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的組合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多幢建築屋頂的組合因為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群組出現,從宮殿、寺廟、園林到四合院住宅莫不如此,由於建築大小主次的不同和封建社會等級制的要求,這些建築的屋頂也會采用不同的形式,因而產生多種屋頂的組合現象其二是指當一幢建築面積太大因而造成屋頂體量過大時,往往將單一型的屋頂分解為若干小型屋頂組合的形式。這兩種組合形式在鄉土建築中都有出現。
山西臨縣碛口鎮是明、清時期黃河邊上很重要的一座商貿市鎮,甘肅寧夏等地的貨物經黃河運至這裡搬上岸,再由騾馬、駱駝經旱路分運至山西各縣和河北等地,所以碛口成為商貿十分繁榮的古鎮。為了確保水路航行的安全,當地居民特別在山頂上建造了一座黑龍廟,它高踞峰巅,俯望黃河,十分有氣勢。廟內有供龍神的正殿,有唱戲的樂樓,樂樓朝外,上有歇山式大屋頂,緊貼著樂樓外牆有一座兩層的門臉,同樣也用了歇山屋頂。在樂樓左右兩側分別建有一座鐘樓和鼓樓,方形的亭子上用十字歇山頂。這樣由樂樓、門臉、鐘樓、鼓樓組合成的建築群體,它們雖然都采用了歇山屋頂,但由於有單檐、重檐和十字交叉的不同形式,更加以有華麗的脊上裝飾,使它們的組合顯得十分豐富而熱鬧。福建南靖田螺村有五座大型土樓,組成一個群體,土樓的屋頂全部覆以青瓦,幾乎看不到有什麼脊飾,但是這些土樓有正圓、方形和橢圓之分,組合在一起也顯得活潑而富有變化。
我們把視線轉向單幢鄉土建築屋頂的變化組合上。在貴州黔東南、廣西三江一帶多有侗族聚居的村落,在這些村落中都有一座或多座鼓樓。作為侗族村寨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鼓樓雖然高聳,但平面很簡單,只有一層,或方形或六角、八角形,而它們的屋頂卻分解為多層密檐式,自樓身以上一層層屋檐重疊,直至最頂端的寶頂;或者由密檐在下攢尖頂在上,兩部分重疊而成。層層屋檐伸向四周的屋角都高高翹起,使多層樓頂減少了沉重感。有的工匠在一層層屋檐下的封檐木板上繪制圖畫,從生活中的糧食瓜果、天上的飛鳥、地上的禽畜、四周的日月山川,到《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以及傳統戲曲中的文臣淑女。可以說村民喜歡什麼就畫什麼,工匠想到什麼就畫什麼,有的甚至把手持大刀、長矛的武將搬到攢尖屋頂的檐下。我們在一座鼓樓的屋頂上看到了一幅侗鄉百姓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
侗鄉村口的風雨橋也是侗族特有的建築,短者十多米、長者近百米的風雨橋,工匠把它們的屋頂分作若干段,在兩端橋頭和中段把屋頂升高,做成方形或多角形的攢尖頂,而且還有單層檐、雙層檐和多層檐之分,伸向四方的屋脊,脊端高高翹起,有的將屋脊刷上白粉,在青山綠水的環境裡,這一條條潔白醒目的屋脊,使風雨橋更添神韻。
在雲南西雙版納鄉村傣族的佛寺裡,由於佛殿中供奉的佛像既高又大,幾乎全民信教的傣族村民到佛寺中燒香拜佛的人數又多所以這裡的佛殿面積很大,屋頂屋頂的體量也很龐大。為了減少龐大屋頂的笨重感,多采取屋頂分!分段的做法,即將大面積的屋面上下和左右分為若干片,相互之間有一個高差,中央的略高,向向四周依次降低,每一片屋頂的正脊和垂脊上都排滿了卷草形的小裝飾,脊端有高起的正吻,正脊中央!豎立著尖塔。經過這些處理,既保持了屋頂的總體形象,又減輕了屋頂的笨重感。有的在兩面坡的懸山屋頂上又穿插一段歇山式頂,使佛殿屋頂的道造型更加豐富並富有裝飾性。
西雙版納鄉間有一座果真佛寺,規模不不大,由一座佛殿和一座經堂組成。這座經堂的屋頂可可以說是這一地區佛寺中造型最復雜的了經堂平面為十字形,單層,但它的屋頂分分為八面,每個面用十個懸山屋頂上下相疊,由下而上,由大到小,匯集於頂端,再立—細而長的剎桿做結束。所以這座經堂的屋頂由80個懸山屋頂組成,共計有80個懸山山花,240條屋脊,同時在每個懸山頂的博風板上皆釘有小花板,每條屋脊上都排滿了花葉狀的小裝飾,把整座經堂裝扮得如同一叢盛開的花朵。因為屋頂呈八個面,所以經常被稱“八角樓”。經堂安置在佛寺邊沿靠近山坡下的大路,它以美麗的形象招引著遠近的信徒。
在北京紫禁城的四個角上各建有一座角樓,它們高踞於城牆之上,居高臨下,起著保衛宮城的作用。角樓平面呈十字形,單層屋身並不高,而屋頂卻很復雜,中心為十字交叉的歇山頂,四周各圍著一座重檐歇山頂組成為一座歇山式屋頂的組合,它共有10面山花,28個翼角,72條屋脊。如果從紫禁城外觀望,看不到宮城內太和、中和、保和幾座大殿,而見到的卻是這幾座屹立於宮牆之上的角樓,它們在護城河的映襯下,成了紫禁城富有特色的標志。如果拿角樓與八角樓相比較,二者分別具有瞭望保衛和誦經念佛的物質功能,但它們都以其獨特的造型而成為紫禁城或佛寺的特色標志。有意思的是,這兩座樓的造型特點都在於其屋頂的組合角樓為歇山頂,八角樓為懸山頂;前者有0面山花,72條屋脊,後者郁0面山花,240條屋脊;前者屬皇家宮殿,後者屬鄉間佛寺。由此可見,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房屋屋頂的形象都在建築的整體造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