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古村落變遷的歷史過程(三)古代詩畫中古村境界

中國古村落變遷的歷史過程(三)古代詩畫中古村境界

日期:2016/12/16 19:24: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剩山圖

宋代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論山水畫的境界,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說:“世人笃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顯然,可居、可游的畫境,是笃愛山水的文人階層的理想境界。
中國山水畫起源較早,東晉時受山水文學的影響有較大發展,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隋唐時期,當時出現了不同的畫風與流派,如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潑墨山水、工筆山水、寫意山水等。特別是宋代,山水畫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李成、范寬、郭熙、夏珪、馬遠等人為典型代表,而蘇轼、米芾、米友仁等的文人畫,更為強調神似和意趣,其繪畫境界別開生面,呈現出灑脫、樸實、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調。中國古代山水畫大多以“小橋、流水、人家”為畫面構圖內容,表現出至真至美的生活境界。
古代繪畫關於村落境界的表達,有些可借助普通的山水畫,有些可直接根據村居圖,還有一些可參考古代“農耕圖”。宋代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卷》立意之高、畫境之美,是歷來公認的。其中畫了大大小小幾百個村落形態,充分表達出居住之境的引人入勝和優美宜人,成為人們長期追求的理想家園。


中國古村落的境界,還可以從古代詩歌中得到體現。
中國古代詩畫同源,常常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肖馳在《中國詩歌美學》中說:“古代山水詩人與山水畫家一樣,是俯仰上下地區觀照宇宙萬象的。”稍有不同的是,中國詩學是“以小景傳大景之情”,即“以小觀大”;中國畫學則是“以大觀小”。山水詩是時間的藝術,山水畫則是空間的藝術。“山水畫往往從空間的有限突破以追求無限,山水詩則可以將時空的無限展現為空間的有限”,說明詩與畫的追求目標是一致的。古人所謂“古人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李贽《詩畫》中說“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態”,對詩畫之間的關系作了明確的表述。
東晉名士謝靈運的《山居賦》寫道:“抗北頂以葺館,瞰南峰以啟軒。羅曾崖於戶裡,列鏡瀾於窗前。因丹霞以赤眉,附碧雲以翠椽。視奔星之俯馳,顧飛埃之未牽。”可見詩中有畫。
唐詩風格獨特,朗朗上口,流傳較廣。明代人有心將唐詩的意境轉化為畫境,遂作有《唐詩畫譜》。此書為明代黃鳳池輯錄,書、畫皆為明代人據詩境所配,為詩、書、畫三美合一的版畫圖譜。其中大部分屬於村落意境之圖。
李白的《村居》詩,描繪了一個初春時節的村落的境界:“徑曲萋萋草綠,谷深隱隱花紅。凫雁翻飛煙火,鹧鸪啼向春風。”
白樂天的《溪村》詩,也為人們展示了一個臨溪村落的意境:“蒲短斜侵釣艇,溪迥曲抱人家。隔村惟聞啼鳥,卷簾時見飛花。”
王建的詩作《田園樂》,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桃花源式的村落境界:“采菱渡頭風急,仗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
張旭的詩作《桃花溪》中寫道:“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作者以空靈之心深切地體味自然,又能以清幽婉轉之筆觸予以表現,從而給人們描繪出一幅引人入勝的村居圖景。
清代詩人曹文植的《西遞》詩:“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雙洞左右環,群木高下密。曲徑彎如弓,連牆若比栉。自入桃源來,墟落此第一。”則是對黟縣西遞村落意境的生動描繪。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村落以追求秀麗的山水風光、恬靜的田園生活和理想的耕讀環境為至真至美的境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