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金銅佛像的鑒別
日期:2016/12/15 0:37: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古代金銅佛像的鑒別
鑒定的最初基本功和最起碼的鑒定要素就是讀書。中國古代金銅佛像包括古代史、佛教史、雕塑藝術史等多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越深越豐富,鑒定入門就越容易。老古董商鑒別銅佛像,沒有科學儀器測定,僅憑眼看、手摸、耳聞、鼻嗅、舌舔,即通過感官之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感受,加以判斷、推理,辨別其年代與真偽。盡管現代社會科學發達,鑒定文物還是靠人的器官感受和大腦長期的經驗積累及知識儲存。因此這種老而落後的方法,倒亦有不少可取之處。
鑒別金銅佛造像的真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它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制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制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其次是看造型。每個時期的金銅佛像都有它的發展規律和風格特征,我們可以經過多接觸實物,細心觀察實物,或者參考有關佛像圖冊和考古資科進行比較分析。一般說來,偽器有全新鑄造成像和拼湊嫁接改造兩種。
全新鑄造者基本有依照物,盡管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甚至十分接近,但總不免有破綻。比如筆者曾過手一銅像,一眼看去絕無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風格等都可以被認為是宋初的菩薩銅像。銅像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於這類菩薩像是像與座分鑄,可裝合、脫卸,因此座與菩薩像之足底是一個嵌合的接觸點,座上是一榫頭,足底則凹入一小塊,似有半厘米深。而此件菩薩像缺座,由於造形與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當有蓮座相配,而且應在足底部找到與座接觸的凹塊;但此像不見,只是在足底淺劃上一個四方形痕跡,可能是作偽者見到的真品無蓮座,見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隨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個並不顯眼的作偽漏洞。
另一種是拼合、改造的佛像。這種造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兩件佛像都是殘器,如甲物主尊部分在,失背光、佛床等,而乙物僅存背光、佛床,於是作偽者合二為一,把兩件毫不相干的佛像拼成一件完整器物,甚至出現缺乏常識地將唐代佛床、背光拼合在北魂佛像上的笑話。第二種是佛像為真品,佛床、背光為偽作,甚至畫蛇添足,將原本就沒有背光、頭光或佛床的佛像,憑臆想加鑄那些原本沒有的部分。
再次是看標識、座騎、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識、座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范的,只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征,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准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最後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鑒別佛像真偽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從鑒別銘文的真偽。一是看字體,因為各個時期的畫風不同;二是看刀法,因為刀法的優劣、自然與生硬都是辨別真偽的依據。特別是一些佛像,銘文是後刻的,我們可以通過看字口的銅色是否與佛像總體色澤一致來確認;另外再看所刻的內容是否符合佛像所表示的,如所刻銘文稱“北魏”,佛像風格是否屬北魏。但有一點需要說明,如果刻銘稱此像為觀世音像,但此像完全是佛的形象,即予否認,這未免過於草率,因為個別的佛像在當時就被稱呼錯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還應從風格上進行辨別得出結論。
此外,還可用嗅覺進行鑒別。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它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霉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制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熏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