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河北元氏古郡家家有“秦磚漢瓦”

河北元氏古郡家家有“秦磚漢瓦”

日期:2016/12/14 18:44:4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東城牆一段

東城牆一段

    故城,顧名思義,就是過去的城市。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河北有不少名為“故城”的村落。僅僅在石家莊境內,就有4個縣內有故城村。這樣的名字,代表著這個地方曾經是一座城市,只是後來逐漸沒落,樞紐轉移別處,只留下“故城”的名號代表著一份遠去的榮光。

    元氏縣城西北十余公裡,有一個1300多口人的小村,便是這樣一個名喚“故城”的村子。2000多年前,這裡曾經城垣壯麗,市井繁華從戰國綿延數百年,直到隋末農民起義軍劉黑闼率領大軍攻破了這座古城,元氏縣治也隨之遷走,舞榭歌台上的風流,一點點被雨打風吹而去。

    築城:元氏之名與故城村有關

    元氏縣殷村鎮故城村位於太行山東麓,一馬平川,沃野千裡,戰國時期便為諸侯王重視。“元氏這兩個字開始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便跟故城村有關。”提起故城村的歷史,曾任元氏縣政協主席的史全斌如數家珍。“(趙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史記·趙世家》中的這一記載,意思是說,在趙孝成王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5年,在元氏這個地方築城,這句話第一次讓元氏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而司馬遷之後的又一位史學大家班固也記載了這段歷史。在《漢書·地理志》中班固寫道,因為趙惠文王的長子、趙孝成王的長兄公子元管理此地,所以稱為“元氏”。“趙公子元作為長子,不遠數百裡來到元氏。他最初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元氏縣封照村,並非現在的故城村。封照村位於封龍山之陽,雖然風水不錯,但是因為山區交通不便,對政治統治不利,數年後搬遷到距離20多裡的另外一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故城村。”史全斌說,趙公子元的選址肯定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故城村南有金水河,取水便利,加之地處平原,築城也更加方便。

    趙公子元是如何治理他的封地,這塊地方又發生了哪些驚心動魄的往事?現存的史料付之阙如。趙公子元和他的後代的統治沒有延續多久,公元前221年,地處西北邊陲的秦國便統一了全國,元氏城也進入了秦國的版圖。

    追溯:2000年前的“中心城市”

    秦朝實行郡縣制,元氏所在的恆山郡,郡治設在東垣(今石家莊橋東區東古城村)。不過,東垣的政治中心地位很快被一場戰事改變了。

    秦末農民起義便風起雲湧,曾被橫掃的六國王室也煙塵四起,甚至在漢朝建立後,一些諸侯王室仍在伺機卷土重來。漢高祖三年,韓信率大軍從太原到井陉口,追趙軍於元氏城南的泜水(今元氏城南的槐河),活捉趙王歇,斬陳余,徹底剪滅了趙國的復辟勢力。此時,久經兵燹的東垣陷落、衰敗,政治地位搖搖欲墜。

    掃除趙國殘余勢力的喜訊傳來,漢高祖劉邦龍顏大悅,當即將恆山郡郡治從東垣南徙至趙公子元營建的元氏城,管轄周邊十八縣:元氏、石邑(今鹿泉)、靈壽、九門(今藁城九門)、井陉、房子(今高邑、贊皇、邢台臨城各一部分)、平棘(今趙縣)、鄗(今高邑東部、寧晉、柏鄉各一部分)、關(今栾城)等。“恆山郡管轄范圍廣大,作為政治中心的元氏城的規模也是驚人的。”史全斌介紹,元氏城城牆范圍內面積約一平方公裡,相當於1500畝地。這在2000多年前,可以算得上一座相當大的城池了。

    往事:常山郡城中的宮闱秘史

    元氏城頭,王旗變幻,那些往事卻早已湮沒無聞。時光流轉到漢文帝年間,為避皇帝劉恆的諱,“恆山”已改名“常山”,因為常山的統治者劉舜是王室後代,此地成為封國。

    常山憲王劉舜是漢景帝最為寵愛的兒子。在宮廷時,劉舜便驕縱怠惰,屢犯奸淫,但父親卻以其年幼為借口,一再寬恕。劉舜離開京城,來到遙遠的常山後,天高皇帝遠,愈發驕奢淫逸,以致家風頹敗,兒子劉勃也如其父一樣屢犯禁忌,為世所不齒。

    元氏城裡,藩王和他的子嗣們日日飲酒豪賭,還與女子乘著馬車在大街上呼嘯而過,引得路人紛紛側目。劉勃還對犯人產生了興趣,專程來到監獄,聽犯人們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賭場,馬車,歌舞,監獄,出現在劉舜父子故事中的這些關鍵詞,也從側面證明元氏城雖然遠離都城,但同樣是一個配置完備的城市,一個富貴地、溫柔鄉,足以讓王子王孫們大把大把揮霍過剩的荷爾蒙。

    劉勃的荒唐行徑越傳越遠,終於傳到了皇帝的耳中。一味寵愛劉舜的漢景帝故去後,新登基的漢武帝再也無法忍受河北藩王的放縱。帶著皇帝削藩的使命,曾經出使西域的大外交家張骞來到元氏城,查辦劉勃。很快,風傳已久的傳聞被一一證實,劉勃被放逐到鄂西北的房縣,不知所終,曾讓他念念不忘的常山郡城,也從常山國降格為常山郡。

    這段宮闱秘史,被司馬遷原原本本地地記錄在了《史記·五宗世家》裡。念舊的漢武帝不忍看到皇親流離失所,又封劉勃的兄弟劉平為真定王,常山郡郡治仍設在元氏城。從此河北中南部出現了兩個政治中心共治的特殊局面。

推薦閱讀:

湖南浏陽文華書院

泸州老城牆的前世今生

雲南光尊寺的前世今生

福建崇仁古村


    曾經作為郡治長達數百年的元氏城,還有一段尾聲。唐朝初年,曾跟隨窦建德的劉黑闼在這裡打了一場勝仗,攻破了固若金湯的常山郡城。這段歷史證明,此前的元氏城裡應該還有駐軍。很快,劉黑闼的起義軍便被唐軍擊敗,劉黑闼解甲還鄉,種菜度日,常山郡城成為了他攻破的最後一個城池。

    此後,常山郡城似乎隱退在了歷史中,以至於唐宋兩代,常山郡城裡那些破敗下去的舞榭歌台和豪門深院,完全被世人遺忘,幾百年的時間裡,這個城市的歷史再也沒有人去書寫。

    說法:故城村一帶流傳趙雲傳說

    由恆山郡到常山國,再到常山郡,元氏城一直是冀中南地區一個強有力的城池。常山郡郡治直到曹魏時期才從元氏北遷真定(今東古城),此後又北遷到現在的藁城九門,再遷到現在的正定城。“這是一條石家莊地區完整的政治中心遷徙圖,這張圖的源頭可以說就是今天的故城村。”史全斌說。

    三國時期叱咤風雲的趙雲是常山郡人。常山郡地域范圍廣大,具體是什麼地方呢?權威的史書中,只有一句:“常山真定人也。”如今故城村和附近的趙村等地,卻流傳著趙雲是元氏人的說法。“畢竟,趙雲的時代,常山郡的郡治確定無疑在故城村。”一直堅持此說的史全斌認為,陳壽寫作《三國志》時常山郡內的真定政治地位上升,知名度高,陳壽有可能因此以為趙雲就是真定人。

    故城村旁邊有一個趙村,全村卻沒有一戶姓趙的。村民們傳說,當年趙雲投奔劉備,與曹操成了對手,但是他的家鄉卻屬於曹操的勢力范圍,為了避禍,趙姓村民要麼遠走高飛,要麼改姓別的姓氏。“村民傳說,趙雲是在封龍山裡學的武藝,之後在常山郡城內當武將,去今天的高邑一帶投奔公孫瓒後結識了劉備,此後走上了追隨劉備闖天下的道路。”史全斌認為,這些雖然是傳說,但卻有著一定的可信度,盡管這種說法正定方面一直不買賬。

    現狀:常山郡遺址保護任重道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今天,故城村南側的常山郡遺址,古城牆只剩了東、南兩段,西、北兩段已經完全不存。城牆圍合的范圍裡不見了樓堂館捨,秦漢風流深藏在了一片麥田之下。2000年前的城池已經衰敗枯萎,城牆卻沒有退出歷史舞台,繼續與時間搏斗,傷痕累累,在所不惜。

    如今殘存城牆非常厚,至今仍有三四米的高度。“夯土一層一層非常清楚,用手掰一塊,感覺土質非常硬。”史全斌說,有考古專家在考察城牆後說,夯土是用小米粥和泥,穩定性非常好。

    64歲村民梁風五熱衷搜羅村裡的典故。“從前村裡有一座廟宇,有一通明朝弘治年間的石碑。碑文記載,在重修寺廟時,胡姓村民捐來一口鐘,也代表胡姓村民正式入籍故城村。”梁風五說,梁姓來故城村比胡姓稍早,有80來年的樣子。至於梁姓之前,故城村有過什麼人,卻無人記得。

    86歲的梁三崗是故城村年齡最大的男性村民。他說:“我小時候,城牆東西南三面的城牆還有不少,非常高,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有兩三樓那麼高。牆頂上非常寬,村民們覺得荒著挺浪費的,還爬到城牆頂上種些瓜果蔬菜。”說著老人慨歎一聲,太可惜了,如今城牆就剩下那麼短短的幾百米了。

    曾在殷村鄉當書記的史全斌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村裡修房蓋屋時,經常有村民到城牆腳下挖土,覺得能沾上些貴氣,將城牆破壞得不輕。此外,修建蟠龍湖水庫時,也對城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毀損。

    2005年,南水北調河北段搶救性考古發掘隊伍在對常山郡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後,認定這裡的有著豐厚的漢代文化遺存。“南水北調工程本來要經過遺址的,但是考古之後,工程為之改線。”故城村黨支部書記梁明聚說,這一改線,2000多年的文化遺址得以完整保留。2006年,國務院正式公布常山郡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一年村民耕地時發現一塊完整的漢代瓦當,上寫“常山長貴”,紋飾典雅大氣。故城村很多村民家中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古代磚瓦。村民梁風五帶記者走進他家的小院,從院落一角搬出一塊大磚,告訴記者說:“這是一塊完整的漢磚,估計是用在一些高大的公共建築上的。”說著又拿出一塊殘破的古代瓦片。

    那些看慣了秋月春風的城牆和瓦當,還會書寫怎樣的傳奇?“我現在是城牆的義務看管員,再不能讓人破壞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了。”梁風五看著遠處起伏的城牆,一臉肅穆地說。

推薦閱讀:

湖南浏陽文華書院

泸州老城牆的前世今生

雲南光尊寺的前世今生

福建崇仁古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