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4:潞安府衙——長治市上黨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4:潞安府衙——長治市上黨門

日期:2016/12/14 22:13:14      編輯:古代建築史

  風馳雲動與天為黨

    據史料記載,長治古稱為“上黨”。關於“上黨”的含義,東漢劉熙在他的訓诂名著《釋名》中是這樣解釋的:“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各類地理文獻也認為這裡“居太行之顛,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上黨被譽為天下之脊,也因為上黨地勢險要,所以自古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

    3月10日,記者來到長治市區西大街的潞安府衙前看到,這座海拔1000多米的宏偉古建築坐北向南,居高臨下,挺拔獨立。建築布局依次有琉璃影壁、門庭(也就是潞安府衙的大門)、鐘鼓二樓等。府衙的大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辟門,兩次間青磚砌築扇面牆照壁,飾以磚雕多種。屋頂灰脊灰獸,簡板布瓦裝修。鐘鼓二樓居大門左右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從有別,錯落有致。

    遠遠望去,鐘鼓二樓青磚砌築基座、城垛、券洞、踏道,上築二層閣樓,廣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圍廊周匝。右側鐘樓上一匾書,隸書題曰“風馳”,左側鼓樓上一匾書,隸書題曰“雲動”,以示高聳入雲之意。鐘鼓二樓遙相呼應,巍峨雄壯,頗具古意。

    長治市上黨門文管所文管員王曉霞對記者介紹說,上黨門的木構架有許多獨特之處,如明間闌額,做成類宋代椓幕枋的沓頭形狀,既保留了宋代傳承信息,又體現了上黨古建築的獨特手法。

    王曉霞說,據《潞安府志》《潞州志》等志書中記載,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李隆基以臨淄王的身份任潞州別駕時,就居住在上黨門內的潞州衙署。

    北宋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南下,攻陷隆德(今長治市),上黨門毀於兵火之中,府署內的建築已大部不存。現存的上黨門是明代重建、清代翻修的作品。史料記載,明代潞州衙署的規模為:“正廳五間,後廳五間,吏目廳三間,戒石亭一座,外門三間,儀門三間,中門三間,六房二十間,龍亭庫三間,架閣庫三間,承發司三間,土地祠一所,黃冊庫三間,囹圄一所,織造局一所,馬房一所,計四十間,榜房四十間。知州、周知、判官、吏目宅各一所,管糧同知宅一所,吏捨百余間。”潞安府衙的建築布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宮殿建築布局和民居建築規制的影響。

    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馬暾在其為任六年之後,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況下,對原來的鐘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改建,“樸素渾堅,雄偉固壯”,這就是今天的鐘鼓樓,即上黨門。

    如今的潞安府衙僅存大門、鐘鼓二樓、府二堂、西花園、知府眷屬住宅等部分建築。上黨門和鐘鼓樓為明代知州馬暾所修。

    關於鐘鼓二樓上的題字,王曉霞說,古人雲:“雷震風馳,雲動天行”“虎嘯風馳、龍興雲動”“電駭風馳,霧集雲動”。“風馳”“雲動”這兩個詞既是用來形容上黨門高聳入雲,也是用來表示整個上黨地區與天為黨、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戰略形勢。

    州署是李隆基所建

    文管員王曉霞向記者道出了唐玄宗李隆基建州署的故事:“要了解潞安府衙,不得不提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不但力挽唐室於危亡,也有‘開元之治’的盛政,國力達到鼎盛。‘開元盛世’最初就是由潞州起始的。”

    李隆基初封為楚王,後改為臨淄王。中宗景龍元年(707年)四月,以臨淄王的封爵、衛尉少卿的四品官職兼任潞州別駕,時年二十二歲,任職三年。他在衙署內隋朝建築基礎上大興土木,增建飛龍宮、德鳳亭、看花樓、梳妝樓、望雲軒等。並增建了中門及東便門、西便門,牌坊、大堂、二堂及東西配房、廂房,辦公院、西花園、瀛春台等建築,亭堂樓宮組群結合,高低錯落、規模宏闊,最盛時亭堂樓宮有二百八十余間。

    李隆基視上黨為“王業所基”,修了一座“德風亭”,招攬了一批異士。李隆基常與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上黨門北面的游嶺賞景,並和他們在這裡賦詩、評論國事。談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他往往仰天長歎,無限感慨;當大家談到各自的抱負時,他又靜靜地聽著,不置一詞。大家問他,笑而不答,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人們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

    李隆基選拔人才,能夠不拘一格。後來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王毛仲、李宜德都是他破格提拔的人才。公元709年,李隆基卸任回長安時,就讓這二人“挾弓矢為翼”,伴其左右。3年後,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率軍鏟除了奪權的韋後、安樂公主等亂黨,將父親李旦扶上了皇位。不久,李隆基繼承皇位。他執政前期,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因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潞州是李隆基的發跡地,他對於這裡也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登上皇位後,就曾三次回到潞州。

    公元723年,李隆基帶領眾臣以皇帝的身份首次回到潞州,將舊邸改為“飛龍宮”,還在上黨門宴請父老。曾經有詩這樣形容酒宴的盛況:“宮裡府外燈連彩,街頭巷尾笙和歌。夜闌霜起歸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由此不難想那是何等的壯觀。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隆基東游泰山,歸途特意繞道潞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賞賜父老,表達了對潞州的深情厚誼。吳道子等畫家隨李隆基上泰山,返回潞州時在飛龍宮完成了《金橋圖》的創作(注:金橋,即長治市西南長子門)。

    開元二十年(732年),李隆基再次到潞州,對老人普遍“賜帛”,免潞州三年租稅,讓已征募和即將開拔的士兵歸裡,另從別處征集,顯示了帝王的權力和他對潞州的恩惠。

    陸登自刎潞安衙門前

    王曉霞還向記者講述了潞安衙門前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相傳陸登為北宋抗金名將,任潞州節度使,金兀術統領56萬大軍,占領潞州北大門,潞州告急,陸登命令城外老百姓移進城裡居住。金軍進攻潞州城,沖破宋軍最後一道張壁巷防線,陸登與金軍戰了兩個時辰,連退帶殺來到衙門口,又饑又累無力再戰,自刎而亡。一群金兵看見陸登的頭滾在衙門口一旁,身卻昂然挺立,嚇得大叫。

    這時兀術闖過來,走近一看是陸登,也大驚,連叩三拜,而後陸登直身倒地。兀術提劍向府衙二堂走去,一看一婦屍首,橫倒在地,知是陸夫人為丈夫守節而死。兀術為陸登夫婦的忠義烈舉所感動,將陸登夫婦合葬在城外土山上,並將陸登公子文龍收為義子。陸文龍長大後練就八大錘,武藝高強,陸文龍始知身世,替父報仇,成為抗金英雄。據說今天的大堂正中一塊方石頭下還埋著陸登的盔甲和寶劍。

    剿平農民軍升州為府

    記者走進潞安府衙的門庭,只見背面東側聳立著一塊巨碑,青石質地,碑下有龜趺座。文管員王曉霞指著這塊石碑介紹說,這塊碑高2.53米,寬0.97米,碑文《新開潞安府治記》共626個字,用工整端莊的楷書刻成。它是嘉靖十二年(1534年)立於上黨門裡面東側的。《新開潞安府治記》中的碑文記載著明代陳卿青羊山起義、升潞州為潞安府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二年(1523年),潞城縣小吏陳卿在家鄉的青羊山中,憑借崇山密林,聚眾造反。5年後,這支農民軍已達5萬余人,並連陷遼、沁二州,且聲威直逼河南彰德、懷慶、衛輝,晉豫之地為之震恐。官軍連年安撫、剿捕均遭敗績,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直到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明廷下了最大決心,組織10萬兵力合擊青羊山,才將持續7年的陳卿農民軍剿平。

    明嘉靖八年(1529年),明統治者痛定思痛,開始反省自身治理上的失誤,並對“天下之脊”的上黨開始重視起來,進而又采取了一系列亡羊補牢的措施。首先,劃出青羊山區及周邊地區賜名平順縣,取“剿平逆賊,地方順服”之意,以改變這一帶深山老林“三不管”的局面。其次,升潞州為府的建置,加強對地險民悍的太行山區的管理力度,嘉靖帝賜府名為“潞安府”,意為潞州安定。第三,恢復隋唐宋元時期“州縣相維”的區劃格局,在潞安府附郭設縣,讓府縣同城而治,嘉靖帝賜縣名為“長治縣”,以祈望這裡長治久安,“長治”之名至此開始。

    潞安府衙高低錯落、規模宏闊,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明清衙署門庭式古建築,其風趣的故事傳說和眾多的名人遺跡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上黨門近年來經過了多次的維修和彩化,如今更加雄偉壯觀,煥然一新,目前已成為長治市極具代表性的標志性建築。

    隨著歷史時光的流逝,從全國范圍看,作為明清時代的衙署建築,如今大多已經消亡不存,因此上黨門存留的這些建築,自然就成為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研究、欣賞明清衙署建築的最好實物史料。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這座古衙的存在,對古城長治乃至晉東南地區的歷史、建築等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擁有珍貴的文物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