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廟堂(二):祠堂

中國廟堂(二):祠堂

日期:2016/12/16 20:08: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祭祖祠堂在中國,歷代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視對祖先的祭祀,祭祖先很早就成了國家重要禮制的內容。皇帝祭祖先的場所是太廟,在《禮記·典禮下》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在朝廷營造宮室時,首先應該營造宗廟,可見宗廟在國家禮制中的重要地位。太廟有多大規模,在《周禮》中也有規定: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天子祭祖的七廟分別為祭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的五廟加祭遠祖的昭穆二廟。以下諸侯、大夫、士都規定不同數目的廟,只有庶人百姓不許設廟,而只能在自己家裡祭祖。每逢清明,百姓帶著祭品到長輩的墳地,在墳頭立起一面白幡,招請祖先的靈魂來這裡接受子孫後輩的祭拜。

每逢春節和祖輩的生日、忌日,都要在家中的中央堂屋設供,面對著祖輩牌位行叩拜之禮。這種狀況到明代有了改變,因為朝廷越來越認識到,農村是國家的最基層,加強農村宗族的力量能夠起到穩定民心、聚合國力的作用,所以逐步允許庶民百姓設廟祭祖了,這種在民間專門祭祖的場所稱為祠堂。清代朝廷將宗族的功能進一步梳理,雍正皇帝在《聖谕廣訓》中明確提出:立家廟以薦蒸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可以說將這種功能進行了簡要的歸納。家廟即祠堂,它的功能是祭祀一家一族的祖先。在有的農村,把供同族子弟學文化的家塾也設在祠堂裡,將供贍養貧困人家的義田也交由祠堂管理。續修族譜是宗族的一件大事,都由一族之長作出決定,選定有文化的族人,在祠堂內舉行一定的儀式,宣告續修族譜的開始。如此一來祠堂的功能多樣化了,它成為一個家族的政治中心。





祠堂的公有性功能決定了祠堂在村落中所處的位置,它們必然都被安置在村落的中心地帶,也有的被安置在村口處,以起到保佑家族的象征作用。祠堂的主要功能為祭祀祖先,所以各地的祠堂在平面布局上具有共同性。在各地農村的祠堂實例中,尤其江南地區血緣村落的祠堂,它們都采用合院式,最前面為門廳;第二進為祀廳,這是舉行
祭祖活動的地方;第三進為寢廳,裡面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牌位這三座廳堂同處於中央軸線上,它們之間隔有天井,天井左右兩側有廂房或者廊屋,組成為三進房屋兩天井的合院式建築群體。在·此大型或者講究的祠堂裡,往往還附有戲台,逢年過節或舉行祭祖時請戲班在祠堂唱戲,族人在共同娛樂中增加家族的聚合力。戲台都設在門廳的中央開間,有的突出於門廳之外,它面向寢廳,以示後輩向祖先獻上戲目。在較大的血緣村落中,由於同一家族歷史長人數多,因此發展為多個房派,只要這些房派經濟上有實力,也可以興建屬於該房派的分祠堂,在浙江、江西一些農村,將這種分祠堂稱為廳”。這類分祠堂只祭祀該房派的祖先,相對規模比較小、有的前後只有兩進廳堂,除門廳外,把中間和最後的祀、寢二廳合二而一,裡面既供祖先牌位,也舉行祭祀禮儀。

由於祠堂在百姓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並且處於村落的中心地帶,所以很注意形象的塑造。祠堂在體量上都比村裡的住宅商店大,往往比同村的寺廟也大,除此之外還用了許多裝飾。從各地的祠堂實例中可以看到,這種裝飾多集中在祠堂的大門和廳堂的梁架上。房屋的大門如同人的臉面,需要進行打扮和裝飾。在門廳朝外的一面,除了常見的在中央開間的大門上做門頭、門臉裝裝飾外,有的還把大門做成單開間或三開間的牌樓門形式,使祠堂顯得很有氣勢。





祠堂的廳堂,多不用天花而直接露出房屋的梁架。講究的祠堂對梁架的各部分多做了裝飾處理。梁枋呈月梁形,兩頭多加雕飾;梁下有梁托,梁枋之間有墩托,梁柱之間有雀替,所有這些梁托、墩托、雀替都有雕花做裝飾;屋檐下有成排的撐木、牛腿,它們被加工成幾何形、植物枝葉形以及龍、獅子、鹿和人物的形象,成了陳列在屋檐下的木雕藝術品。下面舉出一些各地祠堂的實例,使我們能進一步認識這些在廣大農村的禮制性建築。

楊氏大宗祠:位於珠海市市區西南部南屏北山村。建於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原是北山鄉楊氏祖祠, “秀毓北山、源分東漢”是楊氏大宗祠門聯,它恰當地形容了北山村秀毓的自然特征和村落形成的歷史淵源。 楊氏大宗祠保存較完好,整座祠堂建築氣宇宏偉,工藝華美,其園林式設計,中軸對稱的建築布局,石礎木框架的抬梁結構,以及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灰雕等裝飾,別具匠心,反映出清代中國南方古建築的技術水平和藝術特色,為晚清典型風格的建築物。






楊氏打宗祠屋頂的工藝,厚重的年代感透露著別樣的風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