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貞潔牌坊:忠於愛情的見證
日期:2016/12/14 18:32:50   編輯:古代建築史 貞節牌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通常用來表彰那些死了丈夫或長年不改嫁,或自殺殉葬的符合當時道德要求的女子,表現她們對丈夫堅貞不渝、一生恪守貞節而建立的牌坊。在豐都,有3座這樣的貞節牌坊,它們分別是位於社壇鎮的彭氏貞節牌坊、名山街道的王氏貞節牌坊和高家鎮的曾氏節孝坊。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貞節牌坊後面的故事。
彭氏貞節牌坊
一百多年,她默默等待丈夫歸來
彭氏貞節牌坊正面
彭氏貞節牌坊上的聖旨二字
彭氏貞節牌坊位於社壇鎮五福村,修建於光緒5年,即公元1879年。為旌表武生胡星而立,為四柱三間五樓結構,翹角飛檐、造型典雅、雕飾豐富。該牌坊坐南朝北。
一重檐下坊端有“聖旨”二字。周圍有“九龍捧聖”紋圍繞,左右是徐昌緒、胡望南等題聯,坊正、反兩面有花鳥浮雕18幅,字牌題記數幅,正面底層橫坊上刻“皇清旌表雲騎尉忠祠癢生胡星妻對宜人彭氏忠節坊”。牌坊頂部為镂空雕葫蘆寶頂,底部正、反面均有抱鼓石,上面為祥雲赤龍浮雕圖案。1984年3月21日被豐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彭氏的丈夫胡星,住在一個名叫胡家場的地方,曾是秀才。雖是文人,但胡星從小立志忠心報國,效忠朝廷。
在清朝嘉慶年間,白蓮教作亂,胡星投筆從戎,報名參軍。後來,在抗擊白蓮教的一場戰役中,胡星不幸戰死沙場,裹屍把家還。
在守寡期間,彭氏不僅要照顧兩個孩子,還要服侍公公婆婆,為了撐起這個家庭,她辛勞了一生。
春來秋去,花落花開,彭氏終身不改嫁,如同這座牌坊一樣,默默地等待著丈夫的凱旋歸來,這一等,竟然是一百多年。
朝廷得知彭氏的故事後,光緒皇帝下旨為其修建貞節牌坊,胡家後世子孫聽聞後,也十分感動,紛紛捐資修建了彭氏貞節牌坊。
在修建好的100多年時間裡,彭氏貞節牌坊保存較為完整,上面的字跡依舊清晰可見。“當時修建公路的時候原本計劃是從牌坊這個地方修過去,但為了保護這個牌坊,便在牌坊外邊改道,繞過了牌坊,使牌坊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家住彭氏貞節牌坊旁的五福村村民陳學模告訴記者,附近的村民對於牌坊的保護也很在意。
“什麼人都不能破壞,保護牌坊,人人有責。如果看到小孩子在丟石頭,我們就要教育小孩子。比如說賣東西的,想到牌坊那裡綁條繩子,也都不行,或者是要在旁邊圈個地方賣東西,也不行。”陳學模說。
王氏貞節牌坊
守寡25年,王氏在寂寞中耗盡青春
王氏貞節牌坊上的聖旨旌表字樣
王氏貞節牌坊
王氏貞節牌坊位於名山街道東作門居委77—79號之間,修建於光緒5年,即公元1879年,是為旌表王壽英未婚夫死後過門守寡25年而立。牌坊高11米,寬7米,由青石砌成,正面刻有川劇人物,反面則是八仙過海圖,兩側是翰林院編修徐昌緒書寫的對聯。
王氏貞節牌坊坐西南朝東北,建築面積約93平方米,為四柱三間五樓結構,高11米,寬7米,分四柱四層,采用青砂石砌成。各檐下施斗,自下而上分別為:一重檐下二斗共六攢,二重檐下二斗共四攢,三重檐下一斗共三攢。
牌坊的橫枋正面寫有“聖旨旌表”“邑增生王正極之女許字儒同沈鳳三過門守貞王五姑壽英節孝坊”等字樣。背面寫有“冰雪為心”及“光緒五年乙卯季春”等字樣。牌坊上紋飾雕工精細,镂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牌坊上還有清代著名書法家徐昌緒、知縣何贻孫分別撰題的對聯,以及張紹齡所寫序言。
牌坊主人是王正極之女王壽英,清朝道光5年出生,在她16歲那年,即道光21年,約定於7月21日與沈鳳三成婚。然而世事難料,他們的喜事未辦,喪事先行,7月19日,也就是王壽英和沈鳳三結婚前的兩天,沈鳳三因病猝死。
相傳,沈鳳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七品官。由於沈家為官有道,治家有方,到了沈鳳三這一輩,雖然繼承了官宦之家,但也是書香門第,沈鳳三還通過朝廷的科舉考試考取了進士。這一年,沈鳳三25歲,尚未婚配。
當時,沈家豢養了多名家丁,還雇傭了多名長工,其中有一名叫王正極的長工,年過半百,負責沈家後花園一應事務。王正極在沈家幫長工已30多年,對沈家裡裡外外都比較熟悉。王正極有個女兒叫王壽英,生得乖巧可愛,聰明伶俐。王正極到沈家干活時,經常把年幼的女兒帶在身邊。
王壽英不哭不鬧,從來不干擾父親干活,也不淘氣,獨自在花園裡玩耍。沈鳳三讀書累了,喜歡逗王壽英玩,還教王壽英識字。凡教過的字,王壽英過目不忘,並且能准確無誤地默寫下來,後來沈鳳三又教王壽英吟詩作畫。但這樣的時光很短暫,王壽英滿七歲後,王正極不再帶女兒來沈家。
以後的歲月裡,沈鳳三始終抹不去王壽英的影子,待王壽英成年後,沈鳳三沖破世俗備了一份厚厚的彩禮向王家提親。兩情相悅,一拍即合。
就在籌備婚事時,朝廷又來公函催促沈鳳三前往赴任,想到再拖延時間有可能犯下欺君之罪,於是沈家父母決定先讓兒子赴任,等安頓好後回家完婚。沈鳳三帶著前來迎接的差役上路,當時正值夏日炎炎,沈鳳三不幸中了暑熱,加上身體有病,不治身亡。
噩耗傳來,王壽英悲痛欲絕。雖然未過門,但想到已經收了沈家的彩禮,王壽英毅然決定到沈家代替沈鳳三為他父母盡孝。王壽英過門後守寡25年,含辛茹苦,在寂寞中耗盡青春,爭來的不過是一座冷冰冰的石牌坊而已。
今天的女性已經獨立自主,王氏貞節牌坊是舊時代的烙印,用來訴說古時候那些女子被一座貞節牌坊壓抑一生的滄桑過往。
曾氏貞節牌坊
今生,我在人世間等著你
曾氏貞節牌坊
曾氏貞節牌坊位於高家鎮建國村,修建於光緒17年即公元1891年,牌坊通高11.2米,底寬9米,厚3米
為旌表譚嗣金之妻曾氏夫死不嫁,孝敬雙親而立。該坊坐東向西,建築面積31.20平方米,為石制三重檐牌樓,底層面闊四柱三間9.75米,進深3.02米,高11.20米,正脊塑葫蘆狀寶瓶,螭尾高翹,各檐下施斗,自上而下分別為:一重檐下二斗共六攢,二重檐下二斗共四攢,三重檐下一斗共三攢。橫坊正面書“聖旨”“懷清履潔”“處士譚嗣金之妻曾氏節孝坊”,背面書“旌表”及“清光緒十七年”等字樣。坊正面、背面刻花草25幅、人物故事14幅、動物16幅等淺浮雕及書法11幅。
該節孝坊至今保存較為完整,是我縣為數不多的清代牌樓建築之一。
銘文記載說,曾氏和丈夫譚嗣金,恩愛和睦。忽一日,丈夫逝去,曾氏痛苦不堪。立於丈夫墳頭前,曾氏默默低語:今生,我在人世間陪著你。為了這個承諾,曾氏從此含辛茹苦,獨自拖著兒女,發誓不改嫁。
譚嗣金去世時,兒女都還幼小,曾氏便安分在家,孝敬長輩,並認真教育孩子,將其撫養成人。好些年後,地方官員就層層上報,四川省總督了解到這個情況後,便想朝廷請旨為其修建貞節牌坊。光緒皇帝下旨說,為曾氏立一道節孝坊吧。從此,在這個地方,曾氏的故事就伴著歲月的流連傳到了今天。
“曾氏貞節牌坊位於石柱與高鎮的必經之路,從此路過的文官下驕、武官下馬,從牌坊旁邊繞行,以表示對曾氏的尊敬。”高家鎮建國村黨支部書記粱統發介紹,曾氏貞節牌坊成為了建國村村民引以為傲的歷史財富。
牌坊的建造是精致的,但每一座牌坊下,不僅埋葬了一個活潑的生命,也埋葬了一個女子數十年的青春。
有多少貞節牌坊樹立起來,就有多少個鮮活生命暗淡下去。
當我們拖著沉重的步履走出昔日的記憶,再一次面對著倍感親切的青山綠水,在平和寧靜下打量牌坊,如同一抹煙雲……
記者手記
在封建社會,人們尊重那些貞操觀念強的女性,對年輕喪夫又終生不嫁的女性,立貞節牌坊一彰其節。隨著社會的變革,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這些女人何其愚昧,貞節牌坊也被視為束縛女性人身自由的封建糟粕“人人喊打”,早已化為歷史雲煙。然而,矯枉必須過正。面對當前的社會風氣,真的有必要呼喚“貞節牌坊”的重現——當然,呼喚的不是真的要立什麼貞節牌坊,而是一種正直無私、健康向上、忠於愛情、對家庭負責的精神。
我們提倡男女平等,“貞節牌坊”不能僅為女人而立,同樣也應為男人而設。對那些忠貞愛情、敢於直面生活磨難的男男女女,應該贏得社會的尊重,應該予以表彰、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