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4:宰李游仙——高平市宰李村游仙寺
日期:2016/12/14 22:13:17   編輯:古代建築史●與李唐皇族後裔有關?●為何沒留下唐代遺跡?●斗拱為現存最早形制?
“夫縣南有寺曰慈教院,乃長平之巨剎,時敕賜之蒙林。古碑有雲,始於大宋淳化元年……時本邑有勸農官姬之政,仰師道德,督眾鸠材,創成寺宇。蒙敕賜額曰游仙寺。”這是立於明正德九年(1514年)《游仙山慈教院記》中的一段碑文。
慈教院就是游仙寺,也稱慈教寺,坐落在高平市河西鎮宰李村東的游仙山南麓。初聞寺院名,心中頓生清淨雅致之感,而身臨其境,更是讓人宛若進入仙境。喚醒山林鄉村的“游仙曉鐘”,作為高平古八景之一,讓人無不為之向往。2001年,游仙寺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月14日,記者走訪了游仙寺。
“游仙”何來?
在游仙寺內,現存一通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重修游仙寺碑記》,碑文記載:“游仙寺建自唐大歷年間,規模宏敞,依山臨水,高聳逼天,蓋巋乎泫氏一巨觀也,仰一方重鎮也。”立碑者落款“邑庠生後學弟子”許納揆。
“大歷”是唐代宗李豫的年號(公元766-779年),如果游仙寺確實創建於唐大歷年間,距今應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庠生”是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碑上的這段文字,是許納揆聽祖父生前常與朋友聊起的話題。有一年,牢記祖父之言的許納揆偶至游仙寺,眼前的情形令他目擊心傷。在他的游說下,寺院僧人到附近13個村莊施捨,眾善男信女“於是捐谷捐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游仙寺開始重修。5年後,修繕完畢。
歷史上,游仙寺的鐘聲悠揚渾厚,鐘聲傳得很遠,能喚醒附近的山林鄉村。如今鐘聲不聞,就連鐘鼓也不知所蹤,但“游仙曉鐘”卻成高平古八景之一,流傳至今。
關於“游仙曉鐘”,清乾隆版《高平縣志》記載:唐代有位叫李通敏的讀書人,號游仙。在此地讀書時,常因早晨貪睡贻誤讀書而犯愁。某夜,仙人呂洞賓為其托夢,說寺外書房埋有大鐘,何不挖來使用?次日,李通敏便帶小僧掘地,果然挖出一口大銅鐘。看到高2米、直徑1.6米的銅鐘,眾人皆大驚。後來,眾人將銅鐘掛在寺東側的鐘樓上。從此,每天早晨寺內僧人敲鐘誦經。由於鐘聲能傳播數十裡,周圍學子聽到鐘聲後即起床晨讀苦學。據史料記載,李通敏為李唐皇族後裔。之後,李通敏的後人就一直生活在游仙山一帶。到金元時期,李氏家族出現了兩個有影響的人物:一個是李晏,一個是其子李仲略。父子二人均為進士,同朝為官多年。
在游仙寺內現存一通元大德八年(1304年)四月的《十方慈教院施地記》石碑。盡管碑文略有殘缺,但從現存碑文仍然可以看出其敘述的內容。這通碑文記載了李仲略之子孫施地與游仙寺的始末。原來,李氏後人將位於游仙寺西的六十余畝贍墳地施予游仙寺,供佛齋僧用度。而寺僧要看守先茔,在其先祖的祭日作供養,並規定寺院不得買賣土地,李氏子孫不得向寺院索要土地等。
從碑文可以看出,李氏一族與游仙寺確實存在特殊的關系。“高平古泫氏縣也,擁縣皆青山。縣之南約十裡,一峰巉絕,此群山為秀者,游仙山也。跡山之名,有字來矣。金故李文簡公六世祖通敏嘗隱居於此,百歲而仙去,故名其山游仙。陽崖松柏之間,殿閣參差者,慈教院也。地即文簡公六世祖隱居之所,後為慈教院。”
細細品讀碑文得知,這位灑脫的皇族後裔是在百歲後才去世的。他去世後,所隱居的深山才改名游仙山。
仙山古寺
“游仙寺,位於高平市河西鎮宰李村東的游仙山南麓。”但凡看到有關游仙寺的介紹,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句話。但,尋找游仙寺卻還是費了一番周折。
10月14日,記者沿長晉二級公路,來到高平河西鎮。按照村民們的指點,很快就找到了宰李村。遇到三五位村民,聽說要找游仙寺,都指著村東面的一座山說,就是那兒,“可是車開不上去。”就在此時,一位騎摩托車的男青年過來,問明情況後他說:“我要去上班,正好途經去游仙寺的道路,我在前面,你跟在後面。”
跟著騎摩托車的小伙子繞出村外,行至西河鎮通往高平市區的一條公路上。約一刻鐘後,小伙子慢了下來,停在路邊,用手指向路西一條並不寬敞的水泥山路:“一直上去,到頭就是游仙寺了。”他說,這座山就在宰李村的東面。
僅能容一輛車通過的水泥路,將人們引向一座綿延起伏的山脈。沿著蜿蜒的公路盤旋而上五六公裡,繞過一個山頭,順著水泥路上一道緩坡,三面環山之處,一座寺院靜靜坐落在山坳間。游仙山海拔1027米。寺院坐北朝南立於山間,南向開闊,林濤松海,山風拂面。不時傳來的鳥鳴聲,在空曠的山間回蕩,讓人頓添回歸自然之感。
寺為三進式院落,山門、毗盧殿、三佛殿、七佛殿,兩廂有配殿,廂房和廊庑,依中軸線由南至北順勢而上,為北方典型的山野建築群。山門名為春秋樓,為二層明清風格建築,兩層均面闊五間。由山門進入前院,正中坐落著一座殿宇,牆體厚重,氣勢恢弘。此殿為毗盧殿,俗稱前殿,殿宇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覆頂。
“古碑有雲,始於大宋淳化元年。”立在殿宇一旁的《游仙山慈教院記》,為明正德九年(1514年)碑刻。由此可見,毗盧殿為宋代建築。而宋淳化元年為公元990年,距今已有1023年歷史。毗盧殿面闊三間,平面呈方形,舉折平緩,出檐深遠,為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在房檐前的龍形瓦當上,形象栩栩如生,而殿脊上的磚雕,有麒麟、龍、人像造型。
一般來講,中國古建築的昂多為平挑。可奇怪的是,游仙寺毗盧殿的昂卻是下挑,與創建於宋開寶四年(971年)的高平崇明寺中佛殿的構造有些相似之處。只不過創建年代要比中佛殿晚19年。毗盧殿的斗拱為五輔作,雙抄偷心造。補間斗拱為單抄單下昂偷心造,昂為批竹式,耍頭與下昂幾乎完全相同。據說,這一建築構造形制,只在太原晉祠聖母殿、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等宋金時期建築中使用。而聖母殿、文殊殿分別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從時間上來看,就比游仙寺毗盧殿先後晚了30多年至147年。可知創此建築形制的,游仙寺毗盧殿是最早的古建築實例。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是“以梁柱承重、斗拱挑檐,初興於秦漢,鼎盛於唐宋,凝滯於明清。”游仙寺遺存的宋代木構無疑為我國古代建築的研究提供了最直觀的資料。
進入毗盧殿,一座十幾平方米的佛台後,立有高約3米的牆壁,牆壁上繪有佛光。原來,佛台上曾供奉一尊鍍金釋迦牟尼佛。雖說佛像如今已不存,可從繪有佛光牆壁的尺寸推斷,不難想象這尊佛像的大小。
毗盧殿背後正中,是三佛殿,也叫中殿。原來的中殿內,曾塑觀世音菩薩塑像。中殿前後開門,殿內佛像早已不存,只留一座長方形佛台和石壁。中殿殿頂為單檐懸山頂,前檐插廊,前檐下斗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計心造。與歇山頂不同,懸山頂因其利於防雨,在我國古代建築中多見於民間。殿內梁架結構為四椽袱對乳袱用三柱,平梁上用蜀柱、合沓及叉手,原樣保留了金代建築風格。毗盧殿、三佛殿是游仙寺的主要建築和重點文物,堪稱宋金木構建築中的佳作。
七孔磚拱券式佛龛
從三佛殿後門拾級而上,進入眼簾的是七佛殿,也稱後殿,為硬山式屋頂。
硬山頂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這種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相對於歇山頂、懸山頂來說,硬山頂建築等級最低。硬山頂出現較晚,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未見記載。可能是隨著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硬山頂才得以大量采用。在清朝時就有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所以,這種屋頂常用於我國民間建築中。
盡管懸山頂與硬山頂多用於中國古代民居,卻因功能不同,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則多用懸山。
後殿外石柱柱礎上,有很多精美石刻:除陰陽八卦外,還有八仙過海的精美雕刻。
進入後殿,一排七孔磚拱券式佛龛建在高台上。龛內已無佛像,龛下的佛台排列大殿東西,束腰處有雕石柱,每隔一間雕一獸頭,造型各不相同,頑皮可愛,活靈活現。
佛像一般都供奉在殿內,即使有佛龛,也多為木質雕刻。而像七佛殿內出現如此之多的磚拱券式佛龛,這種建築造型較為少見。而殿內原來供奉的是哪“七佛”?現在無人知曉!
始建於唐還是宋?
根據寺內明正德九年《游仙山慈教院記》碑文“始於大宋淳化元年”記載看,游仙寺始建於宋代。這一說法是有確鑿證據來支撐的。因為寺內的毗盧殿,就是原汁原味的宋代遺構。
然而,立於寺內七佛殿前的清乾隆十七年的《重修游仙寺碑記》“游仙寺建自唐大歷年間”和“千有余歲”的說法,又將寺院的創建年代提前至少211年。不過,遺憾的是,如今的游仙寺已難窺到唐代建築的蛛絲馬跡。
晉城市古文化研究學者裴池善認為,游仙寺應是初創於唐大歷年間,“當時寺廟的規模並不大,而後由於某種原因寺廟被毀,到宋淳化年間又在原址上新建寺院。”
上述說法從現存歷代石碑碑文中可找到線索。明正德九年的《游仙山慈教院記》說,宋淳化元年就有僧輝公住持於此,說明此時游仙山上是有廟宇一類的建築存在的。後來,當地官宦姬子政出資“創成寺宇”,並請敕額曰“游仙寺”。宋康定二年(1041年)又新修佛殿,金元時期歷經兵火,寺院廢棄。至明成化、正德年間又增修七佛殿等,游仙寺的規模已然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