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用鏡頭記錄古橋滄桑歷史

用鏡頭記錄古橋滄桑歷史

日期:2016/12/14 18:48:13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位於江蘇省昆山市周莊的雙橋

位於江蘇省昆山市周莊的雙橋

位於浙江省桐鄉市的高勝橋,玲珑有致,自然妩媚

位於浙江省桐鄉市的高勝橋,玲珑有致,自然妩媚

    從古民居到古橋,再到古書院,吳禮冠老先生的鏡頭總和“古代”分不開,他說一磚一瓦有歷史,一橋一木有故事。2004年起,他走南闖北,行囊裡最重的總是他那台心愛的相機。“關注民居源於對攝影的愛好,退休後,出門采風的時間越來越多,我漸漸發現自己對磚瓦土木是那樣的深愛,通過對各地的古民居建築的細微觀察,了解琢磨,繼而用心、用相機把古民居建築的結構、特點記錄下來,以展示古民居建築的價值,我樂在其中。”吳禮冠說。迄今,他已出版有關古建築、古橋兩部書,而其中一本還將通過精編作為“國禮”饋贈給國際友人。

    一磚一瓦折射歲月變遷

    吳禮冠,與共和國同齡,清遠市連州人,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1967年至1976年當兵,1977年在連縣工作,1988年調深圳工作直至退休。2004年起開始拍攝以“民族的、歷史的、文化的”為內容的題材,以中國古民居、中國古代橋梁、中國古書院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文化”系列圖片,並已經出版了《中國民居》、《圖像中國古代橋梁》專著,下一步擬將出版《中國古書院》。

    《中國古民居》共收錄了13種民居建築的157幅照片,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我國古民居建築的歷史滄桑,以求激發更多的人認識古民居、保護古民居的熱情,共同珍惜歷史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徽派民居、四合院、窯洞、苗屋、藏寨、圍屋……,記錄著我國各種各樣的古民居,極有史料價值。每幅照片都敘說著磚瓦的歷史和石木之間的故事,展示著人與屋的親切關系,寄托作者的情感。“我喜歡古民居建築。這些民居"古",一磚一瓦有歷史,一石一木有故事;這些民居"土",土匠為師,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這些民居"俗",居住在古民居的祖輩們的起居飲食,穿衣戴帽,都有約定俗成的習慣,民風淳樸本質,地方特色濃郁。”吳禮冠告訴記者。

    舊橋承載著古人的智慧

    “也許是出身和經歷的原因,我喜歡古民居建築和古橋梁,民居可能屋矮窗小,但大人小孩可以隨時穿門過戶,誰家的外婆表叔來了,誰家的早熟花生先上桌,誰家的貓愛偷吃,都知曉。那份情緣,現代城市生活找不著。而古橋雖然破舊,但那些與橋有關的美麗故事以及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感受,是民族智慧的精確表達。”

    吳禮冠這些拍攝的艱辛可想而知,尋古訪古的激情感染了他身邊許多的同行師友,著名作家葛紅兵在吳禮冠書中作序時說,吳禮冠是個虔誠的人,他跋山涉水,有時深入山區,有時潛行邊地,只為領略那關於“跨度”的神奇智慧,他更是個有思考的人,他用圖像記錄大自然鬼斧神工,刻畫中國古人的玲珑智慧,同時也用自己的思考闡釋那巧奪天工的思想,傳揚那千百年凝結層壘的中華文化。

    說到這些年行走記錄苦與樂,吳禮冠說:“拍攝古民居建築和古橋梁是一種既愉快又艱辛的事。近幾年,我到過福建、安徽、雲南、等20余個省的"點",這些"點"大部分在山區、在農村,有些地方沒車坐,只好走路、騎馬,吃飯、住宿,入鄉隨俗。有些地方一次能拍成,而常常由於天氣原因、拍攝條件所限,只好第二次甚至多次返工。”

    “麻煩不怕、辛勞也不怕,最怕遺憾。”吳禮冠告訴記者,這是他近年來不停歇的心態,他非常擔心人們由於忽視了這些“細微”之美,將其破壞或者疏於保護,比如2006年5月中旬,他本想到寧夏同心縣拍古民居,可是,當地的古民居已經被現代建築所代替。一張照片也沒拍,遺憾至今。而他將圖片整理出版,一是多年的累積希望與親朋同行一起分享,而更重要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了解、保護我們身邊的豐厚的歷史遺產。

    中國古橋之集大成

    今年9月,吳禮冠出版了他第二本有關古代文化的第二本書,《圖像中國古代橋梁》,該書收錄了我國古代橋梁200座,323幅攝影作品,從遠古山寨僅存的原始橋到華美精致的皇家園林景觀橋,幾乎囊括了從古至今的所有橋梁種類,這其中,吳禮冠的相機不僅記錄下他們優美的形態和歷史的斑駁,更將橋梁的建築結構、人文藝術價值以及與橋相關的民風民俗、美麗傳說展示在我們眼前。

    那些如歲月煙塵般消失在人們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特殊橋梁讓吳禮冠印象特別深刻,他在雲南泸水縣發現那裡的人們還在使用“溜索橋”往來,“下無所憑、上無所倚”讓人後怕,但當地的人民性格豪邁,早已把足下的懸崖急流變得俯首帖耳,男男女女女都可謂是“空中飛人”。吳禮冠說。

    他說:“雖然近代的橋梁無論在建築工藝和科學化程度上都遠勝於古代橋梁,但是,今天的成就正是基於過去建築經驗的積累,中國古橋,除了歷史價值需要擇優予以保護之外,還有不少內容可以挖掘,推陳出新,推動今後的橋梁事業發展。”

推薦閱讀:

沈城古建築總督府明年終大修

湖南特色旅游名鎮黔城鎮

千燈古鎮如昆曲一般柔美撩人

敦煌清剿文物古建築火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