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3:汾城古城——襄汾縣汾城古城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3:汾城古城——襄汾縣汾城古城

日期:2016/12/14 22:13:14      編輯:古代建築史

  ●     為何城門“東二西一”?● 鼓樓為何不在城中心?● 城外為什麼會有廊橋? 

    汾城鎮以前為汾城縣,最早是戰國時期魏國治下的一座都城,舊址在今襄汾縣趙康鎮的晉城村,西漢時設臨汾縣,北魏設泰平縣,即如今的汾城鎮,北周時改為太平縣,唐貞觀七年(663年),太平縣遷至敬德堡,即如今的汾城古城所在地。

    汾城古城是唐太宗封給大將尉遲恭的封地,也是尉遲恭的帥府所在地,尉遲恭因戰功被封為鄂國公,所以當地人也習慣稱汾城鎮為“鄂公堡”。1914年1月,太平縣改用古地名“汾城”,稱為汾城縣。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並稱襄汾縣。

    2006年,汾城古城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戰事所需一再加固

    襄汾縣文物旅游局文物股股長蘭會才多年從事襄汾縣境內的文物保護工作,對汾城古城各種情況可謂是爛熟於心。2月18日,在蘭會才的陪同下,記者第一次來到了神秘的汾城古城。

    汾城古城自唐以來,經歷代修葺增補,至明代時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古城牆最早為夯土板築,明初,城牆規模為“周圍三裡六十五步,高四丈,壕深一丈五”,有五座城門。古城位居一座平崗上,三面臨溝,是一座據險而建、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據史料記載,明正德六年(1511年),山東劉七農民起義軍殺到太平縣,當時的太平縣城因為多年未修,大部城牆僅留下根基,城門也是破爛不堪。當時的縣令急忙籌措資金在原來的基礎上築土,根基外表砌石,築成了一座土心石面的包心牆,並在頂部修建了夯土堞口,重新修建了城樓,並給各門起了名,南“迎恩”門,北“拱辰”門,西“順化”門,大東門“鎮安”,小東門“永阜”。經過這次修造,太平城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蘭會才告訴記者:“汾城古城的城門之所以呈現‘東二西一’的建築格局,除了三面臨溝的地理特點,最重要的作用恐怕還是為了抵御來自西面大山中的匪寇。”

    崇祯三年(1630年),陝北義軍王家胤率部進攻太平縣,當時的縣令魏公韓四處籌措資金,再次對城牆進行了加固,此次城牆完全用條石鋪基、通體甃磚,奠定了汾城明代古城牆的基礎規模。西門內城隍廟的戲台上,就掛有“鞏固金湯”四個大字,正是對城牆堅固的贊許。

    上世紀後半葉,汾城古城被拆毀了一大半,現僅存西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的一部分,共約1608米,殘高13米,堞口及礅亭均已損毀。

  鼓樓位於城內南側

    汾城古城內有大小街巷17條,以鼓樓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延伸。西半以文廟、學宮、試院為主;西北以城隍廟、倉儲為主;東南以縣署、各司衙門及刑獄為主。街道兩側,鋪戶林立,商貿繁榮。而最為特別的是古城的鼓樓並不像別的古城一樣修建在城內中心位置,而是位於城內南側,靠近南門處,東南北三個方向直通城門,西側則沒有城門。蘭會才解釋說:“這也是汾城古城建築格局的一個顯著特點。可能與古城西城牆只修建有一個城門有關,但這並不影響鼓樓成為城內最繁華的地方。直到現在,鼓樓周圍依舊是城內商鋪林立的地方。”

    汾城鼓樓為方座雙層、十字歇山重檐樓閣式建築,通高15米左右。方形底座中以十字券洞式拱門通向街道。底座上是一座雙層木構樓閣,下層四周砌女兒牆,中心沿四根通天立柱砌清水牆封閉為室,四向開門。內部設木梯可直登二層,二層四周置木欄桿。上下兩層的廊檐均以斗拱和枋木及通欄雀替承托或連接,四角飛翼高挑,威嚴而壯觀。

  古縣城功能性建築大量保留

    汾城古城作為古代縣一級政府所在地,至今大量保留了古代縣級政府所有的功能性建築,包括從判案用的縣衙大堂到祭祀用的城隍廟、社稷廟、關帝廟等。

    古城縣衙大堂,原為尉遲恭帥府所在地。太平縣遷縣後,縣署就住帥府,但這個作為政府最高行政機構的縣衙卻可以說是多災多難:先是在殘唐五代到宋代之間毀於兵火,直到金天會八年(1130年)重建,但隨後又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毀於地震,隆慶六年(1567年)又重建,清兵入關後,又被一把大火燒光,康熙十五年(1676年)再次重建,也正是在這次修建中,把原尉遲恭帥府門前的鐵鑄帥旗座和上馬石損毀。上世紀50年代,縣衙大堂再次遭到嚴重破壞。

    當年的太平縣縣衙坐北朝南,占去了縣城的東南半城,如今只留下面闊五間的大堂一處,總面積328.5平方米。大堂的前半部是開放型的廳堂,堂中以暖閣形式屏開前後,閣上方正中懸掛有雍正皇帝御書的“忠愛堂”匾額。

    城隍廟位於西門內路北文廟背後,明洪武二年(1369年)修建,每屆太平縣令到任都會按規定齋戒拜谒,每逢水旱疫疾也都會前往禱告平安。廟正門對面有影壁三座,兩側立有雙斗石質旗桿。城隍廟正門面闊五間,正面明間門樓為四柱三樓木構牌坊式,兩側邊門廊柱欄板及石雕門墩抱柱上都雕有精美的圖案花卉。廟門東西兩端,跨街建有兩座明代的木牌坊,為四柱三樓式,分別為“鑒察坊”“翊鎮坊”。正門內距大門內檐一米處,是一座“過路式戲台”,上覆台板為舞台,下面是人行通道。戲台後半部建有五架梁後堂,面闊三間,後檐用材粗大,柱頭枋用“勾頭搭掌”式,為明代風格;前台演出區結構小巧繁冗、追求華麗,尤其正面平板枋上,細密實排的九踩斗拱組成的六出花飾、垂花柱以及鳳戲牡丹木雕。廟內正殿前方為方形獻亭,十字歇山琉璃瓦罩頂,正脊、垂脊、戗脊都很完整。下部由通欄雀替、板枋、四柱連為一體,八角形藻井施以精美彩繪。整體建築穩健優美,舒展大方。基座三面原有石欄,如今僅留石柱槽和幾塊欄板石雕。

    城隍廟正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梁架為七檀大木作,前後出抱頭梁,後面封牆,加大了殿堂深度,前面加格子門成為前廊,但於正殿檐口下另作坡檐,好像抱廈一般。懸山琉璃瓦頂,其鸱吻、魚龍、花鳥、神獸、仙人彩閣至今保存完好,是非常典型的明代早期琉璃藝術品。正殿兩側各有鐘鼓樓一座。

    社稷廟位於縣城外西南,坐北向南,保存有獻亭、正殿、鐘鼓樓。正殿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五椽,主梁架為五架。正殿正面前方為獻亭,五架梁券棚頂,四周以木柱連接枋欄、雀替,架下一周施垂蓮柱,柱頭及補間、磚角均有山水人物、博古案鼎圖案,整體構圖自然和諧,雕刻刀法熟練流暢。正殿東西兩側有通木結構鐘鼓樓各一座。整體結構精美,尤以木雕為勝,它和獻亭的木雕風格極為一致,純用木材搭構的鐘鼓樓卻並不多見,是清代中期木結構鐘鼓樓及木雕的上乘之作。

  文廟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

    汾城古城內,另一部分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以文廟為中心的建築群,除文廟外,文昌廟、試院、文前塔等均較為完好地保留下來。

    文廟建在鼓樓北街西巷,舊名“德化坊”,創建年代已無法考證,《太平縣志》中有“始建於唐”的記載。汾城文廟保存之完整,在我國縣級文廟建築群中實屬罕見。文廟大門為棂星門,建於明正德年間,為石作三間四柱三樓石坊式,仿木構石雕庑殿頂,頂脊為卷龍紋,中有屋形脊剎。

    往裡走為大成門,也稱戟門,建於明代。面闊三間,懸山琉璃瓦頂,正脊中間有樓閣式脊剎,為開廊式建築,前後廊下豎歷代碑刻14通,兩側有角門,角門東為名宦祠,供奉縣內任職期間政績卓然、為民稱頌的好官員;西為鄉賢祠,供奉有太平籍人士在家鄉或在外任職期間,政績顯赫、載入史冊的人物。兩側各有九間建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的廊庑,廊下豎有近年來收存於各鄉村的碑刻數十通,汾城人稱之為“文廟碑林”。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始創建於唐,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修,至正十九年(1358年)重建,後毀於戰火,明洪武七年(1374年)再次重修。如今的大成殿,是一座明代風格建築,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屋面琉璃瓦罩蓋,四面回廊環抱。抱廈前方為月台,三面原有石階和欄桿。每年春秋兩季祭孔典禮就在這個月台上舉行。

    文廟東原為文昌廟,但廟已損毀,僅留廟門券洞式門樓一座,上為魁星閣。魁星閣六角攢尖頂,兩層,通高約15米。文廟側前為學宮,也就是試院,是舊時文人考試的地方,學宮與文廟並列互通,通稱“廟學”,都是古代縣級政府培養人才的地方。明清兩代,這裡曾走出了不少名宦名臣與文人墨士。據《太平縣志》統計,宋代至清代,這裡共出了47名進士、316名舉人、179名貢生、34名拔貢、47名例貢、172名歲貢。蘭會才說:“這或許也是汾城古城內與‘文’相關的建築保存最多、保護最好的原因,可以體現出汾城人對文化的重視。”

  城周圍有北方少見的廊橋

    雖然汾城古城不鄰水,不靠河,可是城周圍卻有望汾橋、無名橋、廣濟橋、會濟橋、洪濟橋5座橋梁,分布於古城的東西南三個方向。更為奇特的是,5座橋大小不同,建築各異,其中最為特別的是洪濟橋,為北方少見的廊橋。

    蘭會才說:“汾城古城外之所以多橋,與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有一定關系。古城東西南三面臨溝,北面有一個平坦的凸形嘴,是易守難攻的好地方。但這三面的溝卻給城鄉交通造成了諸多不便。這些溝,都是歷年洪水沖刷的黃土溝谷,每年雨季都會有季節性洪水流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架設橋梁就成了唯一選擇。”

    古橋大多修建於明清,至今仍在使用。洪濟橋位於城南關石坡下,是一座單孔單券石拱橋,券洞中部嵌一突出的巨形龍頭石雕,據記載,該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由於洪濟橋是連接南關石坡和大南關的要道,每天車水馬龍,橋面石板甚至被車輪軋磨出了兩條深深的轍跡。至於緣何在北方小縣城出現這樣獨特的廊橋,卻無人能知曉了。

    蘭會才介紹,汾城古城保留著明清時期的街巷格局和建築風貌,是研究封建社會晚期城邑建設的活標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