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鄉土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的典范

鄉土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的典范

日期:2016/12/16 20:08: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楠溪江旁芙蓉村裡的芙蓉亭

鄉土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表現在建築與村落都處於四周的山水環境之中,也表現在長期的農耕社會中,那些山與水,田與地,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著經營著,這樣的環境與自己的命運已經緊緊相連不可分離。


芙蓉村現在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劃面貌。在村內道路交匯點有高0.2米,面積2~3平方米的方形平台,稱為“星”,村內水渠交匯點有方形水池,稱作“斗”,合在一起為七“星”八“斗”。村中心最大的水池芙蓉池東西長43米,南北寬13米,俗稱大斗。芙蓉池兼具儲水、防旱、防火、洗滌等功能。池中央偏東建芙蓉亭,是個兩層樓閣式歇山頂的方亭,池子的南、北兩岸都有石板橋通達亭子。村內有九條街巷,五縱四橫。主街如意街,長195米,寬2米,東西走向,中心鋪磚,兩邊嵌石條,道路、水渠都是結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系統。布置“七星八斗”,意在納上天的星宿,企望後輩簪纓迭出,子孫發跡。現存民宅大多系木質瓦房,鱗片似的屋頂參差錯落,形態樸實素雅,且家家戶戶房前屋後栽花植樹,圍以石砌矮牆,構成一幅和諧秀美的村落圖景。這裡的人們幸運的過著“晨興理荒無,帶月荷鋤歸般的閒適生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