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

日期:2016/12/14 18:42: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永濟橋

    歷史悠久的沈陽,有遼河、渾河、蒲河等大河流經,有河便有橋。古人曾在這些河流上架設過不少石橋、木橋等。斗轉星移,到了今天,在沈陽所能見到的古橋只剩下永濟橋、永安橋、馬官橋,以及福陵(東陵)和昭陵(北陵)裡的“神橋”,為了讓讀者對這些古橋有更多的了解,我們采寫了一組稿件,對這些古橋進行介紹。今天是第一篇。

    寫在前邊

    一說起“永濟橋”,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河北省涿州的永濟橋,其實,永濟橋在中國有十來座,比如,雲南河西永濟橋、山東濟南永濟橋、廣西永濟橋等,遠的不提,咱沈陽也有一座永濟橋,而且是沈陽現存古橋中最年長的。

    說起永安橋很多沈陽人都知道,可對永濟橋了解的人卻不多,它原坐落在於洪區造化鄉郭大橋村的蒲河之上,今天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記者一問起永濟橋的事,專家學者有許多故事要講。

    民俗專家齊守成向記者介紹說:“永濟橋始建於清代崇德二年(1637年),它比永安橋大4歲。永濟橋的名字是清太宗皇太極賜的,並在橋頭立有石碑。永濟橋是三拱石橋,橋兩側有立柱和欄板,券洞外雕有花紋,橋頭兩岸有護岸石,整座橋造型壯觀,結構堅固,雕工精美。後來由於年久失修,主橋被水沖毀。現存的是輔橋,造型類似主橋,但也因多年失修,破損嚴重。永濟橋的輔橋可以說是沈陽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永濟橋,又稱北大橋。明朝時,為了防御蒙古族游牧部落的侵犯,在蒲河上建設了軍事防御水利工程——永利閘。到了清初,為了方便與蒙古族各部落溝通往來,便用明代永利閘廢石改建成了永濟橋。從此,這裡成了盛京(今沈陽)通往關內和內蒙古的交通要道,而且還是清朝歷代皇帝東巡大御路的一部分。

    當地人告訴記者,永濟橋的周圍有許多古跡,其中就有清驸馬恩格德裡的墓地。清朝時,永濟橋這一帶都是恩格德裡的領地。崇德元年(1636年)恩格德裡死於盛京(今沈陽),並葬於他的領地蒲河的北山上,今天人們還能看到他墓前的大石碑。

    那麼,永濟橋是誰修的呢?答案是牛錄章京臧國祚負責修建。因為修橋有功,皇太極提升他為三等甲喇章京。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後,臧國祚被任命為修皇陵的“總理”官員。順治五年(1648年)昭陵工程初具規模時,臧國祚再度升職。昭陵竣工後,他又獲得了朝廷賜予的五十兩賞銀、馬一匹、朝服一襲、貂帽一頂、靴一雙。這時臧國祚的官運已經到達了頂峰。順治八年(1651)七月,昭陵隆恩殿漏雨,殿內陳設的祭器受到污染。作為主修官的臧國祚因此險些丟了性命,他辛苦得來的官職全部被免除,最終還是自己花錢贖身,才免去了為奴的下場。

推薦閱讀:

百年臨沣寨有個美麗"旅游夢"

平頂山郏縣渣園村

山西陽曲三畛村

湖南板梁古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