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物質、經濟、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不少統一的工作。為了防范舊貴族的反抗,遷徒六國貴族和豪富十二萬戶於鹹陽及南陽、巴蜀等地,削弱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秦始皇在鹹陽營造宅地,“寫放”(即照樣畫下)六國宮室,照式建築在北阪上,可說是集中國建築之大成,使建築技術和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在全國范圍內修築“馳道”(即皇帝行車的路),以鹹陽為中心,東至河北、山東,南至江蘇、浙江等省。又修“直道”,自鹹陽,經甘泉(今陝西淳化縣境)上郡,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馳道寬五十步(按秦制六尺為步,十尺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邊高出地面,路中央寬三丈,是天子行車的道。每隔三丈種植青松,標明路線。
始皇滅六國後,拆除六國戰時的城廓決通川防。於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將軍蒙恬率士卒二十萬人,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置四十四縣。又修繕舊秦、趙、燕長城,連接起來,這就是有名的萬裡長城。
始皇在較短的時間裡,修宮殿,造墳墓,伐南越,築長城,修馳道。每年至少有二百萬丁男在征發之中,這個數字約占當時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僅宮殿這一建築類型,大小不下三百余處,比較著名的宮室有信宮和阿房宮。這期間,囿也得到了進—步發展,除游樂狩獵的活動內容外,囿中開始建“宮”設“館”,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寢居,以及靜觀活動的內容。
《史記·始皇本記》記載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後更名信宮為極廟。自極廟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築南道,自鹹陽屬之。《三輔黃圖》載:“始皇窮極奢侈,築鹹陽宮(信宮亦稱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制紫宮,象帝居。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鹹陽“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縣和杜順),東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東西八百裡南北四百裡,離宮別館,相望聯屬,木衣绨繡,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從這種描寫和東西八百裡,南北四百裡的規模,可見信宮的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秦始皇還建造了歷史上著名的朝官—阿房宮。《史記·始皇本記》載“始皇帝三十五年,以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乃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阿房為朝宮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據《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末成而亡。姑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裡。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辇道相屬,閣道通骊山八十余裡。表南山之顛以為阙,絡樊川以為池。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周馳為復道,度渭屬之鹹陽,以象太極閣道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從“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的記述可以看出,當時冶煉技術相當發達。另一方面,秦始皇先後蕩平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他自知積怨甚多,會有許多人想要暗算他,因此他的阿房宮大殿北門用巨大的磁鐵做成,為防備刺客,要有穿鐵甲或暗藏兵器潛至殿門的話,就會被磁鐵大門牢牢吸住,使你動彈不得。這也說明了園林建築被少數人所占有的性質。
從信宮和阿房宮的記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宮苑建築大抵因勢而築(隨著自然形勢來築造),規模宏偉壯麗,來表示帝王的尊嚴和極權。但正是由於秦朝徭役賦稅繁重,因而激起秦末農民大起義,促成秦的滅亡,前後只有十五年。