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松祠的大門是一個石庫門坊,為最高規格的“五鳳門樓”。
建於明崇祯年間
現今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的理坑村距離婺源縣城約50公裡,坐落在一條帶形山谷的中段。山谷長約5000米,村子所在的位置是山谷最寬闊的地方,寬約300米左右,理源水沿著這條峽谷緩緩流過古村。
據婺源縣委宣傳部江國旺介紹,理坑村現今保留著120余棟明清建築,被譽為“中國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其中,以官員住宅最有特色,包括尚書第、大夫第、司馬第、天官上卿府和官廳等。“官廳”指的便是友松祠,是明代崇祯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的府第。
奉崇祯皇帝親旨而建
根據《婺源縣地名志》記載,官廳又名為友松祠,本名駕睦堂,建造於明崇祯年間(公元1628~1644年),主人為理坑村當地名人、廣州知府余自怡。
友松祠之所以在理坑眾多官邸中最有特色,全賴於它的建造原因。“這座官邸不算是村中最華麗的,但卻是最為莊嚴的,它是當年崇祯皇帝為了表彰余自怡親自下旨而建的。”理坑村居民余文輝告訴記者,“現今在其院內,還留存有當年的聖旨石刻,只不過已經殘缺不全了。”
刻有當年崇祯皇帝親筆聖旨的石碑如今擺放在正廳與天井的交接處,雖已殘缺不全,但“聖旨”二字依然清晰可見,成為敕建官廳的存證。
主人以清廉著稱 古時,能享受皇帝親自下旨建造官邸如此高待遇的官員並不多。能得到這種殊榮,必定是政績非常突出的官員,理坑村人余自怡就是這樣一位。婺源縣文廣局的程曉軍告訴記者,崇祯皇帝之所以親自下旨為余自怡建府邸,正是因為他為官清廉、政績突出。
理坑村人向來崇尚文風,自明代晚期開始,這裡陸陸續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有名望的碩儒、大官,且村中的文風文運經年不衰。明代理坑村較為出名的官員有工部尚書余懋學、吏部尚書余懋衡等京官,也有廣州知府余自怡、台州知州余世儒等地方大員,還有一些縣府的父母官。在這些官員中,余自怡以生活簡樸、行事踏實、為官清廉而著稱。
據介紹,余自怡是明崇祯戊辰年(公元1628年)的進士,先後當過湘陰知縣、戶部主事、副都御史,後改任廣州知府。有史料記載他“清冤抑,絕請托,嚴武備,饬文治,政聲籍甚”。
占地426平方米
友松祠在理坑村120余棟明清古建中算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棟。據江國旺介紹,友松祠坐西朝東,整體占地面積約為426平方米,其規模和規格在整個婺源縣都極為少見。
官邸分為正廳、余屋兩部分。正廳有五間,朝北,二進二樓。方柱雕礎,青磚鋪地,三面回廊,軒廊木質卷棚,深天井,樓上為“走馬樓”。余屋位於正廳右邊,共三進一天井,外部牆面與正屋合為整體。
其內部規模比較大,正廳的前部用三塊巨石鋪成,顯得十分莊重。這三塊巨石也不是普通的石塊,據余文輝介紹,這是當年特地從九江星子縣選定並運來的,花費了一番功夫。
正廳顧名思義是主人接待官員和會見同僚、賓客的地方,四周重檐斗拱,三面回廊卷棚,中央金磚鋪地,且樓上是“走馬樓”,十分寬敞。官廳後進的地勢比正廳高出兩步,以顯正廳的威嚴。
官廳樓層較高,樓梯設在天井右邊,樓上是全家人居住的地方。這種建造方法雖然簡單,但使得整個正廳的透光性能十分好,且非常通風。
內有最高規格“五鳳門樓”
除了聖旨石碑,還有一件實物刻有證明友松祠是皇帝親自下旨修建的,那便是官邸前部的“五鳳門樓”。
正廳前面是整座府邸的大門,與其他建築的區別在於這是一個石庫門坊,也被稱為“五鳳門樓”。
“五鳳門樓”由水磨青磚和磚雕砌成,是一個四柱貼牆的牌樓,四柱三間,中間是門,門楣有樨頭裝飾。牌樓門罩重疊五層,挑出飛檐,鳌魚戗角,最頂層中間原先鑲嵌著聖旨石碑,現已損壞。
記者了解到,古時對於門樓的建造十分考究,這種“五鳳門樓”是牌樓中規格最高的,只有進士及第和官宦人家才能建造。
聖旨石碑並不僅在“五鳳門樓”處有,官廳院門內的一面設有木披檐,覆蓋青瓦,檐下有四組木質斗拱,上下枋之間一塊豎匾上隱約也刻著“聖旨”二字。
正廳方柱多達50根
作為官員的府邸,友松祠並不奢華,反而是簡單莊重,是一個有著長方形天井的四合院,屬木結構封閉磚牆圍護建築。其正廳中的柱子也十分有特色,並不是常見的圓形柱子,而是方形大柱,且多達50根。
據了解,圓形柱子的建造工藝較為簡單,且較為實用,所以許多明清古建中都采用圓形柱子。但方形柱子在工藝上較為復雜,且由於沒有圓形柱子承重力強,一般在古建中很少使用。大多數使用方形柱子的宅邸都是大戶人家,且都是為了起裝飾作用,如沈陽故宮、北京故宮的寧壽宮等。
友松祠的天井內四周還有一圈排水溝,匯水口雕成錢幣狀,出水口雕成祥雲狀。這一巧妙設計正是“官廳”歷經多次山洪仍能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