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湖北鹹寧汀泗橋:古鎮往事

湖北鹹寧汀泗橋:古鎮往事

日期:2016/12/14 9:38:14      編輯:古代建築史

    說起我老家湖北鹹寧汀泗橋,那可真是一個好地方啊!

    汀泗古鎮位於鄂南鹹寧市溫泉西南方約15公裡處。西傍京廣鐵路、京廣高鐵和京珠高速,東依107國道。四條重要的交通干線如此近距離匯聚於這彈丸小鎮,就全國來看也不多見。它扼住南部進入大武漢之交通咽喉。北伐時,吳佩孚在此設重兵據險死守,葉挺獨立團的鐵軍將士們浴血奮戰久攻不下。最後在當地農軍的幫助下,北伐軍抄小路,迂迴到敵軍背後發動突然襲擊,在南北夾攻下,才將敵軍擊潰。1988年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因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早在建國初期,國家就在古鎮京廣鐵路橋西側的山頭上設立了測量標志點。高大醒目的木制三腳塔架曾長久地留在我兒時的記憶裡。

    當年北伐主戰場塔腦山上,如今已開辟成座座桔園和桂花園,硝煙散盡,花果飄香;山下,蜿蜒清澈的汀泗河將古鎮分為東西二街。一座古色古香風雨廊橋在河水映襯下熠熠生輝,波光鱗鱗的一灣清泉似乎還在述說著千年前大宋朝的丁四老人靠編草鞋捐資建橋的動人故事。踏著古鎮竹廠街、廟巷的青青石板路,眼前仿佛幻化出深秋雨巷中那撐著油紙傘的鄰家女孩窈窕的身影;走近如今已關門歇業的老利民商店,一股椒鹽糕的濃香剎那間漫上舌尖;伫立在殘破冷清的劉家鐵鋪,眼前似見熊熊爐火和劉家父子掄錘擊打火花四濺的情景;在羅家傘鋪門口場壩上,一柄柄張開晾曬的大紅油紙傘把半條街都映得紅通通的,那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走進東街新望台這個昔日小鎮簡陋劇場兼電影院,空氣中似乎仍然迴蕩著1970年我當知青時在舞台上演唱郭建光十八棵青松的嘹亮旋律。在古鎮東街鎮小學門前宋代古井旁,喝一口剛打上來清冽甘甜的泉水,腦海裡不由浮現出古鎮昔日的一幕幕往事。

    古鎮飽經憂患,歷盡滄桑。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京城文化人落難來到小鎮最偏遠的甘棠閣,在文化部鹹寧向陽湖五七干校從事最繁重的農事勞作。其中一支連隊來到緊鄰小鎮的鳳凰山,開山炸石燒制石灰,以運去向陽湖蓋房修橋。古鎮人對這些時運不濟的讀書人沒有絲毫歧視和排斥,而是充滿同情和友善。大家同在小鎮唯一的國家糧店買計劃供應糧油;小鎮旅社徹夜開著門,隨時准備迎候乘夜車從京城來汀泗橋干校石灰窯連的文化部客人住宿;晴朗的日子裡,古鎮街頭,人們常常能看見石灰窯連那個黑黑壯壯,拉著板車上鎮裡買菜的司務長在和老鄉們熱情地攀談。動亂的年代,樸素的感情,將素不相識而又文化程度懸殊的人們組合在一起共度危艱。相信當年在汀泗的不少京城文化人都喝過小鎮宋代古井的水,要不然詩人郭小川在那個苦難的歲月,在小鎮旅社簡陋的房間裡能寫出那首脍炙人口的《花紋楠竹歌》?

    2008年,汀泗古鎮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一個全新的發展規劃正在實施,古鎮古街古民居的保護被列為第一工程。我由衷期待:古鎮古風永存,美景永駐,游子心中的鄉愁永留!(江德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