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京東軒轅廟
日期:2016/12/14 18:48:3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到平谷漁子山,定要去軒轅廟。軒轅是黃帝的名,本姓公孫,因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故稱黃帝。身為炎黃子孫,不能忘祖。
軒轅廟在漁子山,志書上載,此山“岡阜隆然,形如大冢”。遠望,確是圓圓的山形。山北緊靠連綿的山峰,地勢良好。好的地方有很多,為何軒轅廟建在此地?《長安客話》上載:“世傳黃帝陵在漁子山,其下舊有軒轅廟。”原來,因傳說有陵,才建了廟。
不禁令人產生疑問,黃帝陵幾個省份都有,約7處之多,一般認為在陝西,到底依從哪個?尋根,追查《史記》,上面說得很明確:“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又在哪裡?對於種種疑問,古人做過有益的探索和考證。
朱彝尊關注過此事。他在所著《日下舊聞》中,列舉了幾種說法:地理志上說在“上郡同陽縣”,括地志上說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因此,一些人懷疑,漁子山的黃帝陵可能流傳有誤。不過朱彝尊認為:既然黃帝建都城在涿鹿,距離不遠,葬在這裡也有道理。另外還有一種可能,黃帝的衣冠冢可能有多處。當年漢武帝巡視北方祭祀黃帝後問:聽說黃帝不死,為什麼會有陵墓呢?公孫卿回答說:“黃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
既然是對原書的補充和考證,這等大事,後來的於敏中沒有回避。他在所著《日下舊聞考》中,又做了進一步的考證,認為黃帝葬於橋山是實,只不過橋山有多處,而且歷史上多個皇帝在不同的地方祭祀過黃帝。比如漢武帝到過上郡的橋山、北魏明元帝到過涿鹿的橋山、北魏太武帝到過妫州的橋山等。如果朱彝尊的假設成立,也可能葬在妫州,那裡離都城不是更近嗎?所以他認為,還是要以《大清會典》為據,祭軒轅陵,“本朝仍舊制在今陝西鄜州之中部縣境”。後來的《光緒順天府志》中在記黃帝陵時,也引用於敏中的觀點至此,以後的補充和考證沒再引用。同屬大清一朝,搬出法典就夠了。
黃帝陵雖無充足的依據,漁子山的傳說也不是子虛烏有空穴來風。黃帝在京都北部一帶肯定留下過足跡,產生過影響,比如黃帝戰蚩尤就在“涿鹿之野”。《長安客話》上說:“涿鹿山在城西,黃帝破蚩尤之所。”文天祥有《過涿州》一詩:“我瞻涿鹿野,古來戰蚩尤。軒轅此立極,玉帛朝諸侯。歷代遷關河,雁風吹寒秋。迩來三百年,王氣鐘幽州。”
同樣好追根求源的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也記述了漁子山:上有大冢,舊傳有黃帝陵,上有軒轅台,下有軒轅廟。同時還記下“舊傳黃帝嘗問道於崆峒”。崆峒山雖非一處,而書中所指則在薊州城東北5裡。盤山在薊州城西北25裡,平谷又在盤山西北,因此以前也稱盤陰。漁山在薊州城西北3裡,因在漁山南面,故此地稱漁陽。志書上稱漁陽為古郡,薊州城也是古城。薊州城曾是漁陽郡治所在。秦漢以前,這一帶包括平谷、密雲等地都曾隸屬漁陽郡。古城古郡古到何時,不好確定。有觀點認為,漁陽古城的歷史,可追溯到黃帝時代。相傳,黃帝遷居北方後,他的一個部落來到這一帶定居。之後,這裡的先民開始取土壘城。
從都城涿鹿至古城漁陽不過幾百裡,崆峒山距漁子山也只幾十裡,距離並不遙遠,屬黃帝正常活動范圍。孫承澤在此還引用了唐代詩人陳子昂《軒轅台》一詩:“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跡白雲隈。”薊丘的位置也有不同觀點,而詩人不論何處登高,所望在於搜尋遺跡,廣成子曾在崆峒山學道,抒發黃帝向他“問道”的懷古之情。
軒轅廟建在漁子山下的小山上,當地人俗稱廟山,地圖和縣志上並無此名。山旁就是山東村。關於黃帝陵,村裡人確有許多傳說,而且認為就在這裡,陝西的才是衣冠冢。問起軒轅廟,更是滔滔不絕。解放前存有舊廟,日本鬼子在廟裡駐扎過。那時,他們在山下挖過壕溝,防止老百姓給八路軍運送物資。山是孤山,地勢又高,下望三面,猶如炮樓,一目了然。
舊軒轅廟有大殿三間。日本鬼子走後,村裡人怕小日本兒再回來,就把大殿炸了,只存山門。村裡人還說,山門是在解放前後逐漸風化而拆掉的。廟裡當年有一棵槐樹,要近兩人才能抱過來,算是老樹了,上掛一大鐘,可能時間久了,樹長空了,漸漸枯死了。
近些年重視文化,村裡人把軒轅廟重新建起,比當年更具規模,面積大了一倍多,大殿也建成五楹。尤其山門,修得高大壯觀,頗有漢代建築的風格。村裡人還把能找到的舊物全都保存起來,有建廟用過的磚、瓦當、殘碎石材等。相對完整的當屬石碑。碑身已無,碑首放在配殿裡,上面隱約看出重修軒轅廟的字樣。根據上面的篆字,村裡老人認定,碑是漢代舊物。不論此說是否有據,從放置院落中的碑座看,已經風化得很嚴重,表面粗糙,無平滑之處,只有底部還能隱約看出雕刻的花紋,年代不會近。平谷在漢代設縣,不知是否會受影響。人們的文物意識確實強了。
黃帝的活動范圍遍布中華,創造了中華文明,品德更是“仁化廣及”。中華民族用多種形式祭祀祖先,也是不忘根本。
推薦閱讀:
渝北洛碛鎮又見古墓群 已開掘3墓坑
探索壯族手工藝的奇葩——壯錦
中國啟動建設首個楚故都考古遺址公園
雲岡石窟寺廟遺址印證當時佛教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