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拉薩平民八廓街

拉薩平民八廓街

日期:2016/12/14 18:47: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環繞拉薩大昭寺的八廓街,透著濃濃的市井味。桑煙缭繞,金幡飄動……在長約1公裡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轉經、朝佛的人,八廓街又透著濃濃的宗教味。藏式民居、藏式酒吧、藏式旅館……古老街道上,凝合了藏民族建築精華。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際,記者時隔20年再訪八廓街,首先感覺街面齊整了許多,民居修葺一新。“和平解放前,八廓街是泥土路,下雨時泥漿沒腳脖子,後來改成石頭路,現在大街小巷都鋪上了條石。”八廓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多吉說,上世紀80年代起,政府多次整修八廓街,僅2002年就出資1.7億元,把路面鋪上清一色的花崗巖,並鋪設了上下水,更換了電路、路燈……

    今天,寬闊的大昭寺廣場是人們休憩、留影的好去處,各地游人在此流連忘返。2009年6月,八廓街獲得由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頒發的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對藏民族來說,八廓街有著特殊的代表意義,它如同一個“晴雨表”,折射出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八廓街始建於1300多年前的吐蕃時代,隨著大昭寺的建成而逐漸完整和繁榮,這一過程伴隨著藏民族從統一逐步走向興盛的歷史。而在近代,它見證了西藏上層的奢華和下層的呻吟,遭受過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

    八廓街是拉薩舊城的中心,和平解放前,街道兩旁封建領主的深宅大院比肩而立,大小商賈雲集。但與繁華並存的卻是丑陋與衰敗的景象:小市民和小商人苟延殘喘;立法權和司法權集於一身的領主當街鞭笞殘害農奴;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生存無計的乞丐數不勝數。據八廓街老居民回憶,當時八廓街上的乞丐夜宿街頭,餓得連洗碗水都喝……舊時西藏,沒有一個地方像八廓街那樣,把貧富差異如此袒露無遺。

    西藏和平解放,八廓街迎來新生,昔日領主的住宅成了普通市民的居室。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20年來,八廓街人的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告別了老舊的住所,告別了喝井水、用旱廁、點蠟燭的歷史。

    多吉告訴記者,八廓街6000多戶居民如今住在政府提供並修繕的安居房、廉租房或自建的房子裡,居室通了上下水,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大昭寺廣場邊上的雪域餐廳,記者見到了已退休的次仁卓瑪老阿媽。她家住八廓街小巷深處一個傳統藏式四合院裡,過去雖經政府幾次修繕,但全院30多戶人家不分男女共用一個廁所。1994年,政府對這個古老院落進行大規模改造,家家通了自來水和電,每層樓都建了男女公廁。

    “現在條件好了,要好好享受晚年。”次仁卓瑪一邊喝著甜茶一邊說。

    1997年以來,政府對八廓街上的舊建築陸續進行維修,對設施進行改造,僅去年就對56座著名的古建築大院再次進行修繕。

    八廓街是拉薩商業中心,居民得地利之便,有六成家庭經商。現在八廓街上有商戶600多家,還有1300多個攤位。

    “居民人均收入6600元,7年前我剛來任職時只有4000元左右。”八廓街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邊巴說,居民生活有保障,街道為400多人辦了低保,還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700多人就業。

    他告訴記者,過去在八廓街開店的主要是藏族人和尼泊爾人,現在有回族、有漢族,多民族和睦相處、共同致富。

    八廓街,曾經是達官顯貴享樂的天堂。漫步八廓街,人們仍可看到牆體用白瑪草砌築的建築,按照舊時傳統,這種房屋只有達官顯貴才能居住。而今,藏族漢子洛桑扎西就租用了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師林仁波切的住所,把這座有3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改成了小旅館。

    和20年前比,八廓街更繁華了。作為西藏的旅游和宗教聖地,每天有流動人口7000多人,逢重大節日有5萬多人。

    忙碌的店鋪,轉經的信眾,興致盎然的游人……八廓街在喧鬧中隱含著安逸,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透著和諧。今日八廓街,在拉薩乃至西藏的重要地位沒有變,但其內涵和本質已悄然變化,它是一條純正的平民街道。

推薦閱讀:

揚州瓜洲古渡將重建大觀樓 城門參照南京儀鳳門

湖南永順老司城等三項申世遺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永州發現古建築群 建馬房的條石每塊超過2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