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訪古跡時,李欣在休息。李欣 提供
草根眾生相
主持記者:徐兢
最近,24歲的李欣住進了醫院,炎熱的日光讓他患上了熱毒,大腿上出現了兩個大窟窿。如果不是這個小手術,他可能是又行走在拍攝南京即將消亡的古建築的路上。去年12月,他萌生了拍攝南京所有古建築的想法,此後的9個月裡,他利用周末時間,已走過了300多個景點,拍下了5000多張照片,直至8月中旬患上熱毒病。
泡圖書館整理古建築名
李欣的父親是明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受家庭氛圍影響,他愛上了南京的古建築文化。他做檔案管理工作,周末愛出去逛逛,他愛逛的地方不是風景絕佳的地方,而是南京有古建築的地方。
李欣決定拍攝南京所有的古建築,是在去年12月。催生他制定拍攝計劃的,是朋友的一句話,“南京沒有什麼好玩的,沒感覺六朝古都的氣魄。”熟悉家鄉古建築的他,相信南京有許多被忽略的文化,等待他去用鏡頭言說。
每次出行之前,李欣都會在南京圖書館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看地方志,查電子圖書和地圖,把古今地理位置進行對比。對於古建築背後的故事,李欣更會仔細琢磨。在他隨身攜帶的計劃本上,寫滿了南京市主城區的古建築名及路線圖。這些景點是他參考《江寧縣志》,南京地圖和其他古文物保護資料整理出來的。
每個雙休日,李欣都會背上他的米色的旅行包,並帶足干糧,根據拍攝地的地理特點選擇是否騎車,其間或許還會摻雜著幾個小時的遠足。
拍下不被人注意的細節
李欣的相機是前年買的,是普通的卡片機,便於攜帶。他不懂什麼攝影技巧,不懂角度的選取,不懂光線的調節,只是把觸動心靈的細節捕捉下來,再把這些照片上傳到網上,與南京的網友一起分享。
李欣介紹說,當他看到這些古建築時,他的心會怦然而動。他最難忘的是紫金山老虎洞,很多人在爬紫金山,卻不了解在紫金山還有個老虎洞。這個抵抗侵華日軍的南京保衛戰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最後關卡,沒有人立碑,但他進了這個洞的時候,卻能感覺得到當年的槍炮聲。他認真地用鏡頭記錄下來這些依稀可見的炮痕,並傳到網上。拍得多了,他開始注重起色調,民國時期的古建築,他會選擇在秋天或者陰天去,因為天色能把歷史的色彩表現出來。
“拍攝古物和古建築,需要拍大的場面,更要拍非常微小的細節。”李欣對記者說,比如明朝石刻和六朝石刻,就有著明顯的差別。明朝石刻更加精細,石人石馬等雕刻藝術的展現手法也與所表示的官員的職位大小有直接關系。他還介紹說,有一些石刻裡的動物,戴著帽子穿著衣服,就是所謂的“衣冠禽獸”。他查了歷史資料,才發現禽代表文官,獸代表武官,這樣說來,古代的“衣冠禽獸”並不是罵人的意思。
李欣拍照途中,如果遇到談得來的老人,他會請人幫忙,拍一張合影,以感謝老人講述的精彩故事。
徒步尋找被遺忘的建築
地點分散,很多地方交通不便,李欣只能靠走。走得多了,李欣的腿開始疼,但不管多疼,他都咬牙堅持。今年4月中旬,李欣確定的目標是南京和安徽分界的葉家橋。他坐車到了小丹陽,但從小丹陽到葉家橋不通車,他便一步一步走過去,從早上7點一直走到下午3點。抵達目的地葉家橋後,李欣發現,那座小橋的周圍已有施工隊伍在忙碌,他們在建造商業設施。“還好,橋還在,而且是原汁原味,我很知足,也許再過一段時間,橋就會被修過了。”
“橋保存的完好,但是橋上面的雕刻卻看不清晰了,橋頭的石刻到底是什麼動物也無法辨別。”李欣說,很多次探尋時,他都會有歷史痕跡已快消失的遺憾,但是他願意去面對這種缺憾,“我現在的探尋是為了將來我不再遺憾,我不想等我很久以後去的時候,什麼都找不到。”為了將來不遺憾,李欣加快了拍攝速度。
尋找古跡是個艱難的過程。有的景點地方志上沒有太多記載,李欣只好向周圍的居民的打探,和老年人攀談,循著蛛絲馬跡去找尋。有的景點他找到了,卻發現被圍了起來,不允許進入,他會和管理人員商量,必要的時候請求父親幫忙疏通關系。“我既然來了,就要拍下,否則它在一場工程後就會消亡了。”他說。
李欣也有無功而返的經歷。上定林寺是他計劃裡的景點,但真的找到時,卻什麼也沒有了。
李欣說,他最有成就感但也是最痛心的時候,是在照片拍好後沒多久,拍攝的畫面就不存在或者改變了。他在拍完潘氏住宅一周後,再路過那裡時,發現屋內大廳坍塌,整個屋頂向下滑落。好景已不在,但他拍的照片裡還有。
5000多張照片帶驢友去探古
從去年12月份到現在,李欣每個雙休日都在拍攝的路上。雙休日時間不夠,他就利用早晨,經常是帶著一身臭汗上班。如今他已跑了300多個景點,拍下了5000多張照片。
因為總在路上,李欣黑了瘦了,父母心疼,便勸他適可而止慢慢來。每當這個時候,李欣總要強調他要和時間賽跑。他還安慰爸爸媽媽說,他拍的照片“可以給年老的南京人看看他們忽略了的身邊風景,也可以給後人留下南京特有的文化財富。”8月初,李欣因天氣炎熱患了熱毒病,需要進行一次小手術。可他不願意停下,後來還是在父母勸導下,他才在家中休息。
無論是在西祠胡同還是在自己的QQ空間,李欣都會在旅行回來以後,第一時間上傳照片。“曾有朋友建議我把一些照片加上鎖,防止有些人用作商業活動。”可李欣認為沒有必要,他只是把在QQ空間的照片打上LOGO,他認為這些照片能引導更多人去重視瀕臨滅跡的古建築。除了上傳圖文,李欣還整理南京古建築的資料,制作南京古建築分布圖和“驢友南京探古攻略”,他要讓更多的南京人了解、熱愛南京的文化,感覺六朝古都的氣魄。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