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棧橋
典型的棧橋有梁有柱,在褒斜道和黃河棧道。至今尚存許多棧橋方孔遺跡。棧橋還有另外兩種不同的結構:一種是以橫梁一頭插人壁孔內,一頭由一根立柱支撐。這種結構即《水經注》所載的“其閣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橫梁卜面鋪設木板,成為棧橋。這是一種單臂木梁橋。另一種是沒有壁孔,只有底孔。底孔共五個為一排,組成排架,立柱於底孔內。橫梁完全由立柱承托,上鋪木板。這是一種多跨的木梁橋。據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以及河南交通部門分別對褒斜棧道和黃河棧道部分遺跡的調查表明:褒斜棧橋壁孔全鑿於高出水面8-9米的陡崖半腰,壁孔呈方形,邊寬約40厘米。孔深80-90厘米,壁孔內向下斜,使插人壁孔的木梁略微上翹。底孔有方有圓,與壁孔相對應,孔數不等。壁孔與底孔相對位置高差約7米。水平距離約5.5米。可見是寬約6米的單柱或多柱棧橋。有的崖段坡度較平,成階梯狀坡面,只有並列四五個不等的底孔,孔徑12-30厘米,其邊孔垂直高差約4-5米,水平距離約4.6米,這是寬約5米多的多跨連續木梁結構的典型棧橋。三門峽人門棧道,首先是在懸崖陡壁上開1米左右的石道,石通道高1.5-2米.在通道內側靠近石底面處橫向開鑿方形壁孔,孔高10-20厘米,間距2米左右。在崖底有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底孔,孔寬l0厘米左右,深5-10厘米,孔位與壁孔相對應。在入門島北岸花崗巖陡壁上有上下兩排八九百個方孔,是一種單懸臂木梁結構棧橋。在三門棧道以東至今新安、濟源縣境的黃河棧道所遺留的大量棧橋方孔,與三門棧道大體相似,不過棧橋方孔要大一些,壁孔一般為25厘米見方,也有25厘米x30厘米的,最小的孔徑只有18厘米x 20厘米。孔距4-5米,壁孔和“凹”形石通道在懸崖半腰處,今離水面6-l0米。從殘存的碑銘辨認,黃河棧道棧橋或由官辦或由民修。三門棧道棧橋有東漢和平元年(150年)的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