祭孔子的皇帝為漢高祖劉邦,此後有11位帝王親自到曲阜孔廟祭祀孔子(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安帝劉祜、北魏孝文帝元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趙恆、清康熙帝玄烨、清乾隆帝弘歷)。祭祀孔子時使用大祭祀時所用“太牢”之禮,祭品為豬、羊、牛各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