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 打工漁民自編實用“教材”
日期:2016/12/14 9:53:27   編輯:古代建築史孫懷彬在漁船上展示自己出版的第一部書
一艘停靠在岸邊的漁船上,一名男子“臥”在不足3平方米的前船艙內,翻著一些手工藝品制作方面的資料。
他叫孫懷彬,是從河南來威打工的漁民,同時還是一名民間手工藝品愛好者。這些年來,他利用業余時間對民間手工藝品制作持續關注和研究,並編著出《教你制作民間手工藝品》一書。自2011年6月出版至2012年7月,已再版3次,發行4.4萬冊,受到民間手工藝品制作愛好者的歡迎。
補貼家用
學會手工藝品制作
孫懷彬出生於1974年,河南省沈丘縣人。初中未畢業,他就開始了打工生涯。1999年春節過後,他來到文登埠口漁港,登上漁船,成了一名“漁民”。
孫懷彬接觸手工藝品制作,當初的想法很簡單,是為了掙點“外快”、補貼家用。
2003年的休漁期間,他業余時間較為充余,就報了一個制作手工藝品的函授學習班。
學習制作手工藝品,除了掙點錢補貼家用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喜歡雕刻、剪紙,動手做些小玩具。
在函授學習班,孫懷彬學習認真,進步得很快,一個多月後,就學會了玻璃鋼手工藝品的基本制作工藝,並學會了制作模具的基本方法。
一次,他在廟會上發現了一種會動的玩具小鳥,出於好奇,他買了一個帶回家。
孫懷彬的兒子很喜歡這只玩具,拿著玩具在村裡玩耍,被小伙伴看到了,都爭先恐後地想玩一玩。見狀,孫懷彬靈機一動,既然小孩子們都非常喜歡,他何不利用業余時間仿做一些賣呢?
孫懷彬先制作模具。由於經驗不足,他“克隆”出來的“小鳥”竟是實心的,笨重得很,根本飛不起來。
此後,他多次改進工藝。面對一次次失敗,孫懷彬沒有退縮,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經過幾十次的不間斷地試驗,他制作的仿真會動的“小鳥”終於“出籠”了。
這只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小鳥”受到了村裡小朋友們的喜歡。於是,他批量制作,銷量很是不錯。
初次成功,增強了孫懷彬在手工藝品制作方面的信心和決心。由此,他在手工藝制作之路上邁出堅定的步伐。
鑽勁十足
自己研制手工藝品
這幾年來,孫懷彬幾乎每年都會制作一些新的手工藝品,這主要緣於他有一股鑽勁。
在手工藝品制作方面,孫懷彬喜歡琢磨。遇到有感興趣的手工藝品,他常常反復思索,融入自己的想法,然後推陳出新。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一本書上看到了一種手工木制玩具的圖片,在其一旁有簡單的說明:玩具上的孩童在“走動”時,會伴著節奏“敲鼓”,由此發出悅耳的打鼓聲。感覺這種手工木制玩具很有趣,他就決定到木制玩具的出產地——臨沂去學藝。
然而,當他趕到臨沂卻大失所望。原來,當地的手藝人已很長一段時間不制作這種玩具了,原因是這種玩具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共有70多道工序,再加上會制作這種玩具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一時也很難找到。
退而求其次。孫懷彬准備購買一只這樣的木制玩具作為參考,可是找來找去一無所獲。那次臨沂之行,他惟一的收獲就是知道了生產這種玩具所用的材料:木塊和布料。
無奈之下,孫懷彬決定自己摸索,闖出一條新路。
這是一次艱難的摸索。
孫懷彬用玻璃綱做出了造型。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鋼絲的走法。在這只玩具中,鋼絲具有牽引作用,起初,他所采用的鋼絲走法都不成功,玩具一動,鋼絲就絞在了一塊,前進不了。在反復多次試驗後,他成功地破解了這個難題。接下來,更大的難題又擺在他的面前:玩具前進了,“鼓”的聲音卻很小,那麼如何能讓“鼓”聲更響呢?
孫懷彬曾用了很多種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那段日子,他吃不好,睡不好。
一天,做室內裝飾的表弟給他打電話,問他感不感興趣做家裝活?孫懷彬問他具體做什麼,對方說:打膩子。當聽到“打膩子”三字時,孫懷彬突然想到了“雙飛粉”,如果在做“鼓”的原料裡添加“雙飛粉”,一定會起到擴大聲音的作用。這樣一來“鼓”豈不是就會更響?他一實驗,果然達到了理想效果。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孫懷彬制作出這種名叫“拍手小姑娘”的玩具。推動小車,“小姑娘”會高興地拍手,與此同時,其車前“小鼓”會合著她的節奏而“自動擂響”,動作和鼓聲渾然一體,令人忍俊不禁。
“拍手小姑娘”玩具誕生後,還引來孫懷彬家鄉電視台的關注,相繼進行了報道。
反復摸索
出書傳承老手藝
辍學後,孫懷彬有一樣愛好沒有扔下,那就是寫詩歌、散文。
保持寫作的興趣,是孫懷彬盡管文化程度不高、卻能編著一本手工藝品制作方面“教材”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懷彬的“仿真會動的小鳥”誕生後,曾有部分手工藝品制作愛好者向他取經。慢慢地,孫懷彬就有了這樣一個想法:要把其工藝制作流程發布出去,這樣可讓更多的手工藝品制作愛好者學習借鑒。2006年,他在相關媒體發布了“仿真會動的小鳥”的工藝制作流程,反響不錯。
隨著掌握的手工藝品制作方法越來越多,孫懷彬又產生了出書的想法。他先整理自己掌握的手工藝品制作方法,這些工作幾乎都是在業余時間完成。
昏暗的船艙裡、簡陋的小旅館內,都留下了他記錄整理的身影。這個過程是艱苦的,他卻苦中作樂。在出海之余,稍一有空,他便埋頭苦寫。
與記錄整理相比較,更不容易的是收集相關資料。
一有時間,孫懷彬便關注相關媒體的有關手工藝品的信息。每到一地,他都會逛逛手工藝品市場,遇到佳品,他會盡可能地“刨根問底”。然而,往往事與願違。當他找到一些民間老手藝人時,卻不時碰壁:他們不輕易傳授制作工藝。另外,工藝制作流程形成文字的也少之又少。沒有辦法,孫懷彬只好對這些手工藝品的制作進行實驗、摸索,然後將制作流程記錄整理下來。
一路坎坷,沒有令孫懷彬退縮,相反,他意識到自己出書的價值——既能給手工藝品制作愛好者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更能很好地傳承民間手工藝品制作工藝,保護這些民間文化遺產。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6月,他編著的《教你制作民間手工藝品》由金盾出版社出版。
11月6日,記者電話連線了《教你制作民間手工藝品》的責任編輯安家坦。安家坦表示,該書出版後,受到不少手工藝品制作愛好者的歡迎,並被列入“農家書屋”推薦圖書目錄,已再版3次。這本書介紹的多是大眾喜愛的手工藝品制作方法,比較實用,技法相對簡單,講解具體,易懂好學,既能增添生活樂趣,又提供了小成本致富門路,還對傳承民間手工藝品制作工藝具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孫懷彬正在為第二本書收集相關資料。他說,他還會在手工藝品制作道路上繼續跋涉,如有可能,將來會到手工藝品制作工廠專職做技術活,為民間手工藝品的發揚光大貢獻一份力。
當日下午3時,孫懷彬出海,40馬力的漁船駛向大海深處,在船後面,顯現出一道清晰而不平坦的“水路”,恰似孫懷彬之前所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