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河村
日期:2016/12/14 18:36:24   編輯:古代建築史城河村
城河村是厚重歷史、悠久文化的最直接寫照。高家祠堂、青城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水車、織布機、搾油坊、水煙坊;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四合院,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一個個被視為文化珍寶的古遺產訴說著城河村悠悠的歷史文化。
時光倒回到千年前狄青修建一條城開始,這裡便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隨著歷史的演變,這裡逐漸由軍事重鎮轉為經濟重鎮,到明清為盛。當地盛產綠煙,貿易尤以水煙為最,鼎盛時期,附近黃河岸邊40多座水車抽水灌溉種植。清乾隆到道光年間,青城因水煙而商賈雲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匯聚於此。
五湖四海的客商造就了青城包容而多樣的文化,官宦客商在此修宅居住,建造了大量的四合院,有三堂三廈,三堂五廈,三堂七廈,袋子上朝等格局不一的建築,所以四合院兼有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築風格及特點。
初夏時節,漫步城河古鎮街頭,一條條形狀各異的石塊鋪就的街道彼此相通,街道兩邊的古舊四合院,門庭互對,風格獨特。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頭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隨處可見精細磚雕與木刻。徜徉於古香古色的古院落中,仿佛讓人回到了百年前的歷史場景。
經濟的發展必然成就文化的繁榮,城河村從“水煙之都”到“風雅之地”演繹了古鎮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從狄青修建的城隍廟到水煙商賈們捐資修建的書院,無不體現了心靈寄托與文化追求。
在書院一塊石碑上至今還可尋到當時青城的“法令”:經營水煙必須按比例向書院繳納費用,以保證書院的正常運行。以此可見當時當地對讀書習文的重視。
據史料記載,這裡在清代共培養出11名進士,而整個蘭州只有49人考取進士,即蘭州1/5的進士來自這裡。此外,這裡還有舉人數百人。
在高家祠堂正堂門前高懸清鹹豐年間“進士”匾額,雖歷經風風雨雨的洗禮,木制牌匾已嚴重風化,但“進士”二字及落款如镌刻在此一般,赫赫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