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處的希瓦千頂古城
日期:2016/12/14 18:48: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回味當地朋友所說的一句烏茲別克諺語:“寧願出兩袋黃金,但求看一眼希瓦。”希瓦作為大漠深處保存完好的一座古老建築的博物館,確實值得一看。
根據當地朋友的建議,我爬上旅社的房頂,領略古老小城希瓦的豐姿。習習晨風裡,萬道霞光中,昨日參觀過的皇宮、王陵、清真寺、經學院再也難以分辨,唯見矗立在整個城市上空的,是一座座高矮與大小不同、金黃與瓦藍兩色交輝的穹頂。原來,這裡所有建築的上方,幾乎都有一座或幾座穹頂相罩。全城的穹頂據說總計逾千座,希瓦故有“千頂城”之稱謂。希瓦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西北部。像許多中亞城市一樣,希瓦是一座荒沙之中的“水生之城”。從久遠的古代起,人們就引導阿姆河水,穿過黃沙大漠,修建大小三條運河,生成花拉子模綠洲。希瓦就處在這塊綠洲的中央。一則來自《聖經》的傳說稱,上帝在利用洪水懲罰充滿暴力和罪惡的人世時,讓正直的諾亞攜帶家人乘坐方舟逃生。洪水退去後,諾亞的長子閃來到中亞,在沙漠中發現一口水井,高興地喊道:“khiwa(希瓦,意即‘甜水’)!”於是,他就在這裡定居,繁衍後代,並把逐漸發展起來的村落定名為“希瓦”。
考古證實,希瓦的歷史至少有2500年。這裡最早的居民是波斯人,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中提到過。公元4世紀,這裡的波斯人被突厥人取代。8世紀初,阿拉伯人侵入,帶來伊斯蘭教,突厥人和其他民族都逐漸皈依。13世紀之後,這裡先後被成吉思汗的後人和帖木兒征服。16世紀初,烏茲別克游牧部落的一支消滅帖木兒後王勢力,建立希瓦汗國。汗國的政治中心起始在現今花拉子模州的首府烏爾根奇。後來,阿姆河改道,汗國政治中心南移,希瓦於17世紀初成為都城,大興土木,走向繁榮。1873年,希瓦汗國淪為沙俄的“保護國”。1919年,最後一個汗王被廢黜,四年後希瓦成為前蘇聯的一部分。從此,希瓦開始衰微,成為“中亞一段輝煌歷史的記憶”。
希瓦城總面積約3平方公裡,人口不過5萬。城市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昔日,外城居住的是平民百姓,內城居住的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與宗教領袖。現在,外城是絕大多數人口的集聚區,內城則成為一座古老建築密集的博物館。內城南北長650米,東西寬400米,四周有黃土坯壘砌的城牆環繞。在面積不到全城十分之一的城牆內,展示的盡是希瓦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建築精華”。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希瓦雖然曾受到多種民族文化的影響,但壓倒一切的主色調卻是伊斯蘭建築文化。一座座宮阙和陵墓,一座座清真寺、宣禮塔、經學院,形制雖各不相同,但從建築的材料、建築的結構、細部的裝飾,都展現出極其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和色彩。建築使用的大多是琉璃瓦、馬賽克、大理石、珍稀木材、金箔和藍彩,外部修有華麗的牆體、拱形的門楣、圓錐形的彩柱、半圓形的穹頂,內部所有牆面和天花板皆繪滿各種鮮麗的樹木、花卉、幾何形圖案和阿拉伯文字,顯得莊嚴而別有韻致。保存完好的建築,一幢連一幢,矗立在街巷兩側。街巷都相當狹窄,汽車不能通行,游客只能徒步行走。一條條街巷就好像一座座彩廊,兩側的建築看上去極其相似,但又各不相同,令人目不暇接,又令人驚歎不已。
作為汗國的都城,希瓦的歷史政治遺存主要是王宮、碉堡和王陵。王宮現存有三座,其中最大者是位於內城東部的塔什考利宮。“塔什考利”意為“石頭莊園”,盡管宮中建築多為磚砌,起這樣一個名字也許是期許“堅固”。此宮建於19世紀上半葉,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落。長方形的宮苑四周修建有厚重的圍牆和高聳的崗樓,內分為三個宮區,有160多個宮室,相互由迷宮一樣的回廊連結。汗王及其妃嫔居住的內宮,加建有帶崗樓的高牆。據介紹,汗王有妃嫔幾十個,個個都要像奴隸一樣干活,織地毯、刺繡或縫紉。汗王自己也不輕松,除接見和議事之外,還需要處理大量案件。根據汗國傳統,汗王每天午禱之後,需要花至少四個小時親自審理從偷竊到殺人的各種案件。這既反映他“為民做主”的辛勞,也反映他事無巨細都要過問的專斷。
作為汗國的政治中心,希瓦城內還有多座王公貴戚和各色聖賢的陵墓。其中,位於市中心的謝赫·賽義德·阿拉烏丁陵墓是希瓦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修建於蒙古人統治的14世紀中期。當時執政的庫爾加爾君主,為紀念幫助他建國興業的導師阿拉烏丁,專門建造這座陵墓。陵墓只有一個陵寢和一個祈禱室,上面分別修建有八角形和半圓形的穹頂多座,從而開辟了一切重要建築均修建穹頂的先河。離阿拉烏丁陵墓不遠,是城中最宏大的帕克拉萬陵墓建築群。帕克拉萬·馬赫穆德是14世紀的一位毛皮商和摔跤手。他膂力過人,為人正直,愛打抱不平。人們尊敬他,送他一個“帕克拉萬(強人)”的雅號。同時,他還是哲學家和詩人,谥號為“聖哲”。他的陵墓修建在一個高台上,上方有一個希瓦全城最大的青綠色穹頂,穹頂上豎立著一個金光閃爍的尖塔。墓穴由白色大理石修建,雕花的木門上鑲嵌著象牙,牆壁上镌刻著精妙的花卉及各種幾何圖案。在以後的幾百年中,以這個陵墓為中心,又修建起清真寺、誦經堂等諸多恢宏的宗教建築。汗王們看到這裡“風水甚旺”,也爭相在這位聖哲之側為自己和先人修墳造墓。這樣,帕克拉萬建築群就由名人墓發展成為中亞最大的皇家陵寢。而所有的汗墓及相關建築,都修建有一座或大或小的穹頂,認為只有這樣“死者才能得到永久的安息”。
希瓦作為政治中心的時間不過三四百年,而作為宗教中心的時間則逾千年。因此,希瓦城內的宗教建築比比皆是,保存下來的清真寺有94座,經學院63座,宣禮塔上百座。
希瓦最著名的清真寺是位於城南部的主麻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初建於10世紀,1788年重建。它不像一般清真寺那樣氣勢恢宏,但卻有其極為罕見的獨特之處。一座面積近2500平方米的平房式大廳堂,沒有拱門,沒有拱頂,沒有廊檐。廳堂內基本上都是灰牆,只有窗戶之間才用紅黑兩色繪有一些樹木、花草圖案,象征對和平與安寧的祈求。廳堂偌大的頂部,全憑213根雕花木柱支撐。木柱十多米高,柱基有的是球狀原木,有的是方形大理石。柱體越往上越細,頂端酷似圓錐形的酒杯。柱體上布滿各不相同的雕花,有的是栩栩如生的植物或花卉圖案,有的則是曲折回環的阿拉伯文字。柱子的粗細和雕飾之所以未能整齊劃一,一說是為了尋求不同的美感,一說這些柱子是從其他毀壞的建築物挪來,五花八門,各顯神通。在昏暗的光線下,我們可看到柱子上大多標有豎立的年代,最早的是10世紀,而大多是18世紀。盡管選用的是優質木材,但終難抵御時間的侵蝕,現在僅存有112根。可是,整個建築仍巍然屹立。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建築上的奇跡。
同清真寺相伴的是宣禮塔。宣禮塔是為按時召喚信徒做禮拜而修建,每座清真寺至少有一座。希瓦的上百座宣禮塔,形制、高度、彩飾各不相同,但一座座皆似巨大的驚歎號沖天聳立,卻為靜谧的小城平添了幾分壯麗。最高的宣禮塔是位於城市中央廣場附近的伊斯蘭——霍加宣禮塔。這座宣禮塔修建於1908年,高45米。圓錐狀的塔身上鑲嵌著一道又一道藍白兩色相間的瓷磚,塔頂有一個帶拱門的燈火室,再上面則是一個帶尖頂的金冠。此塔是汗國重臣伊斯蘭—霍加奉汗王之命修建。當時,希瓦汗國同周邊其他汗國不斷交戰。有人認為修建此塔是用以觀察敵人的動向。因此,這是一座瞭敵塔,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宣禮塔。
當然,人們談論最多的是位於穆罕默德·阿敏經學院大門右側的卡爾塔小塔。此塔底部直徑14.2米,高僅29米。據傳說,這座宣禮塔是阿布·阿爾——加齊汗王倡議修建,原計劃高達七八十米。建造這樣一座高大的宣禮塔,一為同布哈拉著名的卡隆宣禮塔媲美,二為從塔頂眺望布哈拉汗國的軍事動靜。布哈拉汗王得悉便放風說,希瓦的高塔建成之後,他將聘請建築師在布哈拉也修建一座。阿爾——加齊汗王聞此,就密謀在宣禮塔建成後將建築師處死。這個消息傳到建築師的耳朵裡,他擔心自己的安危,就設法逃跑了。不久,阿爾——加齊汗王也去世。高塔的修建因而被迫中止,成為一個“永久的半拉子工程”。這給後人遺留下不少遺憾,但也遺留下稀有的殘缺之美。
作為伊斯蘭教第三大建築的是經學院。最早的經學院既是研習神學之所,也是世俗的學校,人們在這裡學習歷史、地理、天文、數學以及其他科學。因此,經學院的水平往往也代表著其所在地區的平民教育水平和科學發展水平。希瓦修建較早的經學院位於帕克拉萬建築群附近,以希爾加齊汗王的名字命名。這位汗王曾遠征波斯,俘獲5000多人,作為奴隸帶回,於1718年強迫他們修建了這座經學院。希瓦最大的經學院是一個多世紀後的1851年修建的以汗王穆罕默德·阿敏的名字命名的經學院。這座學院是一個輝煌壯麗的兩層建築。大門兩旁各有一排拱形門楣,大廳上方修建有諸多穹頂,窯洞式的宿捨同時能容納260名學員。當年的希瓦,不但是中亞的伊斯蘭教教育中心之一,也是中亞的科學研究中心之一。阿布·貝魯尼、阿維森納等著名天文學、數學、醫學大家都曾在這裡的經學院生活和工作。小小的希瓦一度被譽為中亞的“科學城”。
披著一身朝陽,我從房頂走下來,回味當地朋友所說的一句烏茲別克諺語:“寧願出兩袋黃金,但求看一眼希瓦。”希瓦作為大漠深處保存完好的一座古老建築的博物館,確實值得一看。我重新踏上那石頭鋪面的街巷幽徑,希望把這座千頂小城再看一遍,把其歷史重溫一回。
推薦閱讀:
麗江古城標志性建築大水車重新開放
昆侖石頭城 一個消失了的古國
秦雍考古新發現:西漢“國道”18米
杭州五柳巷綜保工程欲要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