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一絕”:榕城學宮節孝祠
日期:2016/12/14 22:00:47   編輯:古代建築史節孝祠是專祀受朝廷旌表的節孝婦女的一種傳統祠堂,屬於女祠(包括節孝祠、婆祠和祖姑祠等)。始創於清代雍正初年,分公立和私立兩類,形制與傳統祠堂基本相同,但公立節孝祠奉祀的對象是受旌表的節婦群體,祠堂前面要立一牌坊作標志,私立節孝祠則專祀某一受旌表的節婦,祠堂前廳門與節孝坊合一而建。榕城至今保存著清代這兩個類型的節孝祠,如公立的學宮節孝祠、私立的中山路曾母陳氏節孝祠坊(俗稱“曾厝祠”)。這兩座節孝祠距今已有近300的歷史,是榕城現存傳統祠堂中的另類和奇葩,堪稱地方“古建一絕”。
節孝祠形制
榕城區現存的獨立的節孝坊僅有二座,一是西馬路的“節孝流芳坊”(位於今榕江中學內),一是仙橋辦事處籃兜居委的“節孝嗣徽坊”,均為清代石牌坊。據載,清末榕城(含官溪都即今仙橋街道辦事處)有20多座牌坊(揭陽全縣牌坊有近60座),其中宣化街(今中山路)有11座(均為科第功德坊),其他地方的多為節孝坊,這些節孝坊大多已湮沒無聞。
目前,榕城區尚存的這些節孝祠坊在潮汕地區乃至廣東省是種類齊全的,具有不同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節孝坊屬於表彰性和禮制性的牌坊,潮汕人俗稱“節婦亭”。節孝坊早期為木坊,明清時期多改為石坊或磚坊,多為四柱三門三層庑殿頂建築(少數為二柱單門二層),坊體分為“基”“身”“頂”三部分(坊上文字分為“題”“注”“聯”,字體多行楷兼用),立柱上陰刻楹聯(稱“聯”),柱根前後立抱鼓石。中門橫梁以下和兩側門合稱第一層(中門又稱“明間”“當心間”,兩側門稱“次間”,明間寬闊高大,次間略小。單門的則以門頂脊檐為界分為二層)。中門橫梁以上至明間脊檐為第二層,正面一般立上下二額枋,上額枋橫刻匾額(稱“題”,以四字為常制;單門的則在門梁與第一層脊檐之間立匾額),下額枋多陰刻建坊緣起文字(稱“注”)。匾額名稱不一,大多刻有“節孝”二字(其前或後另加二字,構成四字常制)。如上述榕城區兩座清代節孝坊的匾額為“節孝流芳”和“節孝嗣徽”,近年發現於觀音仔街李厝內(今城隍廟東側)的“天褒節孝”(長275厘米,寬62厘米,牌坊建於清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舊縣志載:“在解元坊,為生員李國漋妻史氏立。”今已毀)。坊額上的“天”字也可寫作“敕”“欽”或“綸”等字,均表示“朝廷或帝王”之意。第三層正面豎立“聖旨”石刻,或背面刻“恩榮”二字(單門的則“聖旨”石豎立於第二層),坊頂為流檐飛脊,構成庑殿頂。
學宮節孝祠
學宮節孝祠位於榕城韓祠路南揭陽學宮西側(前為文昌祠),三進夾二庭格局,大門匾額陽刻行書“節孝祠”,原為清代大型公立節孝祠。2009年重建,改為學宮傳統文化展區的一部分。
潮汕地區節孝祠的歷史始於清代雍正年間。清代雍正初年下诏:“旌表節義乃彰善大典。節婦年逾四十而計其守節已滿十五年以上者應酌量旌獎。後具標名於祠中祭祀,以闡幽光而垂永久。”诏令在各省、府、州、縣各建節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節孝婦女由官府上奏報朝廷批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學宮節孝祠於2009年重建改造,於祠堂右前牆壁上立有一祠記,簡介節孝祠建造緣起,所載建造年代為清代“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清版《揭陽縣志。壇祠》(卷二)載:“節孝祠在進賢門內,每歲有司致祭,祭品部頒與忠義孝弟祠同……诏曰:”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乃至泯沒,不能使民間有所觀感,著於地方公所設立祠宇,將前後忠義節孝之人俱標名於其中祭祀,以闡幽光而垂永久。‘六年奉文動項與忠義孝弟祠並建。“末句中”六年“即雍正六年,學宮節孝祠重建祠記或以此為據。但縣志同卷的”學校“條又載:”節孝祠在進賢門內,雍正三年知縣李景運奉文建“(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而縣志卷七”事紀“條則載:”雍正二年甲辰,奉文建忠義孝弟祠、節孝祠“,同一縣志三處關於學宮節孝祠的肇建時間各不相同,究竟是哪一個?待考。
學宮節孝祠今已改作揭陽市學宮傳統文化“孝道”專區(潮汕三市其他地區清代公立節孝祠目前則尚未修復),前門廳設幅屏,上書“仁之本:中華優良傳統——孝德展廳”,中廳和後廳牆上均設有中華孝德文化宣傳畫幅,內容包括我國古代傳統孝道文化及其在現當代的新內涵。目前,學宮節孝祠已改為學宮傳統文化展區和旅游觀光景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