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清山的道教文化
日期:2016/12/14 18:43:34   編輯:古代建築史三清山三清宮
三清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上饒德興市交界處,為懷玉山脈的主峰,自古享有“高凌雲漢江南第一仙峰,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之殊譽。三清山中有玉京峰、玉華峰、玉虛峰3座山峰,因三峰峻拔,猶如道教所奉的3位天尊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而得名。2008年,三清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清山北山有現存完好的道教古建,從登山處步雲橋直至天門三清福地,共有宮觀、亭閣、石刻、石雕、山門、橋梁等200余處,道教建築遍布全山,其規模與氣勢可與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和江西龍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
歷史上,三清山的興衰沉浮始終與道教的興衰密切相關。
三清山道教文化始於葛洪。據史書記載,東晉著名道教領袖葛洪曾上三清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葛洪在三清山煉丹的具體年月雖然已不可考,但他作為道教的繼承者與開拓者到過這座大山,在三清山及周邊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由於葛洪的“仙跡”所至,加之唐宋以來道教的興盛發展,三清山各種道觀建築相繼而起,當地的老百姓上山朝聖者也年甚一年。至今,山上還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的遺跡。尤其是那口丹井,歷時1000余載,依然終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後人稱之為“仙井”。
時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道長們穿行往返於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隨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其後,道長們將化緣所得,在葛洪結廬煉丹之處營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築——老子宮觀,進一步鞏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時,在三清山一帶開始出現成批的道教建築。道長們為了紀念葛洪開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觀,觀中供奉“葛仙翁”石像。同時建起的還有三清觀、福慶觀、靈濟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道長們在天門峰的懸崖之上,用天然花崗巖砌成一座六層五面的風雷塔,此塔歷盡千年風雨,至今巍然不動,被譽為三清山上道教建築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元時,道教進一步受到重視。此時三清觀內出現了信奉全真派的道長(出家),他們專門從事道教活動,多時達幾十人;更多的道長則信奉正一派(不出家),他們受道教經典戒規約束,谙熟各種醮禱儀式,在民間從事道教活動。據元人魯起元在《游三清山記》中記載,此時三清山正在大動土木,擴建三清觀。觀內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潘元帥神像;山上景物、地點也以道教稱謂命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判官石等。由此當時三清山道教的興盛可見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特別推崇道教,封張天師為“正一教主”,江西貴溪的龍虎山遂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三清山距龍虎山僅150公裡,其教務活動幾乎都是直接在張天師的主持下進行的。此時山上朝拜之風極盛,散居於贛、浙、皖、閩的道長和信徒,每年的農歷八九月份都要組織香會。他們結隊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開道,點燃香燭,抬著豬牛羊各種祭品,並鳴三眼铳助威,配以鼓樂,浩浩蕩蕩向三清山進發,每日多則上萬人,少則幾千人。至景泰年間(1450-1457年),三清山上已經建起龍虎殿、羽化壇、玉零觀、糾察府、演教殿、九天應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門石坊、飛仙台等建築,並改建三清觀,易名三清宮。
明代三清宮的建造一反常態,十分獨特,充滿玄虛神奇色彩:朝向由原三清觀的坐北朝南改為坐南朝北;形制由三清觀的單進改為前後兩進,前殿後閣;建材為山上的花崗巖,整個殿內梁、柱、牆、池、門均以花崗巖琢磨、鋪造,鑲嵌得嚴絲密縫。宮內神像道、佛兼容,和諧共處一堂。前殿為三清殿,供奉道教玉清、上清、太清3位天尊,後閣為觀音堂,中間供奉觀音塑像,兩旁供奉佛教十八羅漢塑像。
今天,我們在三清山依然可以十分完整地看到明代中期的道教文物,領略歷史上的三清山道教文化。同時,由於開發者、建設者和管理者們的精心打造,三清山進行了全新修繕,古老宮觀煥發出新的容顏,道教文化內涵進一步得到了挖掘。
推薦閱讀:
廣東龍川縣嶺南客家的小三村
千年古城沂州老街巷的根與魂
台州章安古色古香的祠堂
湖南沅陵龍興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