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5:紫團真澤——壺關縣真澤宮
日期:2016/12/14 22:12: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樂氏二姐妹因何得道成仙?● 宋徽宗緣何封樂氏二真人?● 當央殿中一絕指的是什麼?
俗稱“二仙廟”的真澤宮,坐落於壺關縣城東南45公裡的樹掌鎮神郊村。真澤宮始建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原在神郊河南岸,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御賜廟號為“真澤”,廟中供奉的樂氏二女,長曰“沖惠”次曰“沖淑”,被敕封為二真人,同時移建於河北岸。宋、元、明、清歷代,真澤宮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進院建築格局。
真澤宮背依紫團山,面對翠微峰,坐北向南,清澈的神郊河從山腳下蜿蜒而過,一派虎踞龍盤之勢。廟中殿堂高聳,布局嚴謹,錯落有致,雕梁畫棟,恢宏壯觀。整個殿堂在青山環繞下,含坊、殿、樓、庑240余間,凝集了由宋到清的建築風格,莊重而不笨拙,俊秀而不華寵,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門上聳立大小三個舞樓
6月15日,記者在壺關縣文博館工作人員郭宏志帶領下,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驅車百余裡來到神郊村。只見眼前滿目蔥綠,青山翠屏,清氣缭繞,一組雄偉高大的古建築群聳立在神郊河北岸,紅牆碧瓦,氣宇非凡。
真澤宮五進院落呈前低後高格局,中軸線依次分布牌坊、山門、當央殿、真澤寢宮、聖公母大殿,共有主宮殿三座,樓台、廊庑240余間。宮內存宋、元、明、清、民國歷代碑碣38通,分別記述歷代修葺、增建情況及二仙真人的神話傳說。
記者隨郭宏志沿156階石梯砌成的香道拾級而上,首先見到一組精美別致的牌樓建築。郭宏志介紹說,這就是真澤宮的牌坊。牌坊前左右各是一尊唐代石獅,雖日久年深,風蝕雨淋,略有殘缺,但依然一副雄健豪邁的氣勢。牌樓一主兩配,寬12米,高8米,整個建築由四根砂石柱支撐,斗拱層層疊疊,一層大於一層,精雕細刻,如大鵬展翅,似龍飛鳳舞,飄逸舒展,蔚為壯觀。
穿過牌樓,在氣勢雄偉的山門前,真澤宮文館所所長董慶安迎上來打招呼。山門正上方置墨色匾額一塊,上書“真澤宮”,三個大字剛勁有力。山門兩旁,又有兩個小山門,董慶安告訴記者,原來的正山門一般是不開的,以前只有達官貴人來了才開,普通人只走兩邊的側山門。山門上面是大小三個坐南朝北的舞樓,兩邊高高聳立著的是東西望河樓。舞樓也叫戲樓,是唱還願戲用的,其與望河樓頂,全部用琉璃瓦鋪就,可見到群獸挺立於高脊之上。望河樓置窗,臨窗能見神郊河滾滾的河水,樓內四牆內壁采用連環畫形式,分別記載著樂氏二女“隆冬采蘑菇”、“酷暑取冰塊”、“尖底桶挑水”、“撿麥升仙”等傳說。
董慶安所長介紹說,據《壺關縣志》和碑文記載,祠內所祀二仙真人系商朝微子之後,潞郡屯留人氏,父親樂三寶,母親楊氏。二仙之父樂公精通醫術,滋民濟世,深得百姓擁護。二仙真人是孿生姐妹,幼年喪母,境況十分淒涼,二女十六歲時,遇繼母呂氏,受盡了人間疾苦,後又搬家到壺關縣紫團山益陽裡,由於孝心所至,感動上蒼,得道成仙。
古碑記錄宋徽宗分封歷史
穿過山門,記者來到真澤宮的中心當央大院,主體建築當央殿建在一米高的台階座上。董慶安說,這是真澤宮內規模最大、最古老的遺物,主體為元代所建,但也夾雜後世風格。當央殿前為元代月台,並有殘損角獸四個。月台前,有宋徽宗崇寧年間親筆御書賜尚書省隆德府壺關縣真澤廟牒碑一通,為徽宗封沖惠、沖淑二真人之印證。董慶安說,殿前石碑和石雕都是真澤宮中珍貴的文物,是研究晉東南神話傳說和歷代上黨古建築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據。
記者看到,眼前的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飛龍高脊,金黃色的琉璃瓦出檐。殿檐斗拱、額枋、梁柱全部采用青、藍、金色線條彩繪,正面四根大石柱著紅色,裝雀替,繪戲劇,木質透雕,精巧雅致,內容豐滿,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堪稱一絕。殿內梁架粗犷,正面塑二真人像。明間置隔門,次間置側門,稍間置窗。殿門到石柱間留有回廊;每兩根石柱之間有一米多長的紅漆欄桿,將空曠的大殿基部點綴補充,使整個建築結構充滿了古色古香的氣氛,更增添了它的歷史感與藝術性。
該院東西各有九間樓式配房,東稱“陽宮”,西稱“陰宮”。據傳,陽宮上層有天空九仙女塑像,陰宮有陰府十殿閻王塑像,在陰陽兩宮的牆壁上,分別有天空和地府神話題材的壁畫。整個大院布局森嚴,氣勢輝煌,集真澤宮建築精髓於一體。東西各有一個月亮門,是通往後殿的要道。
真澤宮的第二大殿為真澤寢宮,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琉璃瓦作,明間置門,為明代遺物,殿內塑二仙真人臥像。寢宮兩側有“插花二樓”相伴。大院東西兩廂有“嬰兒宮”和“奶水宮”各九間樓房,有許多嬰兒和送子娘娘的壁畫和塑像。寢宮內現彩繪有“百子圖”,百子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為現代彩繪大師之精品。
寢宮兩側的甬道通向聖公、母大院。此院系清乾隆三十年時增建,正殿屋頂懸山式,琉璃瓦作,明間、次間均置隔扇門窗,內供奉著二仙真人的父母神像。大殿兩側有兩座配樓,稱為“梳妝樓”。整個殿宇置之於兩米多高的青石台階上,是真澤宮最後、最高處的一組建築。相傳,在聖公、母大院的東西兩廂,也分別有七間樓房,可惜今已不存。整個真澤宮,建築結構嚴密,屋檐飄逸舒展,彩繪古樸典雅。
何長工曾經在此駐扎辦學
近年來,真澤宮經過科學修繕,已恢復昔日輝煌,並伴隨著太行山大峽谷各旅游景點的開發,成為一處旅游勝地,而游客到此,幾乎都要聽到二仙與河神爺斗法的傳說。
董慶安講到此事也是滔滔不絕:據民間流傳,真澤宮落成後,二仙真人在民間極受尊崇,旁邊神郊河裡的河神爺對此十分不滿,經常與二仙發生沖突。其實,二仙真人早有所料,很早就選定把廟移到對岸,並早早將頭上的金钗埋在那裡。
一日,河神爺對二仙真人說:“你們的末日到了,我很快就會將你們沖掉的!”二仙真人笑答:“真的嗎,那我們怎麼辦才好呢?”河神爺凶狠地說:“沒有辦法,你們只有坐以待斃了……”二仙真人看著河神爺猖狂的神態說:“如果你把我們沖掉,我們甘心情願;如果沖不掉我們,又該怎樣呢?”河神爺立即提議,沖不了二仙廟,自己居住的神郊河的河水甘心干涸;如能沖掉,二仙廟到別處修造。
就在河水猛漲的那天晚上,神郊村凡是養牛養馬的村民們都做了同樣一個夢,二仙真人在夢中說:“大家都把牲口喂飽,晚上要借用一下。”第二天一大早,人們發現自家牛角、馬尾上都系有紅布條,牲口臥在圈內,大汗淋漓喘呼不息,好像剛拉過什麼重貨回來的樣子。此時有人才發現河南岸的二聖廟失蹤了,而廟宇屹立在大河之北,人們大贊二仙威力無比。此後,河神爺沒能把二聖廟沖掉,甘拜下風,不得不承認自己道行不深,遠不及二聖,出於自尊,不得不將河水流放干涸,以履行自己的諾言。相傳,神郊大河從這時起,便再沒有洶湧的河水。
董慶安還講到另一個傳說,大宋徽宗趙佶崇寧四年,西夏軍隊進犯中原,守衛邊防的將士受命應征。大軍行至紫團山區的時候,糧草已盡。領兵主帥下令就地安營扎寨,並派人回京師搬運糧草,按情況下令必須三日內運到,眼看期限已到,搬運糧草的軍隊仍然不見動靜,已有半數兵卒餓得奄奄一息。就在這緊要關頭,突然小卒奔進元帥帳內:“路旁突然出現兩位少女,安灶做飯,言說是專門來讓我軍將士食用的!”主帥隨小卒一同來到路旁,果然見兩位少女面目清秀,舉止文雅,正在一口很小的鍋灶前將鍋蓋揭開,香噴噴的小米飯正冒著熱氣。主帥問:“兩位姑娘哪裡人氏,為什麼給我們安灶煮飯?再說,鍋小如盆盂,能夠幾個人吃呢?”兩位少女不慌不忙答:“主帥不必多慮,二小女本地人氏。請將軍通知全軍將士,盡管吃飽。大宋江山全仗你們保衛!”將軍十分驚奇,一聽此話,急忙傳令,讓眾將士手捧碗缽,一碗碗香甜的米飯從小鍋內盛到每個人碗中……小小的鍋灶,時盛時滿,不多時,全軍將士沒有一個不飽食。將軍好像略有所悟,向二女謝過大禮。誰知,轉眼之間,二女子蹤跡全皆隱。將士們個個斗志十足,遂令拔營起寨,向邊關進發,將敵寇打得落花流水。應征軍隊班師回朝,將事情原委如實禀報朝廷,皇帝下诏傳旨,將二聖廟封號“真澤宮”並賜額,下令此廟歸朝廷直接管轄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整修。
董慶安說,這當然是傳說,寄托了當地百姓美好的願望,但真澤宮還真有一段光榮的歷史,它不僅是古建築精華,而且還是一處具有光榮歷史的革命紀念地。1939年八路軍揮戈東渡,校長何長工帶領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分校曾在這裡辦學駐扎半年多,五百余名抗大學員在這裡邊學習、邊宣傳、邊幫助老鄉生產,與當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