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金瓯頌歌:中國古代都城

金瓯頌歌:中國古代都城

日期:2016/12/16 19:24: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殷墟路北端,距安陽市中心5公裡。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夏朝本是生活在豫西、晉南一帶的部落。《史記.夏本紀》說夏族是黃帝的子孫,大禹——上古時期的治水英雄,即是夏族首領。由於大禹治洪有功,被推舉為天下之共主,這樣,遍布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眾多小國被大禹統一起來。

夏朝的都城在哪裡?史書上零星的記載告訴我們,大禹曾在陽城這個地方建過都,但陽城在今天什麼地方,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據說夏朝曾經七次遷徙都城,大約都在今天的黃河中游地區的豫西與晉西南一帶,但將它們與今天的考古發現一一對號,實在是太困難了。不過,1959年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裡頭村發現了一處距今4000年左右的宮殿遺址,基本上可以斷定這裡就是夏朝晚期的都邑。




商朝的統治時間約在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商族原生活在夏族的東方,為東夷族的一支。商的先祖契,在帝堯時期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領袖,傳說他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司徒。公元前1600年,商族傑出的領袖成湯滅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史載在成湯以前,商族曾八次遷都。成湯滅夏以後,又經歷了五次遷都。這樣頻繁地遷徙都城究竟是為什麼呢?有些學者從商代遺留的數量巨大的青銅器中找了一個答案—遷都是尋找青銅礦源的需要。冷峻、森嚴的青銅器在商代主要是作為王權的象征而存在的,得青銅者得天下,為了鑄造更多更好的青銅器,商王不得不依靠已有的礦物學知識,不斷地在富礦區附近建立新都。
《漢書.地理志》曾指出河南偃師屍鄉溝就是商王成湯的都城。城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水。遺址中央正好有一條叫屍鄉的小河流過。從發掘所獲的遺物分析,眾多學者認為這裡應該是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所謂的“西毫”。在鄭州,另一座商代城址被發掘出來,在這裡,巨大的夯土城牆圍繞著房屋與宮殿台基,城的外圍分布著大型手工業作坊遺址。研究者認為它應成為湯時期的都城—毫。




中原地區已發現的多處商代城址,其年代與性質多存爭議,只能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做一些推斷。位於河南安陽市小屯村的殷墟,卻是一座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商代後期都城。《古本竹書紀年》說,商代自盤庚遷都至殷,一直到武王滅纣,273年中再也沒有遷都。盤庚遷都是商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從盤庚起,這裡一共居住過商代的八代十二王。或許正是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開始形成定都的觀念。殷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座穩定的都城,也堪稱世界文明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典城邦。我們對中國古代都城的巡禮將從這裡開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