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世界第一大風雨橋—龍津風雨橋.
在木結構的屋頂梁架上鋪設瓦面而成為一座建築的完整屋頂。瓦面用瓦鋪設,按瓦的材料區分,主要有青瓦和琉璃瓦兩種。青瓦用泥土制成瓦形土坯進窯經高溫燒制而成,它的制作工藝有如陶器,所以也稱陶瓦。琉璃瓦也用泥土制成瓦形坯,表面塗上一層釉,燒出的瓦表面光滑,質地堅實,防水性強。除此之外,在山區有用石板做屋頂的;在產木材的林區有用木板覆頂的;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和哈尼族聚居區,有用稻草鋪在屋頂上防雨防曬的。因為各地鄉土建築屋頂上絕大部分用青瓦鋪頂,所以這裡只介紹這類瓦頂的裝飾。
青瓦屋頂的做法有如下幾種:一為筒瓦屋頂,即以稱為板瓦的青瓦凹面向上成行鋪設在下面,再在兩行板瓦之間覆蓋半圓形的筒瓦,也是一塊接著一塊,在屋面上見到的是由成排筒瓦組成的長條瓦壟。二為合瓦屋頂,即以板瓦仰面向上鋪設成行做底,再在行間用同樣的板瓦凸面向上覆蓋成行。三為干搓瓦屋頂,即用板瓦凹面向上鋪設成行,但是在行與行之間不留空隙,也不用筒瓦或板瓦覆蓋,但這種瓦頂必須把板瓦鋪設在屋頂的泥灰層上,而且在兩行接縫處須用灰泥勾縫填實以防漏水。這類干搓瓦頂的優點是做法簡單,總體重量輕,常用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區的住宅屋頂上。為了防止大風吹動或吹落瓦片,常在瓦背上加釘瓦釘或有間隔地壓磚塊。對於這類青瓦屋頂,工匠十分注重它們的施工規范和質量,例如板瓦底下泥灰層的均勻,仰瓦左右排列的整齊,仰瓦、覆瓦上下的扣壓長度,每一條瓦壟的垂直與通暢等等。經過這樣的施工,那一條條整齊的瓦壟,一行行瓦釘與壓磚,本身就具有一種有規律性與秩序感的裝飾美。有的地區還將合瓦頂與筒瓦頂混合使用,大片的合瓦在接近檐口部分改用筒瓦,加上兩種瓦色彩的不同,使屋面更顯活潑。
無論是板瓦還是筒瓦,鋪設在四周屋檐處的都在瓦頭上添加個垂直面,如果是仰瓦,因為這個垂直面便於屋頂積水滴落而下,所以稱為“滴水”,如果是筒瓦或覆瓦,這個垂直面能夠遮擋住瓦壟頂端,稱為“瓦當”。這種處於檐口成排的瓦當和滴水自古以來就成了工匠裝飾的部位。中國早期建築留存至今的極少,那些史料上描繪得金碧輝煌的秦代、漢代宮苑,如今留下的只有一些當時屋頂上的瓦當了。在這些瓦當上,古代工匠創造了用文字、動物、植物等形象組成的各種裝飾,它們雖然體量都不大,但仍表現出古人豐富的藝術創造力,從而構成這個時期特有的瓦當藝術。但是在明清兩代的宮殿建築上卻看不到這樣多彩彩的瓦當藝術了,無論是皇宮、皇陵、皇園,在殿堂宮室的屋頂上,看到的只有一種用龍紋裝飾的瓦當和滴水,只不過用講究的琉璃代替了陶瓦。倒是在各地的鄉土建築上仍然可以看到具有各種裝飾紋樣的瓦當和滴水。這裡有用壽字或福字做裝飾的,文字居中,左右配以簡單的草紋,四周有邊框相圍;也有用龍紋做裝飾的,雙龍戲珠均勻地雕刻在小小的瓦當、滴水上。除裝飾外,在瓦當的形狀上除了筒瓦頭上的圓形或半圓形瓦當外,還有板瓦頭上的扁形瓦當,它很像人的嘴唇,所以也稱“唇瓦”。有時在覆瓦頭上不用瓦當而用白灰封口,有的還在這小小的白灰面上畫上簡潔的黑色花紋,這些白灰封口在成片的黑瓦襯托下,在屋檐外形成一條明亮的花邊,它比瓦當、滴水更具有遠觀的裝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