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2:崔府君廟——陵川縣禮義鎮崔府君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2:崔府君廟——陵川縣禮義鎮崔府君廟

日期:2016/12/14 22:13: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廟內為何未供奉崔珏?●山門走向怎麼是斜的?●漢唐高台式建築實例? 

    在晉東南地區,除“真澤二仙”外,唐代曾任山西長子、河北滏陽縣令的崔珏,因傳說有降龍伏虎的本領,被尊稱為“崔府君”。為永遠銘記其功德,兩地民眾修建眾多“崔府君廟”,使之成為赫赫有名的“地方神”。陵川縣禮義鎮在縣城西北18公裡,因其境內擁有崔府君廟、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和龍巖寺四座“國保”單位,及眾多民居古建,向有美譽,在該鎮鎮政府所在的北街村東北隅高台上,高聳其上的崔府君廟,又是全鎮古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廟宇。

    崔府君廟為國內現存極為罕見的漢唐高台式建築實例,2001年6月,該廟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台聳立一大廟

    9月11日下午,記者來到陵川縣禮義鎮北街村。

    村東北隅一巨大的高台上,一座山門高大的廟宇坐北朝南,順勢而建。遠遠望去,廟宇東、南、西三面青山環繞,築於高台之上的山門高居廟宇正中,在山門前方形成一個約百平方米的凸出平台。平台用條石砌築,南側和東西兩側壁上嵌有砂石質九龍石雕。東西兩側石階對稱而上,整個廟宇建築獨特,氣勢恢宏。

    高台的臨街處,商鋪林立。“這就是崔府君廟。”一位正在高台之下賣肉丸湯的店主,順手向上一指,“廟剛修繕好,如果前段時間來想看看,可能還進不去呢!”

    順著東面的石階而上,立在山門西面的一塊青石質碑引起記者好奇。“府君廟系唐代遺物,是我縣重要文物之一。廟內所有建築與碑記,要認真加以保護。如在周圍十公尺內興工動土,需報請縣人民委員會批准。”細看,這塊落款為“陵川縣人民委員會”的石碑,立於1960年8月20日。“崔府君廟最為獨特之處,就是整座廟宇建在高台之上。”張晉軍是崔府君廟管理員。2004年,守護大廟一輩子的父親退休後,他承擔起了看廟重任。“山門前的平台兩側的石階,分東西兩個對峙建築形制。”張晉軍說,經文物專家考證,這種建築形制僅見於唐朝的敦煌壁畫之中,“所以無論從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崔府君廟都是一處極為難得的建築實物。”

    張晉軍說,崔府君廟始建於唐代,重修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284年),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代屢有修葺,在山門兩側牆壁上,還鑲嵌著兩通清乾隆年間的牆碑。

    崔府君廟占地3345平方米。山門、戲台、拜亭、正殿依中軸線而上。東西兩側對稱分布著掖門、配殿、垛殿。東西掖門兩側,各立兩個青石獅把守,而門楣上的木雕,精雕細刻,精美絕倫。掖門兩側的照壁之上,鮮艷的琉璃麒麟造型,相互對視。“現存建築中,山門最為古老,為金代遺物。”張晉軍說:“其他建築均為明清兩朝修建。”山門為一座兩層重檐歇山頂建築,也是整座崔府君廟中最為獨特的建築。與其他一般廟宇山門不同,其一層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灰色筒瓦鋪作,正脊垂脊則用明代琉璃裝飾。這些琉璃裝飾質地細膩、色彩鮮艷、造型生動。山門的二層支出平座勾欄,平座下為雙抄五鋪作斗拱,屋頂斗拱為單下昂。

  金代梁架結構山門

    崔府君廟剛剛修繕完工,還未完全對公眾開放。在張晉軍的帶領下,記者由山門東側的一間廊庑進入廟內。“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山門,兩扇木門共鉚96顆鐵釘。”張晉軍撫摸著山門內鑲著青石門框的木質大門說。山門正面中央原來有一磚券無門的門洞,平時人們可由此進入廟內。此次對崔府君廟修繕時,在門洞上安了一道木門,“是為了保護裡面鑲有的青石門框。”

    青石門框上有龍、祥雲及花草等花紋圖案。記者好奇地撫摸著青石門框,盡管門框上的線雕非常清晰,可是用手撫摸,只有光滑流暢之感,無一絲線雕後產生的凸凹痕跡。“多少年來,沒人能說清楚其中的奧妙。”張晉軍說:“青石門框為宋金時期的原構,能保存到現在不易。”令人遺憾的是,這道造型精美的青石門框上,卻沒留下任何的題記。

    不過,在晉城地區,廟宇內使用青石門框,從宋金時期就較為多見。在晉城境內,至今還有澤州冶底岱廟天齊殿、陵川崇安寺古陵樓、高平嶺坡村二仙廟二仙殿等數座類似的實例。

    分上下兩層的山門,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前檐斗栱五鋪作,出雙跳,後檐四鋪作單抄無補間鋪作。其二層支出平座勾欄外,上層檐下斗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為批竹形真昂,後尾交接六椽栿上,補間為隱刻斗栱。梁架結構為六椽栿通達前後檐,通檐用兩柱。張晉軍說,這些梁架結構均為金代所制,“也是整座建築裡唯一的金代建築制法。”

    繞過山門,背後是一座“倒座”的戲台。戲台面闊五間,進深四椽,為單檐懸山頂式結構。

  “泥馬渡康王”傳說

    崔府君廟現存民國年間《重修府君廟碑》一通。據碑文記載,崔府君廟是為供奉長子、滏陽(現河北省磁縣)縣令崔珏而修建的。

    一位縣令如何成為眾人供奉的神仙呢?提及崔府君的傳說,張晉軍滔滔不絕。崔府君的父親崔讓,樂善好施,但年近五十,仍膝下無子,於是與妻子同往北岳祠禱祝求子。當晚,夫妻二人夢見一手拿盒子的童子,盒內裝有美玉兩枚讓其吞食。後來,崔夫人十月懷胎,於隋大業三年(607年)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

    據《長治縣志》記載,唐貞觀七年(633年),崔珏入仕,授長子縣令。他“晝理陽事”“夜斷陰府”,死後被封為磁州土地神,並建祠祀之。隨後,崔府君一再顯靈:安史之亂後,因其曾顯靈於玄宗,被封為靈聖護國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加封為護國顯應公;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改封為護國顯應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封為“真君”。隨著崔珏封號的升級,崔府君廟由磁州興建至各地,而禮義鎮的崔府君廟即是其一。

    南宋孝宗趙昚為何改封崔珏為“真君”?原來,“泥馬渡康王”的傳說,就與這位崔府君“顯聖擋駕”有關。金兵南下,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路過巨鹿,坐騎突然死了,只得冒雨獨行。當他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忽見一白馬前行。康王一直追到一座廟前,又累又餓便在廟中住下。剛睡不久,就見一個穿紫色衣袍的人用手杖擊地催他快走。康王驚醒過來,聽到殿裡有響動,登殿觀像,正是夢中的紫色衣袍人,再看板題:磁州都土地崔府君。他發現板壁後面有一盒子,打開一看,是一盒酒肉,康王酒足飯飽後上路時,那匹白馬又在前面帶路,直到耿南仲帶兵來迎接康王時才隱去。後來,宋高宗即位後,便在此處為崔珏立了第一座廟,賜額曰“顯衛”。

    如此說來,作為宋高宗趙構的兒子,宋孝宗改封崔府君為“真君”也就不足為奇了。時至今日,在崔府君廟山門的二層,仍塑有宋高宗的塑像。讓人奇怪的是,除一匹馬安臥旁邊外,秦桧、岳飛的塑像也分立宋高宗左右兩側。“將秦桧與岳飛像共立一處,實為文武合力一心,輔佐君王,共同保家衛國之意。”張晉軍解釋道。

    崔府君神奇之處,在陵川當地傳說紛纭。崔珏在長子任縣令時,境內有虎傷一老妪,老妪孤苦無依,就告到了縣衙。崔珏即命人持公文訴於山神廟,老虎便乖乖跟著公人到了縣衙。崔珏以啖食人命判它的罪,老虎當場觸階而死。這個傳說如今還有“印證”:長子縣發鸠山上有“伏虎處”“拴虎石”和“黑虎廟”等遺跡。不過,老虎觸階而死也許並不能令聽者信服,傳說慢慢被改編演繹得富有人情味兒,許多細節被充實進來:崔珏判老虎奉養老妪,於是老虎不斷將野物叼至老妪門前,一直到老妪死去。

    “降龍伏虎,大概是古人修建崔府君廟的原因。”張晉軍說,崔府君廟東西有兩座山,相傳叫“龍山”“虎山”,常有野獸禍害百姓。“可自從修建了崔府君廟,兩座山就太平了。”順著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在東西掖門內側的斗拱下的木雕上,分別刻有“降龍”“伏虎”的木雕。

    張晉軍說,禮義鎮崔府君廟香火一直興旺,在晉東南一帶名氣很大。“每年七月初七和元宵節,這裡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廟會,前來上香的人很多。”

  崔府君供奉何處?

    剛開始站在山門前時,感覺山門是東西走向,山門及東西兩道掖門一字排開,整齊有序,而廟內建築是沿中軸線依次而建。可進入廟內才發現,雖然整個建築是沿中軸線而建,但看似筆直的東西走向的山門卻是斜著的,由東北向西南方向歪去。如果用中軸線來分,東西兩邊並不完全對稱。

    原來,廟內除正殿與戲台正對外,山門走向是由東北方向順勢斜向了西南方向。正源於此,使得戲台與山門間的空隙,形成約40度的夾角,而非平行。“整座廟宇東西窄,而南北長。”張晉軍說:“所以站在山門前,看不出斜的感覺。”

    讓人困惑之處,還不在少數。

    與戲台正對著的是正殿。正殿面闊五間,進深為八架椽,懸山式五脊頂。梁架結構為七架梁對前雙步梁,通檐用三柱。前檐設有回廊,各間均施隔扇門四扇。

    正殿前的拜亭造型較為少見,為卷棚式(也稱卷簾式)建築。拜亭的頂部正好與正殿前檐“親密接觸”。更為奇特的是,這座拜亭東西兩側牆壁與正殿“連體”,只是兩側的拱形門洞,才讓人感覺出是兩座建築。

    在正殿前,有塊刻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的《重修府君廟碑》。據其記載,府君廟又名顯應王廟,是為供奉崔珏而修建的。“重修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 年),洪武二年(1369年)……迭經修葺”,民國年間“募諸諸本鎮生理、四方善士……共襄善事也。民國七年工程告竣,廟貌煥然一新”。

    在廟內西廂房,記者分別看到兩通金大定年間的石碑。在其中一通石碑旁邊,又看到一通《重修廣佑王廟之記》石碑。由於石碑表面剝蝕,字跡已難認全,石碑的落款為“大明萬歷三年歲次庚戌冬季”。“廣佑王”難道是元明之後對崔府君有新的封號?由於這通石碑字跡不全,能辨認的字跡無法形成連貫,對此推測無法予以確認。不過張晉軍卻很肯定:“廣佑王”就是崔府君,歷史上崔府君廟也曾被稱為廣佑王廟。

    正殿,名為府君殿。正殿裡供奉神像是玉皇大帝。“廟為崔珏而修,廟內卻無其神像?”對於這個疑惑,張晉軍說,這個謎團令許多文物專家頭疼不已。

    為表達對崔府君的敬重,2006年,國家投資對山西南部地區宋金時期文物修繕工程啟動,在對崔府君廟進行修繕時,專門為崔珏塑像,並將其供奉在山門外西側的廂房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