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大哉喬家——祁縣喬家大院

大哉喬家——祁縣喬家大院

日期:2016/12/14 22:13: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著名建築專家鄭孝燮曾經對祁縣喬家大院發出這樣的贊歎。可以與北京故宮並提的祁縣喬家大院,有著怎樣的神秘和奇特?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又名“在中堂”,是清代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等影視劇的熱播,使這座美輪美奂的古建聲名赫赫,其作為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傑出代表的珍貴價值,也更為人津津樂道。

  這處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大院名聞海內外,交通也極為便利。3月20日,記者由太原市出發,駕車經濱河東路沿小店區順208國道南下,南行61公裡,便來到喬家堡村。村口,偌大的停車場上,停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旅游大巴。

  沿著青石板路向西百余米,一條小巷深處,熱鬧的人流將記者帶入了一處古色古香的院落,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喬家大院,又名祁縣民俗博物館。

  無意間修成大“喜喜”字

  “喬家大院之所以遠近聞名,不僅在於它的外觀氣勢宏偉、內飾富麗堂皇,更重要的是整座大院都是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築。它雖跨越了兩個世紀,卻保持了清代建築風格的渾然天成,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俨然就是一個象征大吉大利的‘囍’字。”走進大院,祁縣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陳月嬌向記者介紹說。

  喬家大院是晉商巨賈喬致庸的故宅,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後又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多次增修、擴建。大院占地10642平方米,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的大門坐西向東,為拱券式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指示贈送的匾額“福種琅缳”。來到大院,與大門相通的,是一條長80米的筆直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這條甬道,就是“囍”字中長長的那一橫。據介紹,大院這種嚴謹的結構,並非刻意設計,而是喬家幾代人建房造捨過程中,無意間形成的巧合。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而喬家,正是當年晉商的傑出代表之一。

  喬家實力雄厚,一度“富可敵國”。而喬家真正的發跡,是從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開始。喬貴發從小父母雙亡,家中一貧如洗,一度寄居在祁縣東觀鎮舅父家裡,經常受舅母白眼。長大後,喬貴發回到喬家堡獨立生活。這位喬家的發跡始祖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由於家境貧寒,難免受人歧視。據說當年,他的一位侄子辦婚事,他一大早就去幫忙。中午時分,理事們安排新人給長輩行禮,問及“喬貴發來了沒有”,誰知這時人群裡竟有人答道:“那種人還給他行禮,不怕失了身份?”喬貴發氣得滿臉通紅。乾隆六年(1741年),喬貴發在祁縣賈令鎮認識了著名商號大盛魁的駝隊領班,便結伴“走西口”來到內蒙古的薩拉齊廳,加入駝班。

  當時俗語有“世上三種沒奈何,打更、趕車、拉駱駝”,但喬貴發下得了苦,拉了幾年駱駝,靠一點點積蓄開始做磨豆腐、生豆芽等小本生意,後發展到成立正規字號“廣盛公”(後改為“復字號”)。到鹹豐、同治年間,喬家在包頭的買賣已由原來的“復盛公”增加到“復盛全”“復盛西”等十九個鋪面,幾乎壟斷了整個包頭城的生意。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中,一次次提及“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確實是真實歷史。

  到喬家第三代喬致庸時,喬家的買賣已發展到一個巅峰,錢莊、糧店、絲綢、茶葉等,經營范圍遍及各行各業。1881年,喬家開設了大德恆票號,時隔兩年又開設了大德通票號,總號設在祁縣,分號遍布全國各地,數量達200多處,總資本達到四千萬兩白銀,最終實現了喬致庸理想中的“匯通天下”。

  但記者在大院看到,這個風雲家族,供奉祖上和先賢的祠堂,卻只有10平方米大小。博物館副館長段宣針談到這一特殊之處時說:“喬家尊老愛幼,孝親忠國,祠堂之所以小,與喬家世代為商不無關系。”喬家是清代至“七七”事變前晉中最大的商業資本家之一,但從喬貴發發跡,到第七代逐漸衰敗,喬家幾乎沒有做過大官的人。按照當地風俗,家中出多大的官,便相應建造多大的祠堂。喬家無大官,祠堂自然也修得有些“寒酸”了。

  兩面鏡子體現奇妙設計

  喬家為人為商誠信,家法家規嚴謹,大院屏門扇上,至今刻有《朱子治家格言》,這是喬致庸規定子孫的必讀課。當年,為了家族能夠持續興旺,喬家特地明文規定六不准: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

  但為何人們進入喬家大院,行走“在中堂”內,每每聽到導游會談及“喬致庸一生娶妻六房”呢?喬致庸生於1808年,卒於1907年,當年人們流傳他“命硬”,一生克妻克子。所以,喬致庸的幾房妻室,都是續弦,而並非納妾。他的六個兒子,也有五個死在了他之前。

  大院內,靠北的第二個院落,即明樓院,便是當年喬致庸所住之處。步入院內,大紅燈籠沿著兩面的屋檐,次第懸掛,喜慶吉祥,令人身心愉悅。風靡一時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等,都曾在這兒選景。北面正房為二層,一層內便是電視劇中喬致庸、陸玉涵的洞房。

  二層的樓房,呈半幅的出檐,這種被稱作“陝西、山西一大怪”的“半邊蓋”房屋,在當年頗有講究。每年雨季來臨,淅淅瀝瀝的大雨,都會經屋頂流入院內,再經暗設的下水道流走,當地人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樓內一層,看似入深很淺的廳堂正對面牆壁上,中間的擺設兩面,各掛了一個竹簾。稍一留意,人們即發現,簾子後面白光乍現,仿佛還各自另有一屋。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背後,其實就是一堵牆,只不過各嵌了一面鏡子,“牆上掛門簾——沒門兒,這句民諺,在此得到了生動的體現。這樣一來,本來看似狹小的房屋,映著正南的窗戶光亮,瞬間變得寬闊、敞亮了。”

  喬家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築群。1985年,祁縣人民政府利用古院成立了民俗博物館,1986年對外開放。但歷史上的喬家,實際擁有的院落遠不止現有這些。

  博物館館長王正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祁縣縣委、縣政府對喬家大院的保護和開發非常重視,為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保護規劃,與“在中堂”相鄰的“德興堂”“保元堂”“寧守堂”及花園已經修繕復建完畢,即將面向公眾開放。

  珍寶頗奇異處處有美景

  喬家人少為官,但與官員乃至當時的朝廷,交往卻不少。這一點,不論是慈禧口谕山西巡撫丁寶铨所書的“福種琅缳”匾額,還是大院內現存的九龍宮燈等,都可見一斑。

  庚子事變後,慈禧西逃,途經山西。喬家借此大展交結官吏之能事,使慈禧行營設在家族所辦大德通總號,又出借給朝廷40萬銀兩,以解清廷西逃財政拮據之急。此後,慈禧不談“還債”,卻讓山西巡撫丁寶铨將其口谕的“福種琅缳”匾賜給喬家。

  犀牛望月鏡,是喬家的“鎮宅之寶”。在喬家富足時代的人們看來,“犀牛”的諧音是“喜牛”,是大吉大利、喜從天降的吉祥物。犀牛望月鏡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圓形鏡面,代表月亮;中間祥雲;底座是一只犀牛。該鏡選用東南亞進口的鐵梨木精雕而成,配以毛光玻璃,造型獨特,堪稱稀世之珍品。

  大院的另一珍寶,便是“萬人球”。該球實為一顆大型的球體鏡子,但與一般的球體鏡不同,該球全部由水銀玻璃所造,且照出的人均按比例縮小,一點兒都不變形。之所以稱作“萬人球”,是取“客廳裡站一萬個人都可以把每個人清晰地照進去”之意。

  大院中的一對九龍燈,均以珍貴的烏木制成。該對燈高91厘米,重15.8斤,上有9條活動著的龍。龍分上下兩層排列,上4條,下4條,每4條組成一個“卐”字形。“卐”形每一轉折處用一軸相連,可使之靈活轉動。燈的頂端便是龍頭,上有蠟簽。如果把燈體內的主燈和龍頭上的燈一齊點燃,整個燈玲珑剔透,九條龍在雲煙缭繞的燭光中飄飄欲飛。該燈也是慈禧感念喬家之好,特地賞賜。資料顯示,至今,全球類似的宮燈,還沒有第三盞。

  除去眾多奇珍異寶,喬家大院建築上的磚雕、木雕、石雕和彩繪等,也可謂珍稀。整個大院的雕刻300余處,每一個雕刻都有一種吉祥和寓意,每一個圖案都是一個民間故事。采訪中,工作人員從一數到十,一一仔細給記者介紹:一蔓千枝、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季花卉、五福捧壽、六合通順、七巧回紋、八駿奔騰、九獅嬉戲、葡萄百籽等。這些雕刻分布在大院的屋脊、房梁、窗棂、影壁等處,使整個大院步步有景,每一處都別有深意,賞心悅目,令人回味無窮。

  正是因此,喬家大院還被專家譽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