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9:砥洎古城——陽城縣潤城鎮砥洎城
日期:2016/12/14 22:13:00   編輯:古代建築史●是誰何時修建“坩埚城”?●城門城牆為何非一字排列?●城內還有“城市規劃圖”?
沁河,發源於長治市沁源縣西北霍山腳下的二郎神溝,流經臨汾市安澤縣後,由沁水縣蘇莊鄉馮岳村進入晉城,經陽城、澤州兩縣,從澤州栓驢泉出境流向河南。當清澈的沁河水一路歡騰來到陽城縣潤城鎮時,竟然被岸邊一塊呈橢圓形的天然巨石所阻。在明清時期,沁河潤城鎮段名“洎水”,而一座外形橢圓的城池就建在巨石之上。遠望其城,三面環水,如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砥洎城所在的潤城鎮,是陽城工商業最發達的古舊鎮之一,歷史上冶煉業相當發達,砥洎城高大的城牆就是用冶鐵後廢棄的坩埚修砌而成,可謂鐵壁鋼牆堅不可摧。砥洎城始建何年,史料並無確切記載,但從城內現存一通明正德十二年的《重修黑龍廟》石碑考證,該城至少有500年的歷史。
2006年,砥洎城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坩埚砌城牆
4月24日,記者從晉城驅車駛入晉陽高速公路,一路西行向陽城方向而去。快到潤城站出口時,向西南方向放眼望去,沁河岸邊有塊天然巨石,一道三面環水、高高低低的斑駁城牆赫然屹立其上。這,就是砥洎城。
砥洎城坐落在潤城村西北部的沁河之濱,是座三面環水的“半島”。在村民指點下,穿過很窄的小道,記者來到砥洎城下。由於所處位置較為特殊,整座城堡僅有南北二門。南門為正門,上書“砥洎城”,是城內居民出入的唯一通道。
從外表上看,砥洎城城門用青磚砌牆,與其他城牆無異。然而由正門進入城內,沿一條幽邃的古街道向西行走,沿街而立的高大的內城牆則讓人內心產生巨大的震撼:密密麻麻、整整齊齊排列的孔洞,形狀與“蜂窩”極為相似。原來,砥洎城城牆所用材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古城堡建築中十分罕見的建築材料——坩埚。“砥洎城的外牆,下部多用石條和鵝卵石砌成。”晉城博物館館長張廣善說,“內城牆上,使用最多的建築材料是熔鐵用的坩埚,這在沁河流域的諸多堡寨建築中是罕見的。”
坩埚是我國古時煉鐵、熔鐵用的一種耐火容器,呈圓柱形或上大下小的台柱體形,常以耐火黏土燒制而成。在晉城,坩埚煉鐵是有悠久歷史的。煉鐵用的坩埚,鐵水冷卻後是留在鍋底的,需要打碎後將其取出,因此煉鐵的坩埚無法保存,只有熔鐵後使用的坩埚才能保存完整。從冶煉業的角度來看,坩埚是一種生產廢料。而眾多的坩埚被當做建築材料來用於城堡建設,自然與潤城周邊自古以來發達的冶鐵業密不可分。明清時期,潤城的冶煉業達到最高峰,自然會產生難以數計的坩埚。“為有效利用這些廢料,潤城一帶的工匠們在實踐中,琢磨並總結出一套使用坩埚砌牆的技術。”對晉城古建築頗有研究的張廣善說,“用坩埚築城牆,材料易得,工藝熟練,堅固耐久,造價低廉,更重要的是能處理一大批工業廢料,應該是百利而無一害。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一項既環保又節約的工程。”在潤城的周邊地區,至今還保存著以坩埚為材料修建的窯洞、房屋、牆壁等種類繁多的建築。
砥洎城內城牆體約5米寬。坩埚砌牆後,並以煉鐵渣和石灰調漿,將5米寬的城牆一層層用鐵渣和石灰碾鋪好後,用坩埚燒好的鐵水澆充實,冷卻後形成無縫的鐵質牆體,然後再一層層鋪碾。這種牆體不僅防水、防蝕,更重要的是能防破壞和防槍擊。用坩埚造出的城牆,堅韌程度完全超過如今的混凝土,實屬築城史上的特例。這也為砥洎城在經歷數百年風吹雨打後,依然屹立沁河岸邊威嚴不倒,找到了答案。
城內玄機重重
砥洎城城牆總長704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用坩埚修建如此堅固城牆的目的不言自明,就是為了防御戰亂。三面環水的特殊位置及城門內縮的形制,外加炮台、馬面牆、城門樓等建築,防御功能均顯而易見。
正門城牆高約12米。很奇怪,城門與城牆並非一字排列,而是由西而來的城垣做出北折的舉動,使得三層高的城門正好修建在北折又東延的城牆上。“這小小的一折,為守城者創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防御條件。”張廣善說,“這使進攻者到達城門時,必須經過這段凌空而設的城牆,將自己暴露出來。”
砥洎城內的玄機,並非僅此一處。
正門城牆是砥洎城唯一與陸地相接的地方,三面環水的城牆高度在20米,有的甚至超過30米。“在冷兵器時代,二三十米高的城牆,外加周邊河水的阻隔,無形中給砥洎城形成無法逾越的屏障。”在張廣善看來,砥洎城的防御功能並非緊靠天然屏障和高大城牆,城內所有建築都考慮到了防御功能。“城門洞深約5米,門洞的兩頭各有一道大門,守門者只要進入門洞,將內外門關閉,就變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城外人進不來,城內人也出不去,即使有內奸,也無法襲擊守門人,難以實現裡應外合。”
為將防御功能發揮到極致,砥洎城不僅城垣上周匝通達,就連城下也築有一套四通八達的內環城路。“城內所有建築分為十個街坊。”張廣善說,“街坊間既相互通達,又有坊門相隔,可各自為陣,形成了又一道防御線。”
城內的街巷多為“丁”字路。張廣善解釋說,這樣的街巷,對於熟悉者來說,既便於躲藏,又便於防守;而對於入侵者而言,則危機四伏。因為每條街巷,只要關住巷門,就會變成一條死巷。“既沒有良好的視線,也無通達的交通,更得不到相應的救援,一旦進入,便無生還希望。”
通過城內東面的一條窄巷時,有一過街樓,上書“世澤坊”。原來,城堡內的街巷裡還凌空設有過街樓。“這是院與院間的隱秘通道,便於人們的救援和撤離。”這種平戰式建築態勢的民房建築,在中國北方十分罕見。
狹窄的街巷一眼看不到出口,心裡沒底總想向居民打探一番。一位村民說:“隨便走,沒有斷頭路,都能走通。”可讓人奇怪的是,雖說再狹窄的街巷總能過去人,但城內巷深牆高的街巷,卻極易讓人迷路。而略顯昏暗的街巷,總是讓人內心產生不寒而栗之感。“開放的砥洎城危機四伏。”張廣善認為,砥洎城街巷設計之詭秘,確實會給外來者無形中產生心理壓力。
明代“城市規劃圖”
“謙益居”“靜谧居”“敦厚居”……走在砥洎城的街頭巷尾,古民居門楣上各式各樣的字樣,文雅之氣徐徐而來。
砥洎城中的民居多為明末建築,是典型的晉東南地區民居的建築風格,院落皆為二進或三進院,院內房屋多為兩層樓房,一般都設有樓道。正房亦有三層或四層的,但沒有樓道,呈閣樓式。院內房捨、客廳、臥室、廁所一應俱全,生活起居非常方便。“一巨砥基築城台,三面水繞門南開。脈氣造就多奇景,風華荟萃出人才。”這首描述砥洎城的詩,曾被書寫在五層高的祖師閣內,是從小就生活在城內的張安民老人記錄下來的。
作為歷史名城的砥洎城,自古就有“一城三進士”之說,官做得最大的是陝西巡撫張瑃,學術成就最高的是張敦仁。張敦仁是乾隆四十年進士,當時年僅20歲,以後為官江南,多有政績。張敦仁的價值更體現在學術領域,除歷史、文學等方面的造詣,他是清代數學領域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
砥洎城內住有60多戶,200人。張敦仁第九代孫張根深至今仍居住在祖上留下的二進式四合院老宅內。記者前往張家時,恰巧大門上鎖。雖說未能謀面,好在記者曾在2009年3月采訪過張根深。據村民們講,張根深家中有塊“寶貝”,就是刻於明崇祯十一年八月(1638年)的石碑。當年采訪張根深時,他曾告訴記者,這通石碑當年是被遺棄在倒塌的文昌閣台基上的。擔心丟失,張根深於是將其搬到自己家中保存。這通石碑高54厘米、長86厘米,“山城一覽”等文字清晰可見。《山城一覽》石刻以平面繪圖的方式,繪出了砥洎城的外形輪廓,城內道路、院落、廟宇、炮台、水井等一切建築和占地面積,並按八卦方位標出每院的位置和面積。諸如“乾三號院二分五厘七毫三毛”等記載得非常清楚。
古城何年修建成謎
雖說石刻《山城一覽》有准確紀年,是現存的明代小城鎮建築規劃圖,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稀有的珍貴資料。但砥洎城到底建於何時,僅憑現有史料卻無法確認。城內居民對砥洎城的具體修建年代也存在“宋”“明”之爭。
有種說法在當地流傳甚廣。明代,潤城人楊贲時任北京大興縣知縣。崇祯四年,驚聞農民起義軍從陝西進入山西,當地流寇乘機作亂導致鄉親死傷無數的消息後,楊贲便帶銀兩和修城工匠從北京星夜兼程趕回家鄉。眾人商議後,選中一塊三面瀕河、易於防范的半島之地修建砥洎城。“壬申、癸酉,經流寇之變,殺掠殊慘。裡西北偏高阜,三面瀕河,公相度高下,量廣得若干畝,計畝斂直費數千金,築砥洎城,屹然金湯,此不朽之功也”。這種說法,明臣張慎言所撰《明故承德郎大興縣贲聞楊公及元配贈安人王氏合葬墓志》中有記載。張慎言祖籍為現潤城鎮屯城村。
從上述史料分析,砥洎城應於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竣工。從城門來看,建造者是有防備之心的,“既然有防備之心,就說明城堡內有外族人居住。”張廣善通過考察,發現城內東北角有座重修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黑龍廟,明顯早於砥洎城的修建年代。他認為,從張慎言撰寫的銘文來看,楊贲購買土地、創建砥洎城,而不是聚眾公議,主張或創建砥洎城。“可見,砥洎城是楊家的。也以這樣設想,在建堡前,這塊三面臨河的半島高地上已經有了一些建築,是楊家用銀兩換取了土地使用權,同時對居住在上面的原住民、公共建築做出了相應的承諾和安置。這就使先於砥洎城而修建的黑龍廟等建築記載的出現,有了合理的解釋。”另外,在砥洎城中心位置,還有關帝廟、三清廟、土地廟、三官廟、文昌閣等風格迥異的公共建築出現,這與家族型古堡多以簡略的原則特點相比,有很大不同。也證明了這些建築是在楊家建堡時,將其圈入堡中的。
近年來,砥洎城內的居民不斷對明清時期老宅進行修繕。有村民說,在挖掘地基時發現老房子下還有舊地基和平地磚。據考證,這些古建遺跡有宋元時期遺留。這是否說明砥洎城在宋、元時期已具有一定規模?或者說,砥洎城始建年代可能早至宋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