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3:金燈煙雨——平順縣金燈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3:金燈煙雨——平順縣金燈寺

日期:2016/12/14 22:13: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金燈寺果真夜明如白晝嗎?●有泉水的水陸殿如何得名?●千佛塔是哪位禅師的墓塔? 

    “矗突危峰倚碧空,何年肇建梵王宮。時辟寶地鳴清磬,口見秀雲繞翠松。燦爛金燈光佛座,玄微石洞顯神功。登臨殊覺非凡世,疑人蓬萊境界中。”明代詩人申銳曾作一首《梵宇神勘》,再現了平順金燈寺石窟的自然景觀。因金燈寺石窟全年有三個季節迷漫著山霧使寺院時隱時現,故向有“中州之蓬萊,晉豫之奇觀”美稱。

    據康熙年間的《平順縣志》記載,金燈寺始建於北齊,隋、唐、五代、宋、元歷代重修,原名寶巖寺,到元代泰定年間改稱金燈寺。石窟開鑿於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內,現存石窟開鑿年代從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歷時60余年。

    金燈寺石窟中的人物造像,形體秀美,裝飾富麗,承唐、宋圓潤風格之遺風,獨具明代俊俏娴靜的特色,具有極高的文物藝術價值。金燈寺石窟群規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國石窟造像尾聲中的巅峰之作。2006年05月25日,金燈寺石窟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月4日,記者探訪了這座千年古剎。

  各具特色的石窟造像

    當日上午,記者出平順縣城,向東北65公裡,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來到與河南林州交界的林濾山巅。位於平順縣杏城鎮背泉村的林濾山山勢陡峭,巍峨挺拔,林深洞幽,遠離塵囂。

    隨行的平順縣文物局工作人員申鵬介紹,林濾山為太行山主峰之一,素有“太行之魂”之稱。金燈寺就坐落在林濾山洪峪嶺主峰金燈山之百丈懸崖腰際的一個天然石凹內,“金燈寺石窟還有上黨‘懸空寺’之稱呢!”

    記者剛走進金燈寺石窟,文管員徐開斌迎了上來。這裡的建築群多具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由於北依陡崖,南臨深谷,為山勢所限,石窟雕鑿於寺院後面的巖壁上,俯臨百丈懸崖,西北向東南,依壁呈條狀開鑿。石窟的形制為中間辟門,左右辟窗,方形檐柱上施額枋,上承斗拱與屋檐,結構簡樸粗犷,顯示出一種原始的自然美,古老凝重,自具特色。整個寺廟籠罩在雲霧之中,頗有些仙氣袅袅的意味。

    眼前由東向西七個院落,前道後佛,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體。寺院內有山門、關帝殿、鐘鼓樓、丈八佛殿、延壽殿、聚仙樓、藏經殿等木構建築34間,就崖開鑿石窟14個,佛龛37個,摩崖造像500余尊,寺內保存歷代碑、碣40余通。

    在徐開斌的指引下,記者步入一進院北側第1窟,這是一個仿木結構三間殿堂式洞窟,依山而鑿,窟內雕塑著三大士,左右為八大菩薩和二金剛,周圍牆壁上雕滿了小佛像。造型手法為明清風格。第二進院北壁第2、3、4窟外觀皆為仿木結構三間殿堂式洞窟,只是規模稍小,造像除第3窟神像裝束外,其余皆為一佛二弟子,窟內藻井同第一窟。第三進院落全為木構殿堂,無窟龛造像。正殿五間,坐北面南,額“延壽之殿”,左右為二層樓閣。徐開斌說,這裡原奉觀音、地藏二菩薩,如今塑像已不存在。

  峭壁上的水陸道場

    順著台階走進第四進院落的第5窟的水陸殿。申鵬介紹,這裡是金燈寺的中心區,整個金燈寺的石窟中,水陸殿是最有特色的佛殿,明弘治元年(1488)鑿造,在國內石窟造像中也甚罕見。記者看到,水陸殿是仿木結構的三間殿堂,殿內明間扇面牆就原巖體鑿成,迎面高高的蓮台上,釋迦牟尼結伽趺坐,雙目流露出大徹大悟的智慧,左文殊右普賢,則活靈活現。

    奇的是,大殿上鑿平頂,下方居然還有一方晶瑩的池沼,清澈見底。泉水從西北石隙中湧出注入水池,在靜靜的石窟中清晰入耳,滋潤著這千年古寺,不盈不涸,水位旱澇如一,如此妙境,實屬罕見。沼上鑿有田字石堤橋,香客和游人可沿堤橋繞窟觀賞佛殿,妙不可言。摩崖上雕有規格大小相等的造像,窟的外檐就山崖鑿作,建成殿堂,中心辟門,方形檐柱上橫施“額枋”,布局錯落有致。在這個水陸殿中,由陸觀水,由水觀陸,頓覺得既有佛心,又有詩心。

    關於水陸殿的名稱,徐開斌介紹說,清順治五年《重修水陸殿及庫樓庑記》載:“蓋周圍之坦金如坻,是陸也;中央之潭影澄清,是水也。乃自水而觀之,小橋臥乎波心,巨柱擎乎絕頂,是水中有陸也;自陸而觀,則寶龛之影倒沉,萬佛之影下映,是陸中皆水也。帆不漲於渡口,人盡行乎鏡中,水耶,陸耶,不一,而二,二而一耶。”

    在釋迦牟尼背面,有倒坐三大士像,扇面牆後亦並坐三佛。三大士像倒坐著,似乎在認真地練功夫;環顧四周,牆面上滿是浮雕壁畫,畫面中佛祖在向弟子們講經,天王、菩薩、羅漢等各駐其位,由於布局靈活,殿內佛像多而不亂。

    大殿前槽為八角形金柱兩根,寶裝蓮瓣柱礎,柱身正面雕龍形圖案,其它幾面雕花卉。窟頂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在上部周圍亦雕佛、菩薩、羅漢等像。左右壁上部各有佛龛9個,內雕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形神兼備。左、右、後三壁下部有90幅浮雕壁畫,頗為美觀齊整,好似一本精美的立體連環畫。

    在殿內東、西、後牆壁上,雕有水陸道場圖79幅,水陸圖刻工精致,畫面上有帝釋天、大梵天、鬼子母、四天王、十六明王、帝君王公、後妃宮女、文武賢臣等。諸家眾神,濟濟一堂,美輪美奂,集儒、道、釋的仙佛眾神於一堂,匯民間三教信仰於一體,反映了宗教歷史上水陸道場盛行時的場面,在全國石窟中稀有。

    其余幾院,殿外懸崖上如蜂窩般密布的摩崖造像和小型石窟,或是袒腹大笑的彌勒佛,或是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或是威威武武的泰門神,均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另外,在金燈寺的其它幾個殿堂中還保存有泰山神、關公像等或木雕或泥塑的眾多道教神像。

  白鴿姐妹的淒美愛情

    關於金燈寺的由來,徐開斌向記者講述了兩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一說,當年僧人芋禅師驚奇地發現,每到夜晚就有兩盞金燈由南方山頭升起而西飄入寺內,寺內頓時金光滿照。每晚必至,所以便把寶巖寺改名為金燈寺。

    另相傳,天上有一對白鴿姐妹,美麗活潑,心地善良,深受玉帝寵愛,可是不知是誰向玉帝進了讒言,玉帝一怒之下將白鴿姐妹貶降人間。倒是太上老君知她倆委屈,送給姐妹二人一對金燈贲簪,希望她們潛心修煉,早返天宮。姐妹二人含恨受屈來到人間,選中了這塊草木青翠的地方居住生活。一日,她們在寶巖寺燒香敬佛時,當地財主的兒子劉黑垂涎其美色,遂動邪念,欲將二人搶回家中,被正在砍柴的窮小伙史郎救下。二人感激史郎的義舉,白鴿姐姐寺前作證,將妹妹許配給史郎,並把自己的金燈贲簪送給他,祝福他們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斗轉星移,暑去寒來,好日子沒過多久,劉黑又找上門來,打死了史郎和白鴿妹妹的兒子,打昏史郎,搶走了鴿妹。史郎養好傷後殺了劉黑並放火燒了劉宅,最終到寶巖寺落發為僧。混亂中鴿妹逃回家中,只見姐姐送給史郎的金燈贲簪扔在地上,情知不好,只得去找白鴿姐姐。姐妹二人變成白鴿終日尋找並找到了史郎,但史郎已聽不出鴿妹的聲音。鴿妹每晚都要到寶巖寺看史郎誦經,一到晚上,一對白鴿身上潔白的羽毛,再加上一對閃閃發亮的金燈贲簪,將寶巖寺照得宛如白晝,寶巖寺便被改稱為“金燈寺”。據說,凡是真心誠意、白頭到老的年輕情侶在這裡過夜,都能看到該寺夜明如白晝的景象。

    徐開斌說,傳說終歸是傳說,但凡住在金燈寺內,每晚不管有無月亮,數米內的東西均可看清,讀書寫字、穿針引線也不會出錯,“這便是金燈寺的又一奇觀了”。

  山坡上林立的石塔群

    記者一行出金燈寺行走數百米,來到寺背後的山坡上,這裡沒有青松挺立,也沒有翠柏相伴,青石嶙峋,芳草萋萋,天空高遠,這裡便是晉東南地區存塔數量最多的一個石塔林了。

    遠遠望去,原野上大大小小的明清捨利塔有46座,有方形、六角形、圓形、覆缽式、亭閣式等,排列有序。孤單的兩棵老樹無言地與這些石塔為鄰,守護著這些石塔的魂靈。

    在塔群中,徐開斌指著最高大的一座塔介紹說,這座塔叫千佛塔,是芋禅師的墓塔。這座千佛塔為青石雕造,通高10.3米,塔身平面六邊形七層,高8.8米,檐部平緩,翼角微翹,造型優美大方。塔身雕刻著神態各異的佛像達一千多尊,美輪美奂。塔基方形高1.5米,基座下中心拱券式空心塔室,內方2.25米,南向辟石板門,門框兩側刻有“坐蓮從西至,拽虎自東來”的楹聯。

    徐開斌說,相傳塔室內保存有創寺僧人靜真禅師包骨坐虎像,後毀於戰亂。靜真禅師又名芋禅師,是北齊高僧,彰德府(今河南安陽)曹馬村人,最初出家於山西興國寺為僧,拜名師清果為徒,法名淨真,後到懸山寺修身養性,然後雲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為伴,最後落腳寶巖寺,為金燈寺的開山鼻祖。

    徐開斌對記者介紹,金燈寺石窟始於北齊,盛於明代,是中國石窟建築史上年代明確的最後一個石窟群,其間造像是中國石窟雕像藝術即將謝幕之際的經典作品。它也是高平羊頭山北魏石窟外的晉東南第二大石窟群,既承漢魏唐宋之遺風,又有明代石雕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尾聲華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