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鄭義門”裡訪孝義
日期:2016/12/15 0:21:13   編輯:古代建築史央廣網浦江2月16日消息(記者孫濤 劉瑜穎 陳瑜艷)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重孝守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浙江浦江鄭宅鎮,被稱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的家族傳奇。“孝義”文化在鄭氏後人中傳承了900多年。
如今,“一大家子”已是祖輩、父輩人的記憶。社會在發展,家庭規模變小,職業流動性加大,我們的“孝義”文化如何傳承呢?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古村落。我們將觸摸散落在古村落中的書院、宗祠、民居、戲台、碼頭,喚醒失落在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216/t20160216_521384993.shtml
“鄭義門,在浦江,“江南第一家”美名揚……”
《鄭氏家規》碑刻之一
童謠中唱的“江南第一家”,就是浙江金華浦江縣鄭宅鎮的“鄭氏家族”。鄭宅鎮的34個行政村中,8個村姓鄭。
“我們那時候是沒有申請的,朝庭直接找到這裡的,封我們‘江南第一家’的。”鄭秋義介紹說。
說起先祖的榮耀,義門鄭氏宗親會秘書長鄭秋義,臉上洋溢著自豪。“江南第一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欽賜,因為鄭氏先祖歷經宋、元、明三朝,樹立了“一門尚義、九世同居”的家族榜樣。
後來,鄭氏家族合家義居綿延了十五代人、歷經了三個多世紀,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足以創出當時的“吉尼斯記錄”。
遠眺江南第一村的九座碑坊
如此泱泱大族,穿越上千年歷史,留下了眾多的人文景觀。今天的“江南第一家”,已經是國家4A級景區。蜿蜒的白麟溪穿鎮而過,牌坊、宗祠、書院,小橋、流水、人家,營造了江南水鄉的秀美,也記錄著“江南第一家”的輝煌與滄桑。
2015年5月,“江南第一家”登上了中紀委監察部官網的“頭條”,這次是因為鄭家傳承了900多年的家規——《鄭氏規范》。
鄭秋義介紹,這個家規,不是一開始就有168條,原來是52條。因為家庭越來越大,約束的條例、條條框框也越來越多了,所以又增加到168條。到這168條以後,就沒有更改了。
鄭氏先人制定的家規,如今都實實在在刻在“江南第一家”景區的石碑上。時下最引人關注的是第88條:“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於《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正是有家規中對“族人”的這些約束,鄭氏子孫先後有173人出仕為官,沒有一個是“腐敗分子”。
“這麼這麼這麼多年之前,有這麼這麼好的規范管理,很了不起的!”鄭秋義說。
白麟溪兩岸的旺鋪,鄭氏先人都讓給了客姓人家
同樣在時刻警醒後人的,還有镌刻進鄭氏宗祠大門裡的《祖訓》。
鄭氏祖訓:聽,聽,聽,凡為子者必孝其親,為妻者必敬其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恭其兄……聽,聽,聽!
透過這悠揚的鐘聲,我們穿越到900年前。每天清晨,鄭氏族人聽到鐘聲響起,就會聚集到鄭氏宗祠裡,誦讀家規、聆聽祖訓。
鄭秋義介紹,以前都住在這個范圍之內,一敲鐘,全部都能聽得到。現在為什麼不敲呢?1485年由於一場大火,燒掉了,就分家了。到現在為止,有8個行政村,敲鐘也聽不到,所以這個規矩就沒有了。
時光流轉,鄭氏族人早已不再齊聚一堂聆聽家規、祖訓。先賢制定的規范已經演變成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教,流淌在子孫的血液裡。
今年70歲的鄭隆喜,是梅花鎖業的董事長,也是義門鄭氏宗親會的會長。“孝義”持家、“仁恕”處事,老人堅持了一輩子。鄭隆喜的小兒子鄭大干,大學畢業後在省城從事著自己喜愛的音樂事業。父親一個電話,他就放下一切,回到老家,為的就是一個“孝”字。
鄭大干表示,對父母親,能夠傳承他們的價值觀、思想觀念,他認為也是一種孝;他們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願望,一起幫他共同實現,這種也是一種孝。
鄭家新媳婦、哈爾濱姑娘陳代玉在給記者介紹鄭家歷史
時過境遷。“江南第一家”如今被開辟成了旅游景點,九世同居的盛景、“三朝旌表”的榮耀,已經慢慢消褪。來鄭宅鎮進行旅游規劃的中國美術學院高級工程師馬山,受到鄭氏家規的啟發,擬了一份保護景區的《白麟溪公約》:“不往白麟溪和街道拋撒垃圾雜物”,“公共場所,放低談話音量”,“開車進入村鎮,不按喇叭、不開遠光燈”……短短23條內容,淺顯易懂、簡單明了。
馬山認為,168條家規到今天來說,它的核心價值不在於一條一條的內容,而是在那個理念。我們應該把它們的理念轉化為現代生活裡面的規矩。
可讓馬山略感尴尬的是:《白麟溪公約》張貼出來半個多月,響應者不足30人;有人簽上名,又塗掉了。
行走在白麟溪岸邊,作為鄭義門的後裔,鄭秋義先生頗有感慨。他表示,現在的人,對“孝義”這一塊好像很淡薄了。這個我們自己體會得到。守什麼規矩也好,做人也好,都是比不上我們祖先的。
孝義傳家900年。讓鄭氏先人慰藉的是,當年刻在宗祠的《鄭氏規范》如今編進了教材,在孩子們中間代代相傳。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