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深圳現存500多座碉樓 年代最久的建於嘉慶年間

深圳現存500多座碉樓 年代最久的建於嘉慶年間

日期:2016/12/15 0:35: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深圳地區的古碉樓文化似乎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過公眾視野,這是一件很令人心痛的事情。無論在舊村落的包圍中,還是荒僻的山野裡,遺世獨立的碉樓為人們視而不見,不珍惜這些歷史留存,說明我們沒有珍惜歷史滄桑。

深圳現存500多座碉樓

說起碉樓,最出名的要數粵西開平,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然而,碉樓作為古代至現代的民間防御工事,遍布神州大地,嶺南山高皇帝遠,更是土匪出沒的地方,碉樓就起著看家護院的作用。

在冷兵器時代,中國人最早的防御工程就是修築長城,在秦始皇之前的戰國時期就開始建長城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修個籬笆牆也就算了,擋君子不擋小人,能攔住野豬之類的已經很不錯了。但對於富裕的家族來說,能高枕無憂地睡個安穩覺是頭等大事,所以,蓋房子先考慮建碉樓。

嶺南客家的圍屋就是堡壘似的建築物,除了建圍屋,碉樓則是守衛大宅的門崗,一般建在四角。碉樓一般都是全封閉的非常堅固的建築,深圳地區的碉樓一般都是一個長方體,修建樓層越高,越便於瞭望;而且體積越大,裡面的功能越齊全,不僅能夠儲藏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躲進去住。碉樓上沒有窗戶,四面都有槍眼兼瞭望孔,攻守兼備,碉樓裡面的樓板都是木質的。

據考古工作者張一兵先生的調查,深圳的碉樓在改革開放前還留有上千座,現存的有500多座。據考證,本地年代最久的碉樓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最晚的建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深圳歷史上曾有1500多個自然村,絕大部分村莊都有碉樓,張先生稱中國有條“炮樓文化走廊”,深圳地處這個“文化走廊” 的東南端,其數量僅次於開平。

保存最好碉樓群在觀瀾

即便是到了冷兵器向火槍過渡的年代,碉樓依然是有效的防御手段,至少可以擋擋土匪劫財劫色。深圳的碉樓絕大多數是夯土而制,就是本地人蓋房子那種方法,用三合土加砂石和生石灰夯築而成,而且還要澆一些紅糖水,據說是起到黏合的作用;也有少量碉樓是混凝土制成的,這些往往是西洋式建築,甚至還有花紋圖案。

和開平碉樓相比,深圳碉樓出現的歷史要早一些,因為自漢代以來,尤其是東晉以後,本地成為鹽業生產重地和海防前線,是本地人的防御觀念和生活必需所致。深圳碉樓的建築特點大體可以分成雙坡頂式和天台式等幾種,主要是3種建築樣式:獨立式、組合式和庭院式。組合式的就是炮樓與住宅相連,而獨立式的則是孤零零的沒有依附。

要論深圳本土碉樓,從西邊的西鄉和沙井,直到東部的大鵬半島都可見到,而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碉樓群在觀瀾,至今尚有114座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碉樓。其中一座8層近30米高的碉樓“成昌樓”,在層數和高度上都堪稱深圳碉樓之最,為兩百多年前一個陳姓大戶人家所建。而一般小康之家,能建三四層高的碉樓就很不錯了。

就觀瀾的碉樓而言,當年是村村都有,那是“鎮村壓寨”必不可少的。有碉樓在,對土匪還是很有威懾力的,畢竟是易守難攻,能給百姓帶來一方平安。但是,在日本侵略者占領期間,碉樓也無濟於事了,龍崗一座客家屋圍的碉樓,就曾被日軍炮火擊中。

現存的碉樓大都已廢棄

到了和平時期,尤其是像觀瀾那樣一個熱鬧的圩鎮,碉樓作為瞭望和防御的意義就漸漸減弱了,有的甚至成了住宅或者商鋪。為了便於日常生活,碉樓的下半部分被開了窗戶,只是在樓頂留有槍眼,碉樓成了特殊的民宅。

到了民國初年的時候,建碉樓已成為當地人的一種風俗,大量華僑衣錦還鄉,在家鄉大興土木,建碉樓成了一種身份的炫耀,所以,大家互相攀比,碉樓越建越高,而且越建越豪華和精致,不是過去土圍子的概念了。

如今深圳土地上留存的碉樓都已廢棄,而且很少還有能夠供人進去看個究竟的。一些碉樓被當做倉庫,有的甚至被拆除,讓人看著很痛心。這些默默伫立數百年的碉樓已經被人遺忘和冷落,它所承載的歷史已經凝固。可悲的是人們往往只是顧著蓋房收租的既得利益,而將珍貴的歷史見證棄之如敝履,其價值觀的顛覆愧對子孫後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