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讓我們深度濟南
日期:2016/12/15 0:34: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近日來,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一段古建築保護的文字讓關心中國古建築保護的人心情澎湃:“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現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築,搬來許多洋建築,城市逐漸失去個性。在城市建設開發時,應注意吸收傳統建築的語言,這有利於保持城市的個性。”濟南近年來在古建築保護方面一直做著具體而具有實效的工作。
很多“老濟南”都知道題壁堂這個地方,都知道那裡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老戲樓。現在,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還會有不少人專門找到這裡,尋訪那種代表著老濟南的舊日風情。
但是,來到這裡人們發現,題壁堂大堂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破舊,而是非常整齊,和周圍一些老建築相比,有“舊貌新顏”之感。其實,這是從2013年底開始的修繕工程帶來的變化。而這種對於古代、近代建築的修繕、維護和利用工作,濟南市有關方面近年來一直在不斷進行著,題壁堂只是一個縮影。
另外,2013年8月,在一份關於河北正定古城情況的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2013年11月,習近平對籌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的報告作出批示強調:“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
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古城保護、古建築物保護的思路是一以貫之的。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濟南保存有眾多的古建築和近現代優秀建築。近年來,濟南有關方面一直在保護和利用這些文化遺產方面做著努力和具體工作。
府學文廟2005年開始進行大修,2010年9月經維修後對外開放,新年祈福會、海峽兩岸中華經典文化誦讀、成人禮、開筆禮等活動在這裡不斷舉辦;2011年5月3日,蔡公時紀念館維修保護工程在濟南市的“五三慘案”蔡公時殉難地啟動,歷經近10個月的維修後,被改建為蔡公時紀念館和商埠文化博物館,成為濟南商埠古建築修繕和再利用成功的典范;2013年下半年,濟南市文廣新局組織對南新街上老捨舊居進行了詳細的勘查、測繪,並根據確定的總體思路編制了維修設計方案。同年10月,老捨舊居修繕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經過數月精心施工,根據建築的原始布局,對正房、東西廂房、大門、影壁、二門、院牆等分別進行了修繕,恢復了老捨先生上世紀30年代在此居住時的建築式樣。2014年6月14日,在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這處故居被改為“濟南老捨紀念館”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古建築不僅僅是建築,更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文明文化的承載體。
上面說的只是近年來濟南市對古舊建築保護的幾個典型事例,像這樣的保護工作,濟南市的文化和文物部門一直沒有停止過。據記者在濟南市文物局了解,濟南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2013年底,濟南市文物部門就完成了包括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南緯二路近現代建築群、原膠濟鐵路濟南站近現代建築群、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築群在內的共23座文物建築匾牌式保護標志掛牌工作,濟南成為全省首個率先啟動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保護標志工作的城市。
“我們現在正在著手進行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標志掛牌工作,同時也在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濟南古舊建築的調查摸底工作,希望能從制度上、從源頭上將更多的應該被保護的古舊建築納入掛牌保護范圍,讓更多的優秀歷史建築能得到保護,能給濟南留下更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市文物局局長於茸告訴記者。
上個世紀80年代,濟南之所以能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得益於三大特色:一是悠久的歷史;二是老城區內保存尚好的老街區、老街巷;三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即濟南的泉。其中,老街區、老街巷中的古建築和近現代建築無疑成為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素質也普遍提高,對於歷史文化,尤其是身之所在的這座城市也產生了更多的感情。保護古建築已經是近年來文化界的一個共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古建築不僅僅是建築,更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文明文化的承載體。保護它們,不僅僅是保護一段歷史,更是保護那段歷史背後的文化風景。
將對市區內的老城區等進行全面摸底,爭取盡快弄清所有古建築的基本情況。
於茸對記者介紹,濟南市在古建築和近現代優秀建築保護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第一是深入實施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帶動戰略。全面啟動齊長城人文自然風景帶(濟南段)保護項目,完成長清齊長城源頭遺址公園標志建設任務。城子崖遺址搶救保護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老捨舊居整修後免費開放,已累計接待觀眾5萬余人,社會反響良好,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予以報道。再就是夯實文保工作基礎,開展“鄉村記憶”普查,推薦50余處文化遺產和傳統鄉土建築富集、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參加全省“鄉村記憶”工程試點。還有就是省會百座博物館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等178座,基本形成了公共博物館引領、行業和民辦博物館特色鮮明的博物館體系。而這些博物館裡就有多座是利用古舊建築改建而成,也是對這些古舊建築保護和再利用的一種成功嘗試。
“現在我們不光有300多處市級以上文保單位,文物部門還將對市區內的老城區等進行全面摸底,爭取盡快弄清所有的古舊建築的基本情況,這將對濟南的歷史風貌整體保護起到基礎性的促進作用。下一步,很多地方還要進行開發和改造,而我們這個工作將對未來的開發改造提供全面的資料,將對濟南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起到關鍵作用。”
當我們走在濟南的曲水亭街等老城區的老街舊巷中,身邊坐落著古色古香的古建築,老式門樓中走出的是淳樸的濟南人,泉水在街邊流淌著,氤氲著這座老城的風韻。
行進在濟南的商埠區,則有著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走向整齊的經緯路兩側,矗立著德式、日式等充滿異國情調的近現代建築,在路邊的法國梧桐樹的樹影間,散發著一種令人懷舊的浪漫氣息。
一座城市,讓人看到的不單純是居住和生活環境,文化環境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保護好古建築,就是在保存城市的歷史,這樣,這座城市才有厚度。
而濟南的這些古建築和近現代建築,就展現著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以一種不動的姿態讓所有人閱讀著這座被稱為泉城的城市,並且能沉浸其中,體味出濟南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