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裝飾藝術:屋頂(二)正吻

古建裝飾藝術:屋頂(二)正吻

日期:2016/12/16 20:08:2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屋頂中央部分前後兩面坡頂相交的屋脊稱為“正脊”,處於正脊左右兩端與垂脊相交的節點稱“正吻”。在漢代墳墓出土的陶屋上,我們看到屋頂上這種正吻的早期形象,大多數只是經過工匠簡單的加工,節點成為表面比較光滑的幾何形體,還看不出有什麼具體內容。明、清兩代皇家宮殿上的正吻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完整的正吻形象。它的形狀由龍頭、龍尾組成的呈正方的外形,龍嘴張開銜著正脊,龍尾向上反卷,正吻的表面還附有龍腿龍爪和一條小龍,有一劍柄插在吻身上面,取名為鸱吻。正吻由漢代的幾何形體發展到明清時期的鸱吻,其間經過了漫長的時期。

中國古代建築采用木結構體系,自有它的優點。木料比起石料和磚材在開采、制作和運輸、施工建造上都比較方便;木結構由於采用榫卯連接,所以比較能承受外界突發的沖擊力,例如地震的破壞等等。但是同時也存在著缺點,木結構怕火‘水和蟲害的侵蝕,尤其是火災。東漢時期的《漢記》記敘了這樣一件事:“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以壓火祥一座大殿遭天上雷擊或其他原因而毀於火災,由於當時人們還不能科學地認識雷擊現象,自然也提不出防御之法,所以只能聽從巫士之言,制作一具大海中魚虬的形象置放在房屋最明顯處,以防止火災,屋頂上最高的正吻自然成了安放這種魚虬最合適的地方。虬為無角之龍,龍為神獸,魚虬為魚與龍之結合,也應屬神獸一類。鸱為傳說中的一種怪鳥,在《山海經·西山經》中形容它是一首而三身,其貌也很怪異,尾部長得像這種怪鳥的魚虬更帶有神秘性,更容易引起巫士們賦以神秘的力量。但當時工匠把這種神獸塑造成什麼樣子,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我們只有從留存至今的唐宋時期的建築屋頂上看到這種神獸的樣子,龍頭魚身,倒立於正脊兩端,龍嘴張開吞著屋脊,魚尾沖著青天,因為它“尾似鸱”,所以稱為“鸱尾”,又因為總是開口吞吻正脊,所以又稱鸱吻”。這種鸱吻安在宮殿建築上,由於龍成為帝王的象征,所以變為以龍形為主的正吻了。但是這種龍與宮殿建築梁枋、天花御道上的龍相比,又不具備龍的完整形象,所以被列入龍生九子之列,成為龍的後代了。

這類正吻,無論是早期的魚虬,還是後來的龍子鸱吻,它們並不能起到真正消除火災的作用。安置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屋頂上的正吻,自嘴下至尾背高達34米,它由若干塊琉璃拼裝而成,重有四千五百多公斤,其體量之大在紫禁城所有宮殿中位居首位,但如此隆重的龍形正吻並沒有能消除這座大殿的火燒之災。明永樂十八年(420年)太和殿建成後的第二年即被燒毀,到40年才得以重建。之後在明嘉慶、萬歷和清康熙年間又先後經歷三次火災,現存的太和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695年)重建的。但不論正吻是否真能滅災,它卻始終出現在歷代建築物上,成為中國建築屋頂上一種重要的裝飾構件。

綜觀各地的鄉土建築,在它們屋頂上的正吻都有哪些形式呢?

在記錄我國南方古代建築工程做法的專著《營造法原》裡,有一章專門講的是“屋面瓦作及築脊”,其中列舉了若干種正脊和正吻的做法,有游脊、甘蔗、雌毛、紋頭、哺雞、哺龍和魚龍吻、龍吻等多種形式。游脊和甘蔗脊最簡單,正脊只用豎立或斜立的瓦並列而成,兩端或稍翹起或用回紋作結束。雌毛脊兩端翹起;紋頭可用回紋等幾何紋樣,也可用植物紋樣;哺雞、哺龍貝則用雞頭和龍頭做吻。凡大型廳堂屋頂上用魚龍吻或龍吻或龍吻,即兩端正吻用龍頭魚身或龍頭龍身。在浙江、福建、安徽、廣東等南方地區的鄉土建築上,都可以找到這些類型的正吻,而且它們的形態遠比《營造法原》屋脊圖上的更加豐富多樣。例如雌毛脊類,廣東、福建農宅屋脊上的這類脊吻就具有不同的式樣。各地的紋頭脊吻也是如此,回紋可以組成多樣的外形,植物卷草組合更加自由。在西南地區的廣西等地,侗族村落的鼓樓、風雨橋的屋脊上,用卷草組成空透的紋樣,使屋脊更為豐富和輕盈。在江蘇、浙江的周莊、西塘等水鄉房屋和門頭的屋脊上喜歡用哺雞式脊吻,但同為雞頭也因它們不同的造型和附有不同的花飾而各具神采。

在前面介紹各地祠堂的一講裡,特別介紹了廣東東莞南社村祠堂屋脊上用夔紋組成兩端的正吻,在這類正吻上還能見到倒立於脊背上的魚形裝飾,當地稱之為“鳌魚”。鳌,傳說為海中之大龜。龜為水生動物,在古代很早就與龍、虎、朱雀並列為四神獸之一,現在將屋脊上的魚稱為鳌魚,自然賦予了它神聖之意,它與魚虬一樣也具有滅火消災的象征意義。在浙江、安徽地區的戲台、門頭的屋脊兩端,也常見這種鳌魚裝飾的正吻,它們多微張著嘴,銜著屋脊一角,造型十分生動。

北京紫禁城內各座宮殿屋頂上的正吻,幾乎都用的是與太和殿正吻相同的式樣,只是因殿堂的不同而有大小之別,它實際上成了皇家建築屋頂正吻的標准樣式。在北京皇陵、皇園、皇家寺廟的殿堂屋頂上都用的是這種正吻。這種鸱吻形象雖因它的龍體不完整而被列入龍子序列,但它畢竟仍屬龍的系列,仍具有封建帝王的象征:意義。在明清兩代,朝廷都有除皇家建築之外皆不許用龍做裝飾的明確規定,在京城的平民住宅四合院,甚至在皇族居住的王府建築上,的確見不到這類龍頭、龍尾組合的正吻。但是在離開都城不遠的山西、河北、山東各地,朝廷的限令就不起作用了,因為在漢高祖自稱為“龍子”之前,龍早已經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了,龍在民間象征著神聖與吉祥,所以各地在重大節日耍龍燈、賽龍舟已經成了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動,百姓也喜歡把龍裝飾在自己房屋的梁枋、牛腿上,在屋頂正吻這樣重要的位置上,為了滅火消災,龍吻自然也成了首選的形象。所以我們在這些地區可以看到許多這類龍吻。這裡有龍嘴張開銜脊,龍尾反卷者;有兩只龍頭分別朝向向兩端並列在脊端者;有龍頭在上仰首望青天者;有兩只龍頭相接,一只在下銜脊,另一只在上作朝天吼者。它們都由磚材雕作,安置在在磚瓦正脊的兩端。

山西自古以來善於燒制青磚、灰瓦,同時也善於燒制琉璃磚瓦。在山西各地鄉村的一些比較講究的廟堂建築上,經常能見到完全用琉璃磚瓦制成的屋脊和正吻。在山西介休張壁村有一座空王殿,這座建於明萬歷四十一年(163年)的小型殿堂只有三開間,面闊僅十米,但它屋頂上的幾條屋脊卻全部是琉璃磚瓦砌造的。尤其那兩只正吻造型特別,下面是一只龍頭,張嘴銜銜著屋脊,在它上部分變成了一條完整的龍蜷曲在龍頭上,龍頭頭向前面原來為龍尾的部分變成探出,凌空瞭望,十分有氣勢。正吻用黃藍二色琉璃拼成,無論從色彩還是造型上都比宮殿建築上的正吻更豐富,更有氣勢。

如果我們將視線轉向南方的鄉土建築,可看到這樣的龍形正吻用得更為廣泛。在南方各地的農村寺廟、祠堂、戲台等建築屋頂上,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龍吻。這裡有用整條龍蜷伏或倒立在正脊兩端做正吻的。福建南靖塔下村家廟大門屋脊兩端,各有―條神龍站立在脊背之上,龍尾高翹向上,龍爪張開作舞蹈狀,大門上下兩重屋脊,兩端共四條龍,它們以屋頂做舞台,在上面翩翩起舞,組成一幅生動而絢麗的畫面,充分顯示示了當地工匠無比的藝術創造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