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沁陽西向鎮的“鬼村”
日期:2016/12/14 18:43:30   編輯:古代建築史封門村有39棟石樓,有200多間房屋,早在明清這個村已有規劃,注重生活環境
封門村千年皂角樹
封門村遠景
一段時間以來,一個“無人山村”在網上被瘋傳為“鬼村”,更有不少好奇驢友進村探險,“證實”該村有靈異出沒、詭異怪誕,後經個別媒體渲染,人們一提“鬼村”便不寒而栗。在網上,“鬼村”點擊量猛增,“鬼村說”迅速蔓延,盡管曾有人調查撰文批駁,獵奇網友仍以訛傳訛,10余年來“鬼村”說愈演愈烈。這個村便是沁陽市西向鎮逍遙河行政村曾管轄的封門村(自然村)。8月23日至24日,記者一行4人進入封門村,所見所聞和驢友的“見證”大相徑庭,封門村的神秘面紗也隨之揭開。
專家解析:“封門”無“鬼”
前段時間,一名女驢友在一家省級電視台某名牌欄目做節目時稱,她在封門村探險時,遭遇靈異抓傷了脖子,並現場展示了脖子上的三道抓痕,還說睡覺時經常感覺被什麼東西掐住了脖子,呼吸困難……
這個節目播出後,封門村有“鬼”多了“人證”,人們議論紛紛,一撥又一撥驢友進入封門村“探險”,頓時封門村熱鬧起來。
據“獵鷹戶外俱樂部”統計,從2002年到2007年,各路驢友在封門村遭遇靈異事件有10起。比如:一行7人驢友隊在封門村背包、帳篷莫名丟失;一行15人驢友隊在封門村宿營時下起暴雨,聽見該村傳出呼喊聲:“張傑、張傑……”;兩名驢友宿營在封門村一片開闊地,醒來發現帳篷後竟多了一座房子;村裡有一太師椅,一驢友坐了坐,便頭暈目眩,頭疼不已,惶惶不可終日。網上此類雲雲,但卻沒人親眼見到“鬼”。
8月23日,聽說記者要去封門村,附近雲台村一村民告訴記者:“去封門村的人很多,哪的人都有,光媒體就有好幾撥,都是沖著"鬼"去的,俺引路收費都快3年了。”
記者步行10余裡崎岖山路,用時3個多小時才進入封門村,一路上肩膀、臉部多處被灌木叢劃傷。眼前的封門村一片荒涼,雜草叢生,80%以上的房屋坍塌露頂,整個村被雜木荒草包圍,因30多年無人管理,一副破敗景象。房屋牆壁、門框上留有很多探險驢友的“刻記”,記者數了數,約有10多個省份的人來過這裡“探險”。
據史料記載,封門村始建於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歷史,村上曾住有30多戶140多口人,有王、張、李三姓,王姓占半數,村中有石樓39棟,房屋200多間,“大寨田”100多畝。
在一棟三層樓的底層中房,擺放著一把清代太師椅,這裡是網傳靈異怪誕最多的地方,凡坐過此椅者都要“駕鶴西去”,記者不信,也坐了上去,無任何反應。已搬進城區的64歲村民張愛國曾在封門村住了20多年,從沒發現村裡有怪異之事。他說太師椅是老人曬太陽、觀風景之用,很普通,沒啥奇怪的地方。
當晚,記者宿營封門村,並將面包、燒雞、望遠鏡等放在帳篷外,一夜過去,這些東西絲毫沒動。在封門村的兩天裡,記者幾乎走遍村裡所有的房屋、村路、樹林,網傳該村靈異出沒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沒有發現任何怪異現象,見到的多是驢友們留下的各種垃圾。
隨行的焦作市心理專家王建棟說,封門村地處深山區,又長久無人管理,房破屋塌,雜草叢生,樹茂繁染的環境讓人有點陰森感。驢友們來此探險,本身帶著有“鬼”的潛意識,在這種心理暗示下,遇到點自然現象便驚駭不已,錯認為是靈異和“鬼”所致,是自己嚇自己,只要心態穩定坦然,心理健康,就會見怪不怪了。封門只是一個普通山村,“鬼村”炒作該停止了。
政令搬遷:“封門”不“封”
網傳封門村家家戶戶放有棺材,房門封閉,驢友以此猜測這就是封門村名的由來。經調查,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記者在封門村見到大多房屋門是敞開的,80%房屋沒有門板。
該村的一石碑上刻有“風門”二字,最早封門村叫“風門村”。
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原山西晉城縣西堯鄉的雲台村、西東水村、風門村3個自然村劃歸沁陽縣,後來劃歸焦作管轄後,風門村改為封門村。
在封門村,記者沒發現一戶家中放有棺材。張愛國介紹說,村裡放棺材是封門村的習俗,已有百年歷史,村裡老人去世後,如果老伴兒還活著,已遷移山下的後輩們就將棺材放回封門村的家中,等老伴兒過世後一同安葬。現在大部分老人已經亡故,自然就沒人再往山上停棺。
封門村是怎麼變成“無人村”的,網傳一種說法是靈異所致,村民害怕故而搬遷;另一種說法是瘟疫造成封門村無人。經記者調查,這兩種說法都是主觀想象而來,沒有事實根據。
封門村屬逍遙河行政村管轄,明末,封門村民看到這裡水豐林茂,又能遠離戰亂,就選擇在這裡安身立命。1971年,封門村民開始少量搬遷山外。搬遷原因一是河水斷流,山上極度缺水,糧食產量越來越低,生活用水日漸困難;二是娃娃們上學難,村裡只有二年級復式班,因山上生活艱苦,老師不願來,娃娃們只能到10余公裡外上學;三是交通不便,只有一條路通往外面,而且爬山路需4個小時才到雲台村,從雲台到山外又需5個小時(當時沒有盤山公路),出山一次來回就需2天;四是山上女娃都嫁到山下,山下女娃不願上山,村裡男青年找對象難。
1981年,沁陽市人民政府組織集體搬遷,將封門等山村搬遷到山下,組建新村雲移行政村,當時因村民戀家,只有半數搬遷。1988年爆發山洪,封門村的“大寨田”幾乎全部被沖毀,而且暴雨造成山頂有滑坡跡象,有可能對全村造成滅頂之災,封門人這才舉村搬遷至雲移村。
其實,在沁陽市有不少像封門這樣的無人山村。改革開放後,為徹底解決深山區人民的困難,國家投入巨資進行“整村搬遷”。如今,這些無人山村已成為拍攝電影、電視劇的場所,群眾演員全是當地農民,既娛樂又增收。
史上罕見:“要地”有“奇”
相傳,封門村一帶曾是戰略要地,楊家將焦贊、孟良二將軍在此屯兵,因當地水足糧豐,令楊家兵壯馬肥,焦、孟二將統領大軍抵御外侵,一仗勝出,受皇上加封。封門人說起焦、孟二將很是自豪。
封門村有3座廟,其中一座內有一對男女石雕,身著官服,形態端莊,氣度不凡,從服飾上看是明朝官服。村裡60%的建築呈明清特點,房梁刻花,窗棂藝制,至今還依稀顯示著封門村當時的富有圖景。
封門村大多是三層石樓,木石結構,小灰瓦蓋頂。從封門村的建築規格看,當時封門村人很有錢,家家蓋樓。這些石樓用土灰勾縫,時間最短也有近50年歷史,最長的有300多年歷史,有些石樓堅固實用,至今完好。整個村建築規劃集中在1公裡內,依地形建設,樓捨上下錯落有致,建築與建築之間規劃統一。封門村只有一棟四層樓房,通往鄰樓用橋樓連接,一看便知是大戶人家。戶與戶靠石階連接,因為路階不寬,建樓要給轉彎路留下空間,所以個別樓角呈半圓形。吃水全靠蓄水池,每戶都建有蓄水道,將山水引進蓄水池,蓄水道建設隱蔽,不細看很難發現,整村統一,規范有致。8月23日,在一個蓄水池記者發現這裡仍有大半池水,雖然該村30年無人管理,蓄水道仍然正常蓄水。
記者將在封門村拍攝的照片拿給焦作的建築專家許二鎖看,他很是驚奇,說一個偏僻山村在幾百年前就有如此規劃,實屬罕見,尤其是樓群建築格局在山區建築史上堪稱一流,這些建築在今天山區農村也很難建造。他准備前往搜集資料,撰寫論文。
封門村有一皂角樹,有千年樹齡,根旺葉茂,4人拉手摟不過來,在樹根部有一石板已經嵌進樹體。張愛國說:“封門曾有一棵500年的老槐樹,1969年,村裡建學校將其砍伐,不僅將全校5間教室的門窗、房屋大梁二梁、桌椅板凳木料備齊,還打出40付門板。”
8月24日,記者在封門村看到天藍如洗,遙看腳下的逍遙河水庫,美景盡收眼底,群山疊嶂,植被原始,逍遙古河道仍有潺潺流水。封門村的古道、古樓、古磨、古樹、古碑、古廟、石橋,都在講述著封門人的勤勞與智慧,讓人不由得對這座古老山村肅然起敬。
推薦閱讀:
中山鬧市中的三山古廟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河北衡水安濟橋
江西三清山的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