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這是西洋古建築瑰寶,來斗門看

這是西洋古建築瑰寶,來斗門看

日期:2016/12/15 0:35: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斗門古街

 

斗門鎮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俗稱斗門墟。斗門墟鎮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歷代斗門地區行政機關駐地。據歷史記載,從南宋起,到建國後的六十年代初,斗門墟鎮就是當時整個斗門地域乃至現今的紅旗、平沙、三灶、高欄、南水等地,以及新會梅閣、沙堆等方圓左近的物流集散中心。正因為如此,斗門墟留下了許多極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斗門古街就是其中之一。13年6月斗門區斗門鎮的斗門舊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斗門舊街自古以來便是一條具集市貿易功能的商業街,位於斗門鎮核心區域,全長500多米,寬7.5米,由石板路串聯貫通,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行商坐賣四方雲集。沿街緊密排列的商鋪騎樓,是一處橫臥在南粵大地上的兼具中西建築風格的獨特建築群。

 

整條舊街由加拿大牧師、建築工程師嘉理慰等人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統籌規劃設計,博采歐美各國古典建築之精華、吸取南洋島國之建築理念、秉承中國嶺南建築之風騷,有機融合而成。全街呈“丁”字形,匯聚了200多間商鋪、500多戶商家,一幢幢商、住兩宜的柱廊騎樓式建築整齊排列,保留著高挑的騎樓風格和典型的歐式外飾;房頂上豎立著的尖頂裝飾柱,拱形門窗上鑲嵌著七彩缤紛的壓花玻璃,門廳上懸掛著精致的歐式壁燈,牆壁上雕刻著繁復花紋,盡情展示著典型的西洋風格和濃郁異國情調。

斗門舊街踞城臨海,水陸交通暢達,是當時的珠三角南岸各類貨物的重要集散中心。繁盛時道上車水馬龍、人群接踵摩肩,江湖好漢、三教九流不絕於市;商賈坐販數不勝數,作坊、茶樓、酒肆熙熙攘攘,港幣、洋貨充盈市場,來自周邊五鄉十八村的各類農副產品堆積如山。有品類繁多的專營店鋪:如廣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間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間百貨店,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中藥店,合昌、泰豐、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間米鋪,還建有基督教福音堂和天主教德式二層教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斗門舊街的僑匯金融業務。斗門是著名的僑鄉,早在民國九年(1920)斗門鎮人趙崇光就開辦了“金山莊”(錢莊),後又有“南方”、“順昌盛”、“兆興隆”、“勝蘭”等7家“金山莊”陸續開業,經營僑匯收轉、借貸等業務,很多華僑把在國外賺到的錢,通過“金山莊”匯回家鄉,兌換成當時的流通貨幣養家置業,較富裕的還在國內辦工廠、捐校捨、濟鄉民,做慈善。195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山支行斗門營業所開業時,還有“章榮”、“南方”、“順昌隆”、“永同昌”和“兆興隆”等五間金山莊在繼續經營僑匯業務。1958年,這五間金山莊聯營,取名為“斗門僑批業聯營社”。 這在當時整個廣東省,乃至全國都是較早經營僑匯金融兌換業務的商號,也是當時廣東省經營該類金融業務最多的商鋪聚集區之一。

目前,斗門舊街整體格局保存完好,保持原有歷史風貌的商鋪尚有34間,雖歷經滄桑,仍保存較好。至今雖然繁華隱去,但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還處處透露出古樸而又濃厚的商業氣息,是珠三角在這個領域的唯一瑰寶。香港電視劇《再見艷陽天》曾在此取景拍攝。

斗門舊街,史冊上有過驕人輝煌的一頁。時至今日,古街內有的建築物雖歷經滄桑,風華不再,但是依然掩蓋不住那迷人的異國情調,依然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古鎮那深厚的文化底蘊。流連漫步斗門古街上,讓人頓生一種恍如到了異國他鄉的感覺。

近年來,斗門鎮對舊街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把其打造成集影視拍攝、旅游觀光、休閒購物於一體的文化旅游景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