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廖霭庭舊居
日期:2016/12/14 18:44: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西寧市南玉井巷4號,有一座建造於1945年的民居,因其主人廖霭庭對青海工商業的突出貢獻,也因其濃郁的老西寧民居特色,這幢宅院得到了妥善保護。在青海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因建築規范、內部設施極具觀賞性,這座宅院被列入文物保護范圍。六十年來,這座古民居始終在城市的喧囂與繁華中,獨守著一份寧靜與從容。
西寧市玉井巷,繁華都市中的清靜之地。清晨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投下形狀各異的樹影,映在青磚朱門之上。初夏的涼風中,一位耄耋老人拾級而上,推開廖霭庭舊居那扇朱紅色的大門,也推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
這位老人,是我省著名民俗學者朱世奎先生。他的童年,就是在離此百米之遙的朱家花園度過的,走進這座充滿老西寧印跡的民居,老人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一道流動的風景
在老西寧人眼中,玉井巷是一條充滿歲月記憶和老西寧風情的巷道。上世紀初,這條巷道裡除了在老西寧歷史上有名的朱家花園、基家花園等外,“義商”廖霭庭的居所也是一道流動的風景。
說“流動”,那是因為在朱老先生的記憶中,廖霭庭的居所前總有來往穿梭的車馬,還有操著各種方言的客商出入。在少年朱世奎的眼中,這與自家“室雅花香滿園春”的氛圍截然不同。正是因為這種迥異的感受,吸引著朱世奎與玩伴嬉鬧之時,偷偷溜進廖家,以滿足少年小小的好奇心。
在院落門口,一塊寫有“廖霭庭舊居”的牌子懸掛在青磚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種青磚在老西寧民居中是最常用的建築材料。朱老先生稱之為“水磨青磚”,那是因為這種厚約兩厘米、寬四十多厘米的青磚被燒制完畢後,還要浸泡在水中,待完全滲水後打磨取平,因此,雖然已歷經了六十多年的風雨,撫摸青磚時,手感依然十分細膩、平整。
厚重的朱紅色大門彰顯著主人的身份與品位,然而,誰能料到,推開這扇朱紅大門,裡面竟然有一番“古樸與時尚兼容並蓄”的現代氣息呢!朱老先生的記憶中,進入廖家,必須要經過一條石砌小路。再次沿著這條甬道緩步前行時,朱老先生恍若回到了那段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甬道兩側牆面上下兩排的精美磚雕,更是令他贊歎不已。菊花、梅花、葡萄、石榴、牡丹,或方形或扇形的造型為牆面平添幾許生機,他說,這些圖案都是當時民居裝飾常用的圖案,寄托著主人追求富貴、平安的美好願望,而如此大量地使用磚雕,也是廖霭庭家經濟實力的一種體現。
磚雕中的風雅記憶
“在新中國成立前,廖氏家族經營的商號在西寧一枝獨秀;解放後,廖霭庭積極響應號召,帶頭開門營業,恢復市場秩序,為青海的工商業發展和經濟建設殚精竭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將廖霭庭舊居作為文物加以保護,不僅可以使今人一睹老西寧民居的風采,更因為其是承載名人事跡的故居,教育效果更為直觀、更為生動,更為鮮活。”西寧市文管所所長曾永豐說。
這是一座四合院帶偏房式古建築民居,北正房閣樓、東西耳樓、東西廂房及過庭、大門等建築。朱世奎先生在努力地搜尋記憶片斷,每每在院落尋找到一處與他記憶中相契合的物件,老人都會開心不已。“宅院建築磚雕藝術高超,圖飾花紋繁多,曾經部分釉花紋瓷磚鋪地。可以想見,這是一座多麼時尚的建築。整體建築色彩呈現暗橘紅色,木雕精美,布局合理,為西寧民國時期的典型民居。從老西寧保存下來的故居不少,但是規模如此之大,保存完好,基本風貌沒有遭到破壞的卻不多。”
由於文化、文物保護和城建等部門多年的保護工作比較到位,廖霭庭舊居雖然栉風沐雨六十余載,建築主體依然保存較好。在西寧市文管所的指導下,曾由廖霭庭的後人出資負責修繕。“因為已被列入文化遺跡加以保護,因此修繕工作按四五十年前居住時的樣子恢復,古式家具及生活用品的擺設、庭院和室內的總體觀感也要求達到當年的效果。二層主樓,木欄桿、東西房的木式框架結構、青磚雕花、東西角樓、照壁、院內花園等,都保持了原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院內的那口古‘玉井’,依然被保存至今。”
老西寧最闊氣的民居
趙仰侖是我省教育界的前輩,1947年他在國師三部(後改為西關街小學)任教,由於當時國師三部是西寧市被認為教學質量較高的學校之一,雖然當時是設在城外(那時出了西門就算是到了城外),但城內許多名門大戶都將孩子送到這裡就讀。廖家的幾個子女也都在此上學,所以趙仰侖曾兩次應邀到廖霭庭家做客。
“當時西寧居民對教師很尊重,尤其是國師三部的老師受到的禮遇會更多。端午節送幾個粽子、中秋節一個月餅,都能表達對老師辛苦的謝意,而條件好一些的家庭,還在適當的時候在家宴請老師和學校領導,以表尊敬和感謝之意。1947年和1948年,我就曾兩次應邀到他家做客。”
趙仰侖同樣生長在南玉井巷,卻是離廖家不遠的一座大雜院,對於到裝潢考究、氣派的廖家做客的經歷,老人的記憶仍然非常鮮明,“一進兩院,前院小後院大,前院可能是車院,大門開在東南面,坐北朝南,車馬可以進入前院,前院的東北角是進入後院的二門,後院十分干淨、寬敞,因為是新建不久的院子,所以雕梁畫棟、窗明幾淨,是我到過的西寧人家中最漂亮、最闊氣的一家。我們被讓進南房,房內名畫古玩、陳設十分考究。他十分熱情地招待了我們,席間除談了孩子的教育之外,也談到他家的生意及時局等。”廖霭庭留給趙仰侖的印象是有見解、健談。
對於這段記憶,趙仰侖先生曾經撰文,認為“現在保存的故居只是廖家的後院,後院北房是兩層樓,可能是主房,東西房各為五間”,這都與朱世奎先生的記憶吻合。
這裡生產出青海第一桶奶粉
解放前,青海由於各方面條件所限,根本談不上什麼乳品加工業;解放後,由於人民群眾和社會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利民食品廠在青海發展乳品加工業方面帶了個好頭。這青海第一家奶粉廠的創辦者,就是廖霭庭。
1951年,廖霭庭去杭州參加物資交流會,並考察了上海市近郊的二十余家中小型企業,通過參觀學習,他看到食品加工業是社會的一大需要,城市需求量大,銷路好。青海奶源充足,創辦乳品加工業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他便決定籌建利民食品廠。資金籌集、聘請技術人員、訂購機器等,前期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的同時,卻面臨著廠房沒有下落,在沒有辦法可想的情況下,廖霭庭決定騰出自己在南玉井巷的住宅作為廠房。
那是新建的前後兩院,居住著廖家三兄弟四十余口的親眷。為了盡快改建車間、安裝機器,爭取早日開工,1953年農歷三月,廖家大小從新居遷出。為了節省工廠的費用支出,搬家時將一些有用的桌椅板凳無償留給廠裡使用,前後兩院住宅共四十余間既沒有作價入股,也沒有收取租金,毫無代價地作為修建廠房之用。
半個多世紀後,遙想當年一輛輛運牛奶車穿梭在玉井巷口,一桶桶鮮奶源源不斷地從農村牧區運到這裡,伴隨著轟鳴的機器,青海歷史上的第一批優質奶粉從這裡走進了廣闊的市場。直到1954年冬,利民食品廠與遷到西寧的上海康爾素乳品廠合並,並遷到了小橋大街,這座院落才告別了青海乳制品業的特殊使命。
時代進入21世紀,在周圍高高低低的大樓簇擁下,廖霭庭舊居在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中,以“我省民國年間僅存的一處青海特色老民居”的身份,以深重的歷史積澱和輝煌的昨天,宛如一部凝固而極具動感的史志,承載著人們太多的情感。
推薦閱讀:
長治古建築的前世今生
廣州何吾驺“閣老之墓”
老北京“紅燈區”的八大胡同
義烏和濟堂的百年風雨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