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5:祈雨狐祠——清徐縣北馬峪村狐突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5:祈雨狐祠——清徐縣北馬峪村狐突廟

日期:2016/12/14 22:13:13      編輯:古代建築史

  ●     山門本身是過門戲台● 露天劇場號稱“一磚四人”● 為何獻殿建成敞開式? 

    忠臣不事二主

    狐突(?—前637年)亦名伯行、伯氏、狐子。原姓姬,因其祖封於狐氏大戎(今交城縣西北山區),故改姬姓為大狐。

    狐突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晉文公重耳的外祖父,被今人熟知的“忠臣不事二主”的典故即出自於他。春秋五霸的晉文公重耳即位前,避難外逃19年。狐突令二子狐毛、狐偃隨行護衛。晉懷公擔心重耳危及他的地位,威逼狐突欺騙二子挾重耳回國。狐突言:“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貳,何以事君?”意思是,自古兒子出仕,父親一定教育他要忠誠,我不能教子以二心事君。之後狐突為晉懷公所殺。次年,重耳歸晉。重耳回國後,勵精圖治,終成霸業,稱晉文公。他不忘外祖父的功績,“哀其死,嘉其節”,厚葬其於封邑馬鞍山(今交城縣境內,亦稱狐爺山)。後人建廟祭祀,稱狐突廟。

    後經鄉人長年祭拜,狐突漸漸演化成了本土施雨之神。

    清代壁畫筆墨精妙

    狐突廟坐南朝北,分前後兩進院落。南北深75米,東西寬25米,占地約2200平方米。現存的狐突廟內保存有金、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類型。

    狐突廟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由南向北分別是山門(戲台)、獻殿、寢宮、抱廈。其附屬建築,前院有東西廂房、鐘鼓樓、望樓等,後院寢宮兩側有東西耳殿、寢宮前有東西碑廊。狐突廟內的塑像、壁畫地域特色明顯,人物形象生動,是太原地區尚存的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物之一。

    前院的山門、戲台以及鐘、鼓二樓為明代所建,在清朝時又進行過改建和擴建。山門本身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倒座戲台,又稱過門戲台。戲台上用平常木板隔扇鋪平,遇到有祭祀活動抬神出巡要開正門時,拆掉隔扇便可出入。不過可惜之處是,這個山門戲台毀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一場村童戲火中,現僅留存台基和殘垣斷壁。村裡老人說,以前狐突廟山門的門楣上寫著“狐神古祠”。如今,鐘鼓樓僅存西邊一個破敗的鼓樓和明嘉靖年間的大鐵鐘,東西廂房則是新近修繕過的。

    狐突廟的前院是一個可容納數千人的露天劇場,由寬展的院落與過門戲台組合而成,號稱“一磚四人”,即每次唱戲時前去看戲的人數幾乎都是院內地磚數量的4倍,堪稱神奇。盡管人多,但卻從未發生過擁擠踩踏事故,村民們說這是因有“狐爺”的庇護。

    前院的主要建築是面闊五間的獻殿(又稱膳庭),東西寬24米。據清徐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體量如此大的獻殿在全國的古建中也是比較少見的。獻殿為檐硬山頂琉璃剪邊,檐下斗拱,有的像卷雲,有的像曲卷的象鼻,同時還飾有螞蚱耍頭、六角頭、直棂欄,多變和繁雜的形制,應是清代重修時添加。殿內的石柱、梁、檩等構件,則都為明代原件。

    獻殿朝南的一面門窗齊備,朝北一面沒有門窗,僅立有三對石柱,有點像敞棚,異於通常雙面都有門窗的殿堂。這種敞開式的獻殿也是比較少見的,據說是為了方便鄉民在殿內向正殿祭拜,特意為之。

    獻殿梁架正中曾懸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牌匾“澤沛蒼生”。因為修繕的原因,牌匾還存放在庫房裡。獻殿的東西兩旁立有明、清、民國年間石碑8通。

    東西兩山牆上有清代壁畫,西壁為《出巡布雨圖》,東壁為《布雨回宮圖》。最主要的人物、情節、道具,最精妙的筆墨、色彩、結構都集中在《出巡布雨圖》中。圖中鬼卒為前導,龍王為扈從,雷公電母、風婆雨師各持法器作法,夜叉舉傘羅,狐突端坐傘下,左手執環右手揚拂,作施雨狀。畫面的天空中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場面驚心動魄。《布雨回宮圖》是布雨結束後狐突一行人馬回宮的情形,與《出巡布雨圖》相比,安靜從容,一抑一揚,對比強烈,相得益彰。可以看到一隊人馬從南而入,徐徐退場,天空萬裡無雲,大地禾苗茁壯。由於年久潮濕,東面的《布雨回宮圖》下半部牆面已脫落很多,露出了一大片牆磚,幸而保護工程即將啟動。

    寢宮為金代建築風格

    過了獻殿,內院正中的三間大殿是狐突夫婦的寢宮。寢宮門前是一棵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參天古槐。古槐樹干粗壯,要三個大人才能合抱。年長日久,古槐已經和寢宮幾近長為一體。

    寢宮整體風格低矮而雄壯,彩繪藍綠相間,濃淡相宜,構件雕刻玲珑大方。寢宮分前後室,前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懸山頂,為清代建築風格;後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為金代建築風格。整個寢宮較為完整地保留了金代建築的形制,是研究國內早期建築的重要實例標本。

    寢宮門楣上以前懸掛有“三晉名臣”匾,往裡還有一“功著晉邦”匾,兩匾均為清光緒年間所制。同樣由於修繕原因,兩塊匾目前都存放在庫房中。

    寢宮室內中間為約一米高的台座,上面是彩塑的狐突夫婦坐像。狐突紅臉,頭戴金冠,身著紅袍,呈王者像;夫人則戴鳳冠,穿霞披,吊玉墜,呈命婦冠服像。兩旁彩塑侍女六尊,高1.5米,各人手中持物(已廢),即為尚冠、尚衣、尚書、尚席、尚沐、尚膳六尚侍女。另外還有官吏、侍者、武士彩塑像六尊,顯然是遵循我國古代宮廷侍從制度而作。有專家考證,狐突廟的彩塑造型風格類似晉祠侍女像,疑為宋金時期所作。室內彩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可惜有部分彩塑的頭像已經丟失。

    狐突廟寢宮的大木構架建造規整,用材規范,舉折平緩,較為完整地保留了金代建築風貌,為研究早期建築提供了實例。寢宮兩旁各有一座耳殿,裡面分別供黑、白龍王夫婦塑像。其中,黑白龍王皆為人面,黑龍王面部黢黑,十分奇特。

    寢宮兩旁的碑廊裡,遺存有元、明、清石碑10通。

    從忠臣到保護神

    歷史上,忠臣孝子死後被視為神靈的大有人在,比如漢關羽被後世尊為武聖、武財神。後人對狐突“不事二主”氣節的崇拜慢慢轉變成了對神的崇拜。

    清徐狐突廟內的碑刻記載:“廟在太原境內者居多,其正廟在卻波之城北,此馬峪西社之廟為亞也……除卻波正廟外,其他廟之莊嚴皆不能與馬峪之廟比。”卻波就是今天交城縣所在。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風調雨順直接影響著民眾的生活狀態。民眾認知有限,只能靠天吃飯,對自然現象無法做出科學的解釋,以為雨水由神執掌,於是向各方神靈求助,希望通過祭拜神靈求得風調雨順。狐突為晉文公執政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得到歷代統治者和民眾的推崇,逐漸神化,成為廣大民眾信仰的神靈。狐突死後葬於馬鞍山,後被稱為狐爺山。交城、清徐、古交的民眾將狐突稱為狐神,並以狐爺山為中心形成了狐突信仰圈。狐突最初被民眾奉為掌管降水的雨神,之後狐突的神職功能逐漸擴大,成為了當地人心中無所不能的地方保護神。

    年逾八旬的王振義在狐突廟值守了30余年,他對廟中的一木一瓦都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給記者講了一個在當地流傳的“狐突賣糜子”的故事。

    清徐西馬峪一帶,以前多種糜子,一般種糜子都在6月中旬左右。這一年由於當地連降大雨,直到立秋,人們錯過了種糜子時間。村裡人都不敢下種,眼看來年就要鬧饑荒了。一天,村裡突然來了個賣糜子的老人,告訴村裡人立秋可以下種。村裡人不信,老人便許諾可以賒種子,讓村裡人先種來年再還種子錢。村民們半信半疑地,把老人帶來的糜子種上,結果來年不但有了收成,而且還是大豐收。以前種的糜子都是一殼一粒,這次卻都是一殼雙粒。“一殼雙粒”,這可能跟古時人們形容豐收時常用的“一麥雙穗”意思相近,都寄托了農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期望。

    第二年,村民沒有等來賒糜子種的老人,卻無意中發現,狐突廟裡“狐爺”的神像手裡多了一個賬本。賬本上記著村裡賒糜子種的人名。於是,大家都知道了是狐爺在救濟當地百姓,紛紛進廟燒香供奉。

    在清徐當地,還有一則關於狐突廟的傳說廣為流傳:狐神廟裡現存有石碑18通,其中,西碑廊第一通碑因為立於此處千年有余,坐於碑下的龜形石獸也成了精。一天,石獸負著石碑在院裡游走,被狐神發現,狐神立即抽出腰間寶劍,揮刃將石獸的頭砍下,頓時血跡四濺。至今,這座石碑上還留有石獸的血跡呢,而碑座石獸的頭和身也是分離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